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东市乐都区蒲台乡紧紧围绕“产业兴旺”这个核心,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力求突破,引进“花企”,建成油用牡丹示范基地,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播“富种”,从而开出了脱贫“致富花”。
油用牡丹种植项目立足蒲台乡资源禀赋条件,以村党支部引领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实施“支部+公司+农户”党建促脱贫模式,流转赵家坪、羊起台、东台、赵宝湾、寺沟脑、严家山、黑窑洞、尹家、山桃等9村农户的土地,建成400公顷油用牡丹示范基地,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流转金额达124.3万元,其中贫困户89.2公顷,流转金额42.8万元。
“在流转土地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积极吸纳850名农户到基地种植、锄草,三年来这些从事基础工作的群众劳务收入达500余万元,累计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251人,收入达169.9万元,为农民持续收入、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蒲台乡党委书记李福海说,基地以发展牡丹产业带动农户脱贫为契机,保护蒲台乡生态优势,保存农村原始风貌和优良传统,既实现了发展,又留得住乡愁。
截至2019年,山桃、黑窑洞等后山九村先后达到脱贫条件,221户728人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摘帽”。“抓产业、稳就业”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有效手段,油用牡丹基地则发挥了“推进剂”和“稳定器”的作用。
产业扶贫是最有力、最关键的一招,蒲台乡从加工入手,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通过对油用牡丹系列产品深加工工艺调研基础上,规划建设牡丹产品深加工项目,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油用牡丹浑身都是宝,花蕊可以做茶,花瓣可以做化妆品,果荚可以育苗,籽粒可以榨油,丹皮可以入药,经济价值非常高。更重要的是,油用牡丹是一种灌木植物,具备突出的‘三高一低’的特点:高产出(75-100公斤,亩综合效益可达万元)、高含油率(籽含油率33.4%)、高品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2%)、低成本(油用牡丹耐旱耐贫瘠,适合荒山绿化造林、林下种植),可谓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花千谷公司总经理刘博说,在加工牡丹籽油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出食用油、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并将牡丹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加工成生物肥料及生物菌剂。
除了深加工系列产品,油用牡丹种植演化而来的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民俗旅游业等新业态正逐步发展起来,以油用牡丹激活乡村振兴,持续发力推动油用牡丹产业未来发展。
“在油用牡丹上,要着眼长远,做大‘种产销’产业扶贫生态圈,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造‘造血’式产业链,带动农户在分享发展成果的同时,真正提升抗击风险、脱贫不返贫的能力。”蒲台乡党委书记李福海说。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一路走来一路芬芳,昔日的严家山、山桃、黑窑洞、尹家等村户户愁生计,年年愁吃穿,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几十年来都是传统耕作模式,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村民们一年到头在田地里所得的收入仅能维持温饱。
自油用牡丹种植以来,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绝佳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家门口上班的愿望,也让油用牡丹成了蒲台乡的特色产业,让广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这条道路上加快了步伐。
“我们以前只能种种土豆、小麦这些,地里收入少,而且还不能长期去外面打工,自从种了油用牡丹,一方面可以把自家闲置土地流转出去,另一方面还可以来这里打工,去年打工挣了7000多元呢,再加上土地流转的钱,足以补贴家用,自己还存了5000元钱。”黑窑洞村6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月梅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按照规划,未来的严家山、黑窑洞等后山片区在扩大油用牡丹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将打造“唯有牡丹真国色,秦腔古韵蒲台情”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品牌涵盖生产、观赏、游乐等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创建以花海为主,民宿(俗)为辅的农户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以前村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土豆、小麦这种低附加值的农作物收入低,很多土地都被闲置了,自从引进了油用牡丹,不仅为村里的留守妇女提供了家门口务工的机会,还把村里闲置土地都利用起来了,等油用牡丹观光旅游打造起来,我们准备开几家农家院,一来让群众有稳定的收入,同时把自己的家乡宣传出去。”黑窑洞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录满怀希望地说。
随着油用牡丹这一特色产业的崛起和发展,蒲台乡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打造“种产销造血”式产业链,绿了乡村、美了家园、富了农民,在经济上和生态上同步走上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