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山镇团山湖村,只要是村部有大型的建设,一定会有一个老人的身影出现。修路,他在监督工程质量;拖土,他在统计数据;修渠道,他常常在指挥挖机作业。早出晚归,他不知疲倦,常常忘记自己已经是七十八岁的老人。
他,就是李湘枚老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在团山湖工作一辈子,退休以后又居住在团山湖并且服务团山湖的老人。老人一生的不为名不为利,只有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只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
李湘枚是雷锋治理沩水时候的战友,他和雷锋之间有很多故事已经写进很多著作。例如:雷锋和他学打硪;雷锋和他一起担土;雷锋和他一起抢搬甘蔗种;雷锋和他一起坐着小火轮从洪水中归来;雷锋和他一起抓偷瓜贼等等。
确实,李湘枚不但和雷锋是同事,而且在围垦团山湖的时候还是雷锋的领导,雷锋担任拖拉机手,李湘枚担任副场长。虽然是领导,但是李湘枚一直非常佩服雷锋,他佩服雷锋读书多有文化,佩服雷锋脑瓜子灵泛有办法,但是他更佩服雷锋不怕困难思想红。在和雷锋一起的日子,李湘枚默默地把雷锋视为榜样,树立了为国为民的思想,并在以后的五十多年的人生中坚持讲雷锋故事、学雷锋事迹。2012年年底,李湘枚和老伴应弓长岭雷锋纪念馆邀请,参加纪念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李湘枚老人受到隆重的接待,作为和雷锋在团山湖农场最亲密的战友,弓长岭把他当作雷锋的亲人那样欢迎他。
除了讲雷锋故事,李湘枚一辈子都在学雷锋。在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他不知道帮助过多少有困难的人。李湘枚担任了团山湖大队的书记,收留了很多过往的乞讨的人,让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团山湖的很多人都是那时候在他的帮助下有了一个家,直到今天生活在团山湖这个幸福的村庄。
李湘枚的邻居崔大娭,体弱多病,常年得到李湘枚的照料。逢年过节,都要拿出自己有限的物质给崔大娭送过去。李湘枚的儿子在长沙工作,每次回家都有和父亲一起看望左右邻舍。组上的村民朱辉禄家庭困难,没有钱建房子,他除了自己拿些钱帮助他,还主动奔走争取政府资金资助。
团山湖村部成立学雷锋爱心基金会,李湘枚从不高的工资里捐出3000元。队上修建水泥路,资金还有些缺口,他不但自己拿钱还鼓励在城里的子女捐款,硬是让队上的村民家家通上了水泥路。
李湘枚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奉献给了望城,奉献给了乌山,奉献给了团山湖。
六十年代初期,他担任团山湖大队的支部书记。那时候团山湖大队刚刚创立。而开垦后的田地还留下很多后遗症,例如有些死角湖草还很多,河道围垦还要巩固,良田还需要分割成块,总而言之是创业艰难。那时候团山湖还人丁不旺,他千方百计地把一些住在山里的人引到这里。团山湖没有医生,就一趟趟跑公社,终于从乌山村调来一名年轻的赤脚医生何正强,为了留住这个医术高明的年轻医生,又把他爱人接来,没有房子住,有千方百计地安排他建房子。就这样,李湘枚为了团山湖的人们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费劲了心血。
李湘枚不止是全力以赴建设团山大队,还积极参加乌山公社的大型建设。1960年,为了拉通乌山到长沙的交通,要修一条公路,李湘枚积极参加了建设,是四中队的指挥长。修路的中间要经过一个叫火炉岭的地方,火炉岭在炸药炸开以后,高山出现塌方事件,51人当场遇难,李湘枚带着四中队的人,四天四夜没有合眼,一边流泪一边在石头堆里翻找遇难工友的尸体。后来,为了纪念这51个工友,火炉岭改为英雄岭。
七十年代,李湘枚调到乌山公社工作。积极参加了望城很多大型公路的建设。在修雷高公路的时候,李湘枚是乌山镇派往雷高公路的工程员。他一到工地,就吃住在工地,连老婆生孩子都没有回家,直到雷高公路竣工才回家。他负责的路段也是工程质量最好的。
1969年,团山湖垸内遇到险情,洪水冲垮大堤,作为乌山革委会副主任,李湘枚指挥全镇的人抗洪抢险,根本没有回家,幸亏队上的人帮忙,安全转移了老婆孩子,家里的财产却没有保住一样。
为了确保团山湖垸一方平安,1974年,李湘枚主动要求调到了乌山镇团山湖堤委会,并担任主任和书记。从此以后,他就坚守在这片大堤上,守望着垸内老百姓的幸福和安康。每年的防汛抗旱,他总是日夜坚守,总是冲在最危险的地方。1998年,团山湖垸内出现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高水位,多处大堤出现险情。在最危险的阶段,李湘枚担任指挥长,带着群众和前来救援的解放军下水打桩、丢沙包、修建子堤,及时巩固修筑大堤,李老在大堤上奋战了三天三夜,大水终于退去,他也瘦了十来斤。
1999年,李湘枚老人退休了,退休以后的“五嗲”更加忙碌了。他依然是雷锋故事的讲解员。 他继续讲雷锋故事,给学校的学生讲,给镇上的党员讲。他的一身正气,洗涤了党内很多的污垢;他的古道热肠,温暖了人间的很多心灵。
他积极投身于村部的一切建设当中,是工程质量的监督员。雷锋广场的地基填土,清理地基杂物一个多月,老人早起晚归,一直监督挖机的工作,统计拖土的数据;村部到杲山寺庙的主干道拓宽,他指挥挖机工作,监督质量,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水产队百姓城管绿化示范片建设,又是他做临时指挥,调度......去年,有人稍微统计了一下,他一年当中,为了村部的工程建设,义务出工一百多天,而做这些都是他积极主动去做,不计报酬去做的。
李湘枚不止是工程质量监督员,还是村部纪检小组的纪检员。对重大的村级工程建设,参与预算,招标、监督、验收。村上的财金账务,他都参与审理。
其实,李湘枚还是村部的义务调解员。因为李湘枚一心为公,为人正直,办事公平,在地方上德高望重,当村民之间出现什么矛盾,只有“五嗲”到场,一般都能摆平。像前段时间,新田组的刘六嗲的儿子和范金武发生纠纷争吵,甚至闹到快要打架了。这个时候,李五嗲及时赶到,一声怒喝:“你们这是干什么?你们看看我们团山湖山清水秀,鱼米之乡,人人羡慕的好地方!你们却在这里搞这么不和谐的事情!”“五嗲”的几句话一下震醒了正在愤怒之中的两个人,他们惭愧得连忙放下手中的武器。然后五嗲又和言细语:“哎,乡里乡亲的,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呢?我们坐下来扯一扯。”就那么几下,一场纠纷就平息下来。
质量监督员、员、民事调解员,这些还不够。李湘枚还积极为村部建设出谋划策。老十婆桥址下的老八曲河道,六十年没有清理过淤泥,在美丽的团山湖村是一个卫生死角,李湘枚建议政府打造一个老八曲河生态水利景观。他亲自带着村民清理淤泥,并积极筹集资金,如今老八曲河那里的景观焕然一新。
有人曾经好奇地问李湘枚:“您已经78岁了,还老是在冷风里一站就是一天,干吗不去打麻将罗,这又没有钱赚,太不值了!”
