“这个小‘系统’,就是在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措施——‘渗、滞、蓄、净、用、排’的6字箴言。”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服务部负责人、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滞”,是降低雨水汇集速度,既留住了雨水,又降低了灾害风险;“蓄”,是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用”,是将收集的雨水净化或污水处理之后再利用;“排”,是通过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以生物滞留池为例,郭迎新介绍说,它比路面地势低20多厘米,建筑雨水和透水铺装下渗雨水经渗排管排入其中,池内种有芦苇、美人蕉等耐水植物,池底装有渗排管。“一旦下雨,雨水会流入生物滞留池,池内的植物则把水中的泥沙留下。经过净化的雨水再通过植草沟传输流入景观水池,水池里设置循环系统,可将水提至生物滞留池循环净化,每天下午还可以取水池里的水喷洒路面和浇灌小区花草,海绵的效果就在整个雨水渗透、调蓄、净化、循环、回用体系中充分体现。”
“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目前我们首先是针对城市面临最突出的内涝问题,建立起内涝防治系统。这既然是一个关于水循环的系统工程,就绝对不能只关注某个具体设施的作用,而忽视了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怎么去的大问题。”王家卓表示,这也是目前各地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记者在萍乡采访时,刚好遇到郭迎新与承接了该市某段道路透水铺装改造设计任务的某设计院工程师就施工设计进行沟通。期间,郭迎新一直强调前期设计“关键在于摸清透水路面周边管网、河流的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雨水下渗后,排放或收集的最优方案。而不是将透水铺装改造等同于海绵城市建设,仅单纯地做一个透水面层的改造。
日前,迁安市政府与迁安市华控环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约海绵城市PPP项目,至此,迁安海绵城市建设取得又一阶段性成果。
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多轮暴雨袭击。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多省份局部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汛情,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随着城市内涝问题的凸显,“海绵城市”的概念正走进中国城市治涝的视野。根据国务院安排,到2020年,中国20%城市要达“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目前30个城市正试点。去年,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启动首批16个城市试点,今年又新增14个城市
市政府公布《承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将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