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昆明9月15日电 (木胜玉)“云南素有‘植物王国’‘ 野生菌王国’之美誉,其特点可简单概括为战略地位特殊、生态区位重要、生物区系关键、生态系统多样、生态景观美丽、生物种类丰富等6个方面。”在“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介绍了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地方生物多样性的“家底编目”《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以及《云南省外来入侵生物名录(2019版)》等为云南植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为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为云南省以及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唯一以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为主的综合保藏设施,目前该种质资源库是全球第二、亚洲最大的野生种质资源库。截至2020年12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植物种子10601种 (占我国种子植物物种数的36%)85046份,植物离体培养材料2093种24100份,动物种质资源2203种60262份,微生物菌株 2280种22800份。

  建设了以引种保育云南高原和横断山南端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特有类群和重要经济植物等为主要内容,以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和种质资源的迁地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园区开放面积660亩,分为东、西两个园区,已建成山茶园、水生植物园、中乌全球葱园等16个专类园,收集保育植物8840余种及品种。

  在标本馆体系建设上,拥有中国第二大、在国际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总量150余万份,其中种子植物标本120万份,蕨类植物标本5万余份,苔藓标本9.9万份,大型线万份,是我国收集植物门类最全的植物标本馆。

  此外,还布局了云南丽江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4个国家级、省级和所级野外台站,最近还在加快推进建设高黎贡山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典型脆弱生态系统西南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取得进展,建立了红河山地未来种质资源创新中心与耐旱抗逆种质资源圃与种业苗木繁育基地。

  在全国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研究,调查获得了80个植物物种种群现状的基础数据,其中包括两个被认为野外灭绝的物种;对61个物种实现迁地保护、9个物种开展近地保护示范、20个物种开展回归试验示范,充实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概念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建设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与覆盖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保护试验示范研究基地12个,形成了系统研究对抢救性保护的科技支撑。

  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和利用云南省创新团队,产出了一批引领性的基础研究成果。自2015年在昆明植物园内开始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已构建了4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种群,在昆明植物园早期进行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显脉木兰、滇桐、云南金钱槭、萼翅藤、漾濞槭、西畴青冈、巧家五针松等种类已开花结实,标志着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杏黄兜兰、硬叶兜兰、华盖木、漾濞槭、西畴青冈、三棱栎等物种回归到野外,其中4种已开花。

  在植物资源的发掘和可持续利用上,弄清了天麻的生活史,为天麻的人工种植奠定了基础,对三七、重楼等重要的药用植物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支撑了天然药物的研发和产业的发展。

  在植物化学领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开展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天然产物活性与功能、天然产物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创新天然药物等研究,为我国植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和植物资源持续利用作出贡献,逐步建设成为引领国际植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

  天麻素、宫血宁、草乌甲素等一大批来自植物的药品已成功上市;奥生乐赛特、芬克罗酮、灯台叶碱、复方SH、灯盏细辛酚等一批创新药物进入或已完成临床研究;生物农药除虫菊酯已经上市,靛红酮(AHO)正在开展大田试验;多个独具特色的天然分子完成临床前研究成为候选天然药物,多项新药研发成果已经转让。

  花卉产业作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特色优势产业,为全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观赏植物是云南丰富物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花卉品种选育和引种驯化方面开展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已选育出兰花(37 个)、秋海棠(27 个)、含笑(7 个)、山茶、杜鹃、角蒿等新品种数十个,开展了兰花、杜鹃、百合、角蒿、含笑、山茶、秋海棠等花卉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在生产栽培、种苗繁育、花期调控等产业化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30 余项专利技术获得授权。其中,兜兰、含笑和秋海棠等的新品种和技术成果已在企业示范推广和转移转化,贯通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生产示范的研发链,创新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利用模式。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Kingdonia植物标本数据库(包括了云南近百万份标本),Biotracks植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包括了植物信息、图片、分布、采集轨迹等),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数据库(包括了超万种的植物种子信息等)等,有效地支撑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植物资源的挖掘利用。

  目前,COP15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扶荔宫”正有序推进建设。“扶荔宫”温室群为核心的COP15大会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包含了主体温室、兰花馆、食虫植物馆、隐花植物馆、草木百兼馆,形成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温室群。现已保存特色植物2500余种,充分展示了“植物王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别具特色的生态景观,是云南省独具历史文化底蕴、科学内涵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与科学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