李湘枚老人笑着说:“我站在冷风里比坐在麻将桌边有意义,有价值,我就觉得值!”是啊,团山湖的人都说,只要是“五嗲”监督修建的公路,质量硬是要过得硬些。
早几天,五嗲因为感冒病了一场,病后的他又出现在村级公路的建设现场。人们默默地把尊敬的祝福的目光投向“五嗲”,祝愿这个一身坚持学雷锋的老人健康长寿!祝福这个退休以后还不断奉献的老人有个最美的夕阳红!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雷锋的日记写得真好,我愿像雷锋一样,永远那么富有爱心,永远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为社会尽自己的绵绵之力。谭正元同志经常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谭正元同志,女,1964年7月出生, 从2003年被选为高塘岭镇旺旺路社区支部书记及主任开始,多次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了“争做新雷锋”活动,并率先垂范,使雷锋精神在社区薪火相传,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增光添彩。
残疾人刘建仁, 已近五十岁,肢体残疾,爱人言语残疾,和人有交流障碍,夫妇艰难地经营一家废品回收店。谭正元同志了解这一情况后,经常到其家坐坐,充分肯定其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
09年,当刘建仁及爱人为日常琐事与父亲发生矛盾,且不断升级,父子关系近于破裂时,谭主任多次上门调解,督促刘建仁将老家的房子装饰一新,使父亲有一个安身之所,并督促刘建仁定期去看望父亲,父子关系得到缓和;当刘建仁收购的铜铁价格下降,经营陷入困境时,谭主任亲自与信用社联系,为其争取贷款,使其度过难关。在谭主任的关心和支持下,刘建仁夫妇的回收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发展越来越壮大。
社区王建民夫妇无工作,09年王建民同志遭遇电起火,损失十几万元,本人烧成了残疾,生活无以为继。谭主任立即为其申请低保并与创业富民办的领导联系,为其申请创业资金1000元,并与望城口口香公司达成了就业协议,使这个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就业维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康。谭兴艺同志一家四口,两个小孩上学,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家庭经济困窘,再加上本人老实本分,所以夫妇经常争吵。谭主任多次与雪津啤酒厂联系,安排其爱人在厂里上班,每月工资1000多元,家庭条件好转,夫妇关系也有所好转。
原微电机厂的黄雯家,父母均是下岗职工,靠在外打零工维持生活,当黄雯考上大学,为学费四处奔走举债时,谭主任为他们申请了助学资金,同时多方联系,最终使其和消防中队达成“一对一”扶助,消防中队为其每年支付一万多的大学费用。
低保户张玉华一家三口,本人七十多岁,儿子二级精神残疾,孙子严硕念初中时,网络游戏上瘾,成绩很差,产生厌学情绪,谭主任得知情况后,多次和他交流,做他的思想工作,劝他少玩游戏,多看书,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爱别人欢迎的人。今年初中毕业后,没能考起高中,辍学在家,谭主任得知后,根据他家的家境,奶奶又在家管他不住,又上门跟他做工作去当兵,去了,但刚去不到一个月,又闹着要回来,谭主任和街道领导一道千里迢迢坐火车来到河南他部队住地,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才留下来在部队安心服役。
这样的事迹有很多很多,谭正元同志虽然只是基层的一名普通干部,每天从事的只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她和雷锋一样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处处焕发着人性的魅力和光彩,为在社区居民中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好好向她学习。
从小,我就梦想着有一双翅膀,因为我想去飞翔!但现实是残酷的,在我两岁零四个月的时候,我患上了一种罕见的怪病,叫做“脆骨病”,就算是一个喷嚏,都可能导致骨折,多年来我骨折达到36次。由于骨骼多次受伤被挤压变形,导致我现在只有80厘米高。在我5岁那年,我的腿骨折并严重错位,医生考虑到后期生长问题,没有打麻药,6个医生同时使劲拉我的腿,拉了好久才拉直,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无法想象,无法描述,每一秒钟都是折磨!但是,我一直咬牙忍着、忍着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要坚强,我要勇敢,因为我还有一个飞翔的梦!
从18岁开始,我到过很多单位上班,因为我想自食其力。我去过电子厂、玩具厂,还有盲人按摩院,虽然同事们都很照顾我,但是以我这样的残疾程度,在工作中总是有着种种不方便,最终不得不选择了放弃。
后来,镇上有人发起一个残疾人流动歌舞团,我报名参加,还当上了主持人,到过很多地方演出。在这期间,我遇到了我的老公远志,他是乐队鼓手。虽然眼睛不好,也不识字,但他善良宽容,有责任有担当,我们在一起很开心。我特别记得他求婚的场景,他害羞地说:“笑笑,嫁给我吧!”我非常感动,说:“我愿意做你的媳妇,跟你过一辈子!”从此,老公就是我生命的依靠,每次出门老公都会抱着我,我是他的眼睛,他是我的腿,我们相互关怀,相依为命。我想,我和老公之间这份沉甸甸的爱就是我生命中的一双翅膀,它会载着我去幸福地飞翔!
有一次在演出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群鸽子,自由地找食、自由地走动、自由地飞翔,多么可爱啊!我跟老公说:“我们能养鸽子吗?以后能经常看到它们飞翔,而且还能挣钱啊!”老公竟然点头赞同:“好吧,我们一起创业!”
我们注册成立了自强肉鸽养殖有限公司,可残疾人创业,谈何容易啊?我拄着双拐,老公眼睛弱视,五米之外就看不到东西,而且我们没有资金,没有劳力,有的只是决心和勇气。但是我们相信,只要肯吃苦,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要保持鸽巢的清洁卫生,必须每天换洗蛋窝布,冬天水冷,我们双手被冻得通红。为了省钱,养鸽房的地面施工都是我们自己完成的,有一次我蹲得太久,以至于最后都站不起来了。一个鸽笼四五十斤重,1.5米高,2米长,0.6米宽,从这一头抬到那一头,不到20米远,正常人两分钟搞定的事,我们半个小时还完成不了。每当抬好一个鸽笼,我都满头大汗,老公就会拿湿毛巾给我擦汗,那一刻,我觉得特别幸福!
养鸽子必须要有责任心。每天要照蛋,捡出无精蛋,作好记录,还要给鸽子打疫苗,蛋窝布、食盒、水盒都必须每天清洗,出鸽子粪、搬运每天都要进行。210平米的场地,我每天都打扫三四个小时,您如果来参观就会发现,我家的鸽子房明亮整洁,没有任何异味!因为需要用到三轮车,老公又视力不好,我还学会了驾驶。现在,我负责开车买饲料,一次可以运两吨饲料回家。
虽然我们的养鸽房由于资金不足,设施还很不完善,甚至17个大窗户都是用塑料薄膜遮挡的,但我和老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令我和老公自豪的是,经过艰苦的打拼,现在我们家已经从起步时的100对鸽子发展到600对,而我的下一个目标是3000对,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了!
我们家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在党和政府关爱下,一直享受着低保残保,建房时政府补贴了4万元,前不久又无息贷款5万元帮扶我们创业。一路走来,领导和社会爱心人士给了我们太多的关怀,连新闻媒体也来宣传了我们,我们自强肉鸽养殖有限公司的前景一片光明!我仿佛觉得,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载着我们在创业的路上飞翔,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这双隐形的翅膀,就是老公的风雨同舟,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是党和政府惠民帮扶的政策和春风细雨般的关怀!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那首最爱听的歌《隐形的翅膀》: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
午后,家馨园小区花园内一派盈盈暖意,儿童正在嘻笑玩要,业主们或倚或坐在花园内晒着春日阳光,小区内环境优雅,车辆摆放整齐,硕大的晒衣坪内,春风吹拂着晒衣杆上花花绿绿的被单床罩,好一派惬意的人间烟火迹象。而据守门卫的谭爹爹讲,五年前的家馨园可没这么美,一句话概括是脏、乱、差,没有物业公司管,屋顶漏水,下水道堵塞,花园几近凋蔽,垃圾场上臭不可间,一遇刮风,白色垃圾满天飞,家家户户掩鼻而过。那么,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又是谁改变了这一切呢?谭娭姆讲:那还不是搭帮雷锋志愿者胡校长,她组织一个居民自治,不管大事小事都是亲自上阵,她真正是活雷锋呢!
胡校长何许人也?原来,胡校长就是老员胡亦明,原高塘小学的校长。她 参加工作38年,当过24年小学校长,多年前识休在家,现已年近七旬。当校长期间 她就经常带领老师、学生一起参加学雷锋活动,为孤寡贫病老人送去温暖,为穷困孩子捐助学费,退休后的她,更不愿闲赋在家,主动加入志愿者行列,承担起费力不讨好的业主委员会领导小组组长,大事小事脏事累事,她无不亲力亲为,将家密园小区由原来的脏乱差,改造为净洁优的美好环境。
一、临危置命,领导居民自治。家馨园小区是望城区房产局在2002年开发的首个商品楼盘,因开发早,物业管理 跟不上,物业费收不上来,物业公司一走了之。
五年前,在小区内组建了雷锋志原者小组,建议居民自治,大家商定同意自治,并一致推举胡亦明为小组组长,并选定每栋楼的楼栋长为会员之一,小组领导机构刚开始由11人组成,胡亦明认为:“城管没有旁观者,个个都是践行人”她通过上门走访,邻里交流等方式,动员和引导小区业主积极加入雷锋志愿者协会,现发展会员321人,刚开初小区卫生不忍目睹,她组织业内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分区域打扫卫生,园林修剪工作也只能再次自己动手,老爹爹们搭梯修树枝,老婆婆弯腰捡花草,那段时间大家累得腰酸背痛却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因为比她们年纪更大的胡亦明不仅是指挥者,也是劳动者,她不怕脏不怕累,与大家一起劳动,她给每位每次发上二十元费用,大家不要,她塞到她们的手中说:“虽然钱少也是一点意思,感谢大家的付出。”他们说你又不拿呢!她说:我是员,家在群众中我就愿意为群众办事,我为家里人办事怎么能要钱呢!党和改府每月发给我的退休金足够用了。
二、亲情管理,团结就是力量。胡亦明一边改造外部环境,一边着手硬件设施的维护。小区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屋顶漏水、下水道不通。这些维护费用不菲,物业服务工作中最大的难题是物业费收缴,小区业主只有对物业服务工作认可了,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缴费。
物业费毕竟是杯水车薪,胡亦明只能利用各种资源去争取资金,资金到位后她将小区10栋楼所有的屋顶全部整修一次,解决了房屋漏水问题,紧接着又将小区内堵塞的化粪池,厨房下面的水管全部疏通,新装了36盏路灯,保证了园区内夜晚的照明及安全,在园区内安装了监控器,是各布控点影像能及时上传电脑,使园区内的保卫工作更安全。将原来被毁坏的水泥下水道盖板全部更换为铁质盖板,在保证了行车安全的同时,也保护了管内网线;请人修剪了花木,建起了宣传栏,划出了停车位,将原来的垃圾场硬化,在上面焊接了几十根不绣钢晾衣杆,使整个环境整洁有序;组织雷锋志愿者会员小组认真开展宣传工作,向所有业主发放雷锋志愿者倡议书,制定了小区文明公约,设立了雷锋志愿专题宣传栏,开展了会员培训,这些举招 提升了小区业主的文明素养,营道了和谐共建的浓厚氛围,这些举措提升了小区业主的文明素养,营造了和谐共建的深厚氛围。
三、焕然一新,付出就有回报。通过胡亦明与业主们的努力,小区内焕然一新,花开了,草绿了,环境优美了,人居和谐了,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现在散步不用去远方,下楼就可以在公园石子路上绕上几圈。
业主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对胡亦明所做的努力也格外认可,业主们之间的矛盾少了,邻里关系和谐融洽,有事相互帮助,大家亲如一家人。住在胡校长楼下的谭娭姆说:我们都是被她感动了,她这么多年来以身作则做这么多事,都是义务的,分文不取,哪个做得到喽,我们觉得不一起做都对她不住呢!守门卫的谭爹爹讲:在她的管理下,我们小区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是呀!胡亦明舍小家为大家的服务精神,终于获得了大家一致的理解,不仅现在业主们亲如一家人,家馨园小区连续几年被社区评为望城区百姓城管先进会员小组,胡校长本人也被评为望城区社会贤达,望城区道德模范、学雷锋先进个人, 2014年、2016年还被评为市级文明标兵、乌山街道“党员之星”、“三八红旗 。
多年的辛勤耕坛,胡亦明泰献了自已全部的光和热,她说:“为小区干家万户排忧解难就是我的职责,业主满意就是我的职责,业主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从她的工作中可以看到一个老员的默默付出,在她身上蕴藏着雷锋式的平凡、坚韧,敬业,奉献的精神。
叶钦,男,中共党员,1972年出生,高中文化,湖南望城县乌山镇蓟家巷村人,现为湖南建工集团总公司湘麓国际二期酒店(公寓)项目水电施工员。该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脚踏实地的实干开拓精神。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大型项目担任水电施工员,凭借着农民工的那份质朴与踏实,一次次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肯定和赞誉:2011年被团省委评为“湖南省优秀青年农民工”,先后被评为长沙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代表、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党代表,2012年6月他成功当选为全国十八大党代表。走进叶钦,他精湛的水电专业技能和施工管理水平让人心生敬佩,但他身上那种大爱无私的精神更让人深受感动。
尚未粉刷过的水泥墙,一张四方桌,上面静静端放着黄色安全帽;地上零散地堆放着水管、电线、钳子等各种水电装修器械;窗户外拉起的一根铁丝上还晾着几件蓝色工作服。这就是叶钦一年至少有300天和工友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过高的学历,靠着自身的勤奋与钻研,熟练地掌握了各项技能,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水电工人,成为项目实施团队中学习型青年农民工的典型代表;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从事建筑工业十几年来如一日,尽职尽责地完成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他说,“我只是一个平凡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993年,叶钦高中毕业。高考失利,再加上家庭经济拮据,他只得跟着哥哥离开家乡望城县乌山镇,来到长沙打工学习水电安装。那一年,叶钦21岁。用他的话来说,“那是值得我永远铭记在心的一年”。
刚开始出来的日子一点儿也不轻松,尤其是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且毫无施工经验的叶钦来说。在建筑工地上,每天要面对着一堆图纸,各种施工器械的操作,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叶钦知道,自己底子差,工作上就更加不能怠慢。
为了学得经验,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常常会挤出时间、制造机会,跟工地上那些有经验的老师傅“交流感情”,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我好多事儿不会干,就只有多问!多干!”
有一次,工地准备安装生产一台提升机。“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操作,常常是机器升上去了就下不来,要么就是下来了升不上去。”为了驾驭这个“新朋友”,叶钦自己找来书籍,翻看使用说明书实践操作,还常常从河西跑到河东,去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就这样,凭借着一股子拼劲与执着,他终于成功地把那台提升机制服了。
但他并不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他开始自学电工知识。白天,他总跟在老师傅后面不厌其烦地问,珍惜每一个动手学习的机会;晚上,骑1个多钟头的自行车,到电业局举办的电业培训夜校上课。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于1995年取得了电工证,又先后考取了特种作业操作证、电气工程职称、安全员证等各类证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用在叶钦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工作上,叶钦是专业技术的一把好手,又是务工青年的师者,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叶师傅”。
叶钦说,“要想真正把一名水电施工员的工作做好也不容易”。为了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施工技能,叶钦付出了十几年的时间不断钻研,才有了今天的成绩。除掌握施工工艺、验收规范、设计规范外,他还懂得独立做水电内业资料、CAD图纸设计、变更图修改、签证、竣工图及预决算等。
近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大型的项目担任水电施工员,积累下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所施工的贺龙体育场工程被评为鲁班奖工程,国防科技大学0506、0507工程被评为军优二等奖工程,在建筑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
生活中的叶钦,为人特别随和。他在提高自己作业水平的同时,也会把自身学到的专业本领手把手地无私地教给曾经一起工作过的一批又一批的农村青年,大家总是“叶师傅”长“叶师傅”短地这样叫他,他也总是笑呵呵地答应着;看到有的工友有操作不当的地方,他总是及时指出,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解。
而今的叶钦,已成为项目实施团队中青年农民工的一面旗帜。不仅因为他过硬的技术,更因为他是大家都认可的可亲可敬的“叶师傅”。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乐善好施至少应当建立在自己“丰衣足食”的基础上,但在叶钦这里,在别人亟需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才是唯一准则。“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带来的快乐也被放大。
2006年,同村的张露考取了湖南科技学院,但因为家境贫困,付不起高昂的大学学费,再加上父母亲认为“女孩子家没必要念太多书”,张露面临着放弃学业的危险。得知此事后,叶钦有些坐立不安了。
他想到自己当年求学心切却又被迫放弃学业的痛苦,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应该送这孩子去上大学!”叶钦在心里暗暗发誓。于是,就在当时自身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叶钦二线万块钱交到她的手中,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地念下去”,并嘱咐她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他。
在叶钦的帮助下,张露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并已在广东谋得一份工作。如今,张露一直与叶钦保持着联系,每逢年过节,张露回家也一定不忘探望这位曾经慷慨解囊,资助自己上大学的“亲人”。
多少年来,虽然每个月拿着并不丰厚的薪水,但叶钦依然在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践行着一份感动。望城雷锋的故乡,正如叶钦本人所说:“生长在雷锋生长过的地方,血管里就流着一股助人为乐的血液。”
“他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我很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这不是延年益寿,会减寿啊!”忧心忡忡地小张向我们诉说。
张爹爹是高塘社区的“名人”,他清瘦挺拔的身影总是活跃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中,碰了面,大家都熟络地打招呼:“张爹爹,忙不赢咯!”
张爹爹经常跟我们说:“作为一个员,虽然离开了自己工作岗位,但党员的身份没有变,离岗不能卸责,退休不能褪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退伍至今,他一直没闲着,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社会公益事业和青少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上,尽职尽力,不辞辛劳。2005年开始,他一直担任高塘社区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学雷锋基地负责人,2011年分别被长沙市委组织部和望城区委组织部聘为“发挥五老优势,进行四项教育”活动宣讲员。他总是笑呵呵地说:“垂暮之年还能为社会公益事业、为青少年的成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我最大的慰藉,这说明我还不老,还有点用。”
“要宣传好雷锋精神,营造好外部环境,教育好青少年,让他们健康成长”张建文,原名张希文,曾是雷锋的同事和好友,曾先后和雷锋在望城县委通讯班、团山湖农场、鞍钢等地工作。一路走来,张建文深受雷锋精神的熏陶,同时也对张建文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建文曾经和雷锋一同在鞍钢工作,从鞍钢回到望城后,张建文一直从事电影放映员的工作,经常在各个学校为学生们放映电影。有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看到《解放军画报上》刊登了张建文和雷锋等人在1959年五一劳动节在鞍钢照的照片,那位老师对张建文说,原来你跟雷锋是同事呀,请跟学生们讲一讲雷锋的故事吧,就这样张建文走上了宣讲雷锋精神的道路,一讲就是50多年。从60年代开始至今,张建文老人先后在长沙县、望城区各地中小学宣讲雷锋故事,与各级领导和各类新闻媒体分享他与雷锋的故事,宣扬雷锋精神。曾任莲湖学校校外辅导员,现为高塘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关心下一代,教育好青少年,在张爹爹心中是重中之重。他经常在关工委的大小会议上发声:“全社会都要理直气壮地、有效地宣传好雷锋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把雷锋精神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发扬好!”为此,他自己不断加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他将家里的堂屋布置成了一个“雷锋纪念馆”,先后接待省、市、区、街道等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2000余人;并先后担任社区计生协会理事会成员、高塘小学校外辅导员(义务辅导80余次)、社区文明卫生监督员、雷锋精神宣讲员等;每年都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困难帮扶、老干组织活动;曾带头为灾区扶贫助学,贫困慰问捐资1000元;捐资“12岁小雷锋周美玲”2000元;参与组级道路和绿化建设投劳80余个。他通过重温雷锋日记、雷锋事迹和国家领导人对学习雷锋同志的题词,在认识上更全面正确地诠释雷锋精神的含义和实质。他不遗余力地以自己的行为示范,激励和感召周围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向雷锋同志学习。他总是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争取社区领导的支持配合,在辖区内牵头开展“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小手牵大手,共建美好社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今天,我最快乐”、“雷锋精神进校园”等活动,亲自向青少年学生讲述六十年代学习雷锋的经历和社会效应。这些活动主题鲜明、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学生们通过参加活动、听讲座等,深受启迪和教诲,纷纷说:“跟张爹爹在一起有趣又好玩,还学会了感恩,我们会用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传递。”
由于“四项教育”的需要,张爹爹家里订了五份报刊和多种书籍杂志,每天他都挤时间看书读报,这不但丰富了精神生活,还收集了“四项教育”的素材,他先后撰写了《我记忆中的雷锋》、《雷锋精神记在心》等十多篇宣讲资料和学习体会,多次走进高塘小学为小朋友们讲解雷锋精神。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他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体现。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从2005年至今,他每年都要与省、市、区的领导交流弘扬雷锋精神的心得体会,回顾雷锋事迹。这些荣誉与成绩,促使张爹爹更加积极热情、马不停蹄地为社会公益事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雷锋精神奔走呼吁,这真是“晚霞璀璨飞花雨,白发仍驰竟朝夕”!
虽然雷锋早已逝世,但是张建文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宣扬着雷锋精神,他说:“在我身体条件许可下,我还会把这些平凡的事继续做下去,奉献余热,服务社会。”他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通过“从自身做起,从自己家人做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雷锋精神的延续,他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雷锋精神永流传。他说:“在我身体条件许可下,我还会把这些平凡的事继续做下去,奉献余热,服务社会。”作为雷锋故乡人,作为雷锋的同事和好友,他说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会有更多的“雷锋”出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雷锋精神”将会永垂不朽,世代流传。
在雷锋的家乡,有这么一位平凡却又不普通的古稀老人,老人名叫文立志,今年76岁,是长沙市望城区西塘街社区纯居民,妻子早在多年前因尿毒症离开人世,留下身有多重残疾的文秋平、文清沙姐弟俩与其相依为伴,家庭生活十分贫困,由于自己年事已高,就业困难,一家人一直靠在社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重度残疾人补助生活,但是却从未听他抱怨过生活,反而他用自己的善举和乐观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感动着身边的人。
2012年,姐姐文秋平诊断出患淋疤恶性囊肿,当文秋平病情日益恶化,生命危在旦夕时,父亲文立志做出了无偿捐赠文秋平眼角膜和遗体的善举,以报答社会各界及好心人士对其家庭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帮助。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文立志以雷锋精神激励自己,作为西塘街社区1000多志愿者中普通的一员,虽然他不像年轻人那样动作利索,但是他热心于志愿者事业,热心于社区的发展。作为志愿者的一份子,文立志总走在志愿者队伍的前列。
每天早上无论天晴下雨一清早他都带着涂料和刷子工具穿梭在社区大街小巷,清理各类胡乱张贴的广告,清理社区里的“牛皮癣”。牛皮癣无孔不入,墙面上、电线杆子、地面上,甚至连垃圾桶上都会看到。即使是每天清理,楼道的牛皮癣依旧存在,但他不放弃,为社区的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0余年来,他把志愿者服务视为他的工作、他的事业、他的使命。
2017年7月,我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强降雨,全区多地遭受重大洪灾,人民群众经济损失严重。文立志看到电视里新闻的报道后,马上就来到社区。“我一个人能力有限,但一定要把我的心意传达出去,帮助那些受灾的人。”他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省吃俭用生下来的一沓零钱说道。社区的工作人员要给他拍照,记录下这一感人的一刻,他却躲开了镜头。
2018年1月恰逢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他一凊早就带上工具主动要求加入铲雪除冰的队伍,冰雪交融的路面,湿滑难行,大家都小心翼翼的在行走。大家劝他,在家里休息,他依然坚持要跟大家一起行动 ,主动的拿着铲子和扫把加入大家的队伍中来。双手冻的通红,雪水把袜子弄湿了,可他全然不顾,同大家一起坚持到最后。
在文嗲嗲眼中像这样的“小事”,就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依然每天乐此不疲的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忙碌着;依然在社区每一次的志愿者活动,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依然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他慷慨相助。他说得少,做得多。他用行动给雷锋精神以最完美的诠释;他用他的坚韧与顽强给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最好注脚;他多年如一日的付出更是展示了志愿者服务的真正内涵。他总说只要自己还能走动,他就要坚持做下去,他成了社区里“永不下岗的志愿者”。
就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社区居民,一位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社区志愿者,发生在他身上平凡而又让人感动的事太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为身边的人们树立了好的榜样。他是伟大而高尚的,他这份心系社区、奉献社区、回报社会的真情,给西塘街社区这个美丽的家园增色添彩,我们为有这样优秀的志愿者感到自豪!
严桂祥,男,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于2006年进入六合围村村委会工作,任职几年来他始终倡导文明新风,积极当好社会主义文明的传播者,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了员的模范先锋作用,也成为文明建设的楷模。
严桂祥同志在村委会工作的八年,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守党的章程纪律,廉洁奉公。能主动学习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党委、政府的决定。勤政为民,恪尽职守,认真履行职责,团结村支委班子成员,勤奋努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担任治安主任期间,能积极排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严桂祥同志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困难不躲避,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观点和意见,努力化解矛盾纠纷,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群众看到村干部尽心在帮助自己,心平了、气顺了、意见少了,村风民风有了较大改观。
严桂祥积极响应党的方针政策,关注村民的生产生活。他深入百姓家中对困难户、老人进行摸底,发放补助资金,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群众利益无小事,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政策允许,他都尽心尽责地去解决。如帮助村民落实招工、困难户的补助、联系农业新技术等。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2014年发大水,村里堤上组在搞水利建设,发现一处险地,随时可能塌方!很多民工都不敢下去修筑。严桂祥一个人冲了上去,说“要死我一个人死,有危险我来!”他脱掉衣服,下到坡底。村民见他奋不顾身,被感动了,也纷纷下去帮忙。在村民心目中,又多了一个在危险时刻员带头的标杆。
严桂祥同志一直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被称为“雷锋式”最美村官。他做过的好事举不胜举。新康敬老院有60多名五保老人,桂爹自掏腰包,每人发200元钱慰问。过年时还带着自己的小孙女去敬老院看望,帮助老人们做点家务,陪老人说说话。对于散居在村里的五保户、孤寡老人他也多次登门照顾,帮助挑水做饭,打扫卫生,送去一些生活物资。邻里之间谁家有困难,他也必定慷慨解囊,出手相助。
刚去世不久的七十多岁的严仁达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他生前就得到了严桂祥无微不至的照顾。严桂祥经常上门去给他打扫卫生,做饭,时不时给点生活费。有一次,严仁达生了病,急需送医院,桂爹就立即背起他,送上车,陪他去了医院,为他付清住院费。严仁达老爹临终前,最后的遗言是:“万分感谢”。他感谢严桂祥对他的照顾和无私帮助,让他度过快乐晚年,耐心护理他多年。他临终前流下两滴老泪,念念不忘感谢一直帮助他的严桂祥同志。
兴旺村的贫困村民刘春红,因病无钱医治,到乡民政部门寻求资助,严桂祥正好遇上,了解到刘春红的困难,当即从腰包里拿出1000元钱给刘春红。刘春红不要,严桂祥坚决塞进了他的口袋
2014年4月,严桂祥同志从六合围村委会光荣退休,想到要离开他辛勤工作过的岗位,不能再为六合围村的老百姓服务,他忍不住热泪盈眶。
退休后,他却一天也闲不下来,找到村支部书记谈起了他的“环保梦”。他跟书记提出了垃圾分类减量的想法,要求在全村全面实施垃圾分类,争取做到垃圾不出村,减少垃圾中转费用,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为了解决村级财政紧张的尴尬局面,他还发动了他的弟弟捐款五十万元用于村上环境卫生标准化建设工作。他到处查找资料,去其他先进村学习经验,向爱卫办请教垃圾分类方法,跑几个厂家去购置分类垃圾桶,大家都被他感动了,纷纷加入到他的环保事业中来。
目前六合围村可回收物资分拣中心已经建成,四台保洁电瓶车也已投入使用,两个分类的垃圾桶已免费发放到各户。桂爹又继续忙碌奔波起来,他走村串户发宣传单,上门示范垃圾分类,他向大家承诺:不要村上一分钱工资,为环境整治义务工作十年!
严桂祥说:“垃圾分类是一个辛苦的工作,也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是以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只是走在了前面。这件事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坚持,要养成这种意识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不管前面有多少困难和阻力,我会依然坚定信心,努力实现我的“环保梦”。”
六合围村的垃圾分类模式迅速得到了推广,严桂祥同志的事迹也很快传开了,各媒体电视也纷纷过来采访报道,一时间严桂祥成了村里的“名人”,但他依然是朴实的一笑,继续为了他的环保梦而忙碌着。
严桂祥同志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奉献,被领导和群众们看在眼里。他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老百姓都非常拥护和爱戴他。我们从严桂祥身上,时刻看到了一个优秀员闪光的本色,那就是:他心里时刻装着百姓,时刻为老百姓着想。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当之无愧地被推举为“雷锋之星”!
张小珍同志在平时生活中尊老爱幼,相夫教子,特别是2008年,其夫家八旬奶奶身患心脏病、心衰的一年里,对其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经常是一连几夜都未曾合过眼,一日三餐喂水喂饭、端屎端尿,从无半句怨言。后来由于其奶奶在床上躺的时间过长,背部开始腐烂,张小珍同志 除了每天多次给其奶奶擦拭身体之外,晚上睡觉总是让奶奶靠在她身上睡,最后奶奶安详的在她怀中去世。她的温柔、善良和孝顺得到了地方群众的高度评价。
张小珍同志,女,现年31岁,郴州市嘉禾县人,于2008年与中华岭村桑植屯李拥结婚,其夫是再婚,婚前有一子,父母身体健康,家中还有一卧病在床的八旬奶奶。结婚后,张小珍同志便肩负起相夫教子,照顾奶奶的责任,每天给奶奶喂水,喂饭,端屎接尿,还要做好家务,教导儿子。其公婆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逢人便会提起媳妇是如何的孝顺。
2009年9月,奶奶突然病情恶化,送往望城县人民医院,确诊为心脏功能衰竭,住院期间,张小珍夫妇,日夜轮流陪护四个多月,后来,医院认为奶奶年事已高,无力回天,加上奶奶再三要求回家,便将奶奶接回家中细心照料,由于奶奶长时间躺在床上,背部出现红肿,为防止奶奶背部溃烂,张小珍同志除了一天多次为奶奶擦拭身体外,经常整夜的抱着奶奶睡,于2010年3月,奶奶安详的在她怀里辞世。周围群众及家人都看在眼里,她的善良孝顺也感动了所有的人,并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誉,对长辈尊敬,孝顺,对其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疼爱有加,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真正做到了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媳妇的标准,她的温柔、善良、孝顺、不与邻里争长论短,不搬弄是非更值得去宣传和学习。
刘筱泉同志在政治上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领导和决策,全力支持集团党团群工组织建设,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全面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她成功领导企业转型,旗下的湾田国际成为国家商贸流通行业的标杆制定者和长沙专业市场的领头羊,每年为区域贡献超1亿元的税收,旗下专业市场和城市综合体通过举办大型公益招聘会为社会提供超过3000人次就业。
在用心做企业的同时,刘筱泉同志一直秉承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一方面,她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建言献策,先后提交《关于调整长沙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线规划站点设置的提案》、《关于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湖南最大的商贸物流产业集群金霞、丁(字)铜(官)片区建设的提案》、《运用社会化手段,缓解女性就业内在矛盾,长效填补就业市场的性别鸿沟》等多条提案、议案,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另一方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做“雷锋式”的企业家。2003年至今,湾田集团已累计捐赠超过7000万元公益善款。积极投身望城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带头参与望城“千金计划”并担任望城区善心千金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与政府一起建立长效扶贫机制。2017年6月更组织望城“同心之声千金之约”安居扶贫企业专场活动,捐资40万为无房危房贫困户建新家。2017年7月望城遭受百年一遇洪灾,她全力以赴参与抗洪抢险工作,组建志愿队伍参与抗洪巡堤、捐赠生活物质慰问抗洪一线万元支援望城灾后重建。同时,多年来积极与双桥村、谭家园村结对帮扶、长年为望城贫困学生爱心助学、定期慰问周边区域五保户和困难群众,热心参与雷锋慈善会、丁字慈善会等慈善捐赠,陆续捐资达30余万元。先后荣获“湖南省2017百名最美扶贫人物”、“望城善心千金同心人物”、“热心公益事业奖”、“扶贫济困善德名扬奖”、“长沙市农村危房改造慈善奖”等公益殊荣。
此外,她整合云贵湘三大集团资源,成立企业公益慈善大平台“湾田爱心家基金”。对内进行员工帮扶,以互助形式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在遭遇突发性事故或重大疾患时进行经济援助;对外统筹集团内外公益资源,践行雷锋精神进行扶危济困和社会扶贫,将企业带入时下政府主导的社会扶贫大格局和大平台。
周锐驰是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街道望胜小学四年级在校学生,今年九岁,她的父母都是重度残疾人,妈妈是一个先天性的盲人,爸爸因为患视神经萎缩而失明,也成了盲人。父母双双失明,女儿就成了他们的眼睛,她用自己的眼睛牵引父母的人生路,也用自己的乐观坚强照亮着整个家庭。
周锐驰的父母因双目失明,目前在浏阳一家按摩店从事盲人按摩服务行业,每逢寒暑假,周锐驰就去浏阳陪伴爸爸妈妈。平常周锐驰都是和奶奶一起生活,爷爷也因脑萎缩生病,完全做不了事,六岁时的她就会给自己洗衣做饭,九岁的她已经默默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帮奶奶一起照顾爷爷,和奶奶一起卖菜是她周末经常要做的功课。周锐驰的学习成绩优异,每次考试稳居班上的第一,担任班长的她是班上的主心骨,带着全班学生跳舞唱歌,主持文艺节目,获得了全校的点赞。小小的她立志考取医科大学,将来可以给父母治病。周锐驰始终微笑着面对生活的磨难,乐观坚定的心态和稚嫩瘦弱的肩膀扛起全家希望。2017年度,小锐驰被评为“全国孝心少年”。她的事迹视频在全国展播,使这个满怀线岁望城少年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无数观众被“孝心少年”的事迹和精神所深深感动,唤起人们更为强烈、深刻的社会共鸣,回应时代、家庭和人性对孝亲文化的呼唤。
望城是雷锋的故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锐驰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地方,她身上那种乐观积极、开朗活泼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
李晓金,女,汉族,1963年10月生,兴城社区王家塘组人,中共党员,现任丁字湾街道兴城社区第一届妇女联合会执委。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平凡中却体现出崇高的品行。
思想政治上,她不断追求上进,能做到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习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她积极主动参加支部和党小组组织的各类活动,2016年至今,她参加党小组组织的砍青扫障、防汛救灾、扶贫帮困等活动累计达25次,从未缺席支部和党小组组织的每次会议,把对党的饱满热情投入到实际行动中。
日常生活中,她乐于助人,是个热心肠。她把“孝老爱亲”作为传家宝,自己身体力行,2014年她母亲患尿毒症无人照料,她放弃在市区的管理岗位工作,回家精心照顾病床上的母亲,每天接屎接尿、喂饭喂药、洗澡洗脸,毫无怨言,在她照顾下,母亲现在康复到能走路了。此外,她们妯娌间互帮助,2006年夫兄病重期间,她尽心帮助兄嫂忙筹医药费、帮助照料家务等,这份亲情感动着所有的邻里。她还是一名养老服务义工,负责服务三位老人,帮他们买药、洗头、洗澡、扫地,解决实际难题。她善待身边的空巢老人,时常上门看望李正希、周义文老人,帮他上街买物品、领养老金、缝补衣服被子,生病时,上门看望,送鱼、送蛋给老人补身体,群众无不称赞。本居民组的周金患癌症,她不仅多次上门看望慰问,还参加组织发动募捐活动。她还发挥懂草药的长处,尽心尽力为乡亲们治疗伤病,多年来,为无数乡亲寻草药疗伤口,直至愈合为止,从不计较报酬。
工作表现上,她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各方面起表率。在群众的推选下,2005年起担任妇女组长,至今长达十二年。多年来,她对工作认真负责,总是出色地完成社区及居民组的各项任务,通知会议、宣传政策、收集居民信息、组织换届投票等工作,样样细致,件件出色,是群众的“贴心人”;2016年10月,她当选为兴城社区第一届妇女联合会执委。担任执委期间,她主动开展工作,每次会议总是比规定的时间早到半小时,协助工作人员做会务。此外,她积极投入到社区妇联组织的“妇女儿童之家”、“两美家庭”创建等活动中,主动宣传发动广大妇女投入到妇联的各项工作中,极大的助推了妇联工作的更好开展,是社区妇联的“得力助手”。
1、他是泥人刘第三代掌门人,是铜官最早回乡创业的精英。刘坤庭出生于陶瓷世家,祖父刘子振就是大名鼎鼎的“泥人刘”。他15岁进厂跟祖父学泥塑技艺,后入浙江美院深造,潜心苦练20年学成绝技,一团泥巴捏在手中数分钟变为一个鲜活的泥人,他是泥人刘第三代传人,企业停产后在沿海外资企业打拼10年,2005年回乡创业,最早在铜官镇市港成立工作室;2007年至2018年,已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13年度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
2、被省人事厅破格获评高级工艺美术师,是区委政府首批命名的望城名家工作室。凭着在陶艺上的显著成就,刘坤庭于2011年顺利通过组织部门和专家评审获得高级职称;他创办的个人工作室,在2013年被望城区委政府授予首批望城名家工作室。2015年望城区首批劳动模范。
3、获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成立工作室后,刘坤庭着手研究铜官窑文化和开发仿古陶,在铜官窑烧制技艺入选市级、省级直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评审中,他展示的独门绝技征服了各级评委,为宣传铜官手艺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评为湖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10年被聘为长沙铜官窑仿古产品研究制作技术顾问,2017年12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4、作品以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获评多个金奖和荣誉。刘坤庭从艺45年,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中国陶瓷艺术2012年至2017年创新设计大赛金奖9次、银奖3次;获省金奖作品7件,1996年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1991年度获省轻工业厅设计评比一等奖1件;主要社会荣誉:2009年担任长沙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2011年担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2011年受聘于长沙师范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教授,2012年担任长沙市文艺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2016年担任长沙窑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主席、望城区陶瓷艺术协会会长,2011年和2015年任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评委,2016年任省工艺美术协会大师评委。2013年入选湖南省首批三百工程名单。
1、创办泥人刘陶艺公司,把泥人刘品牌做成产值超千万的龙头企业。在泥人刘艺术陶厂的基础上,刘坤庭于2013年担纲扩建长沙泥人刘陶艺有限公司,艺人办厂,特色经营,技术显实力,该公司实现当年扩建、当年投产、当年受益,主打产品有铜官窑仿唐茶器、红色旅游产品、陶艺等三大系列,企业获长沙铜官窑仿古产品研制单位、长沙市旅游产品生产定点单位,安排下岗职工30余人,公司一跃成为铜官陶瓷行业的排头兵。
2、进军文化产业,把培训基地办成行业的标杆。在公司业绩如日中天时,他又把目光描向陶瓷产业复兴上,他要做大铜官的玩陶市场,在铜官镇古街,投资对铜官老戏院进行大规模改造,办陶艺培训基地,成为铜官陶艺一条街上最大的亮点,由于管理规范和深受欢迎,2014年该基地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同年获评望城区政府授予的最美门店一等奖。
3、研制新原料,开发蠕虫状红土,开创新工艺。刘坤庭带领他的研发团队经多年试验,成功地开发了“蠕虫状红土”替代传统的陶瓷原料,并获国家发明专利,该原料不但是具有“钢性”特征,使产品不开裂不变型,保持造型时的原貌,而且含有丰富的有益健康的“麦饭石”,具有环保功效,制成茶具、咖啡具,开发新工艺、形成了铜官紫砂系列,创造了新的文化品牌。开发的系列产品在2014年湖南名优特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进入“魅力湘品TOP百强”,在2014年“望城十宝”评选中排名第一。
1、首创泥人刘陶艺体验馆。为了让更多人能体验玩泥乐趣,了解和宣传铜官,刘坤庭早在2008年就成立泥人刘艺术陶厂开门迎客,亲手授艺,到2011年望城出台振兴陶瓷三年行动计划后,随着玩陶的人增多,他开始把工作重心移到铜官古街上,投入资金打造陶艺体验馆、”泥人刘”艺术陈列室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让非遗文化进校园)。他坚持与游客交流,亲自动手,向游人展示自己的独门绝技,无私传授技艺定期去陶院向陶艺爱好者授课,使泥人刘远近闻名,成为业界第一品牌。
2、做好传帮带,培育第四代泥人刘。刘坤庭通过带徒传艺,建立陶艺培训中心,接纳院校学生培训等相继培训各类专业人才136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陶瓷文化复兴中的骨干,其中谭艺和黄浩夫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和门店。谭艺设计的作品“青出于蓝 ”在福州第29届全国工艺美术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中获金奖;在“泥人刘”的传承中,刘坤庭通过言传身教,让儿子刘嘉豪初露锋芒,成为“泥人刘”第四代传人,2014年3月在院校举办创意艺术作品展中,刘嘉豪设计的作品“器”在全国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中获银奖、省大学生艺术设计比赛中获一等奖。2015年、2016年刘嘉豪在全国的陶艺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2017年入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参与对外文化交流。2008年以来,刘坤庭相继担任湘潭大学讲师,长沙师范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长沙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客座教授。2012年2月他参加由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组织赴台湾学术交流活动,2013年参加去澳大利亚的非遗展演和学术交流活动,同年10月他带领团队赴日本进行民间艺术交流活动,2016年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领导下,参加湖湘文化走进法国的展演、交流活动。2013年担任铜官陶协副会长,对外交流更密,每年组织参展四次以上,与各地艺术家交流和学术活动频繁,2014年10月当选“长沙市首批文化名家暨十大领军人物”。
1、热衷于公益事业。刘坤庭每日除了要忙于公司事务外,还有社会的兼职,协会活动多,在繁忙的劳动工作中时刻不忘年轻一代的传承与培养。2017年7月是个难忘的年份,百年不遇的洪水淹了工作室1.6米高,冲垮了公司的仓库和工作室,他带着自己的员工奋战了一天一夜,但第二天在社会需要他时二话不说带着自己的儿子冲进了抢洪救灾的最前线,扛沙包、堵洪水、事后清理街道等,还为受灾的群众筹集灾款。还经常参加作品义卖活动及作品捐献。
2、关心员工,开展送温暖活动。作为知名的陶艺家和老板,刘坤庭没有一点架子,他不忘初心、以人为本,和员工交朋友,员工家里有困难,他都主动上门送温暖,员工中家庭有困难的工资可提前支取,有上大学的可得到公司的赞助,每年春节前组织送温暖活动,他亲自上户慰问困难员工和本社区的特困户。
3、热心社会事务,主动参与协会工作。2012年为响应区政府振兴铜官陶瓷产业三年行动,作为业界有影响力的陶瓷艺人,他积极参与筹备铜官陶瓷协会和陶瓷艺术家协会的组建工作,跑基层,联系艺人,做好与上级汇报和工作衔接、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协会成立后他为协会建言献策,积极为同行参展提供帮助,主动协调各业主关系,他办事认真,做事贴心,做人低调,深得同行的点赞,被业界敬称为德艺双馨的艺人和实干家。
曾敬仪,今年80岁,出生于铜官街道中山村梁家湾组,他心系乡梓,热心公益,他为家乡的开发建设殚精竭虑,甚至不惜将自己毕生收集的1000多枚珍贵古钱币无偿捐出,供街道景点展览,深受一方百姓敬重和爱戴。
曾敬仪少年时在书堂山读书,对山上的一草一木,既熟悉,又有感情,尤其对与欧阳询有关的书堂八景更是了然于心,问起他来,能一一详细介绍,如数家珍。上世纪60年代,谁也没有想过要开发书堂山、修复书堂八景等事情,但由于他从小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就有意识地留心欧阳询、书堂山的一切。比如,他从祖父的教诲里就牢记了“欧阳询少年时在洗笔泉旁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右手五指皆生硬茧,弃置废笔成堆”的故事。
1963年6月,曾敬仪带着宣纸、墨汁、棕刷,冒着炎炎烈日,爬到书堂山上洗笔泉摩崖石刻下边,把崖壁上传为欧阳询亲笔书写的“洗笔泉”三字拓印下来。去年有关专家看了说:“这拓片已经是国宝了。”幸亏曾敬仪早拓下了这三个字,保存了原迹,因为原石上的三个字已被侵蚀得有一笔没一笔了。
1988年,曾敬仪把自己研究欧阳询的心得写成《欧书“开元通宝”与书堂山》一文,在湖南省钱币学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让钱币研究界耳目一新。虽然有少数学者知道“开元通宝”四字是欧阳询书写的,但不知道欧阳询竟然出生在湖南长沙望城(唐代称潭州临湘县)书堂山下。从那时起,特别是到了1996年以后,慕名来书堂山游览欧阳询故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是因为,曾敬仪在《东方时报》发表了《书堂山揽胜》,在《长沙晚报》发表了《书堂胜迹欧阳阁》两篇文章,对提高欧阳询、书堂山的知名度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从2001年起,曾敬仪有感于书堂山的历史,时常慕名前来游览,决心较全面地整理出一套与欧阳询有关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来终有所成,他整理的《欧阳询与书堂的渊源及其相关二三事》一文,成为建设欧阳询书法文化园、修复书堂八景的第一手资料。
在望城区铜官街道欧阳询文化园钱币展馆中,展览陈列出1000多枚由退休教师曾敬仪捐赠的珍贵古钱币。这是欧阳询文化园第一次接收大规模钱币捐赠。钱币之多、钱币之系统全面无不令人感到惊叹。
曾敬仪嗜“钱”如命,有“钱痴”的美誉。“钱币的钱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我当初就是喜欢古钱上的书法。”曾敬仪退休前曾在石渚中学、书堂中学担任历史老师,祖上收藏了数千册古籍和大量书画、古钱。参加工作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与历史“亲密接触”,曾敬仪利用周末去跑废品店收古钱,骑着单车在望城各地奔走。60多年来,通过整理,他居然收藏了7000多枚古钱,包括上起夏商时代的贝币,下讫民国初年的“民国通宝”等。
2008年,公公去世,宇忠良主动提出由她一人担负照顾80岁高龄婆婆的责任,不要其他兄弟妯娌负担任何一点钱和物,并竭尽所能,给了老人最好的晚年生活。
此后,她每天照顾起老年痴呆、全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婆婆。每日不动声色地为婆婆更换衣裤、床单数次,耐心、细心地替婆婆刷牙、洗脸、清洁身子。在饮食上,她也是尽量就着婆婆的口味来,精心安排适合老年人吃的食谱,一日三餐,又如对待婴儿一般,一口口慢慢喂食。
同时,只要逢天气晴朗的日子,她都用瘦弱的身体将婆婆一级级地背下楼去呼吸新鲜空气,傍晚要背着婆婆下楼坐轮椅去散散步,晚上婆婆睡不着,她就一边给婆婆捶背按腰,一边讲讲党的新政策,社区的变化,儿孙间的人文趣事。
晚上,为了方便老人大小便,更是陪着一块睡,从未有过指责、嫌弃婆婆的举动。此外,她自己在生活上则是能省就省,勤俭持家,几年都不舍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对婆婆却极为大方,随着婆婆的年岁越来越高,宇忠良还特意为老太太买了电子血压计、家用氧气瓶等家庭医疗器具,唯恐老人有啥异样,未能及时察觉。
每一个在常人看来,简单的动作、日常的举动,例行的程序,对这对婆媳来说,都异常艰难,长达10年,3600多个日夜,均被宇忠良用爱心、耐心、细心、孝心一一克服,温润人心,让一位瘫痪的高龄老人奇迹般地从80岁活到了90岁。
她的事迹感动着周边每一名乡邻,引得大家口口相传,争相学习,成为当地远近闻名“孝老爱亲”的楷模。
胡丙炎,男,汉族,1961年出生,中共党员,高中文化,望城区金山桥街道桐林坳社区居民,是望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服务大队金山桥街道中队的一名爱岗敬业的工人。
2012年,在长沙市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评选中,银孔围村险些进入全市“十差”。这样的处境深深地刺激了银孔围村民组组长胡丙炎。于是,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党员凭着一股“雷锋钉子精神”,带领村民完成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整治风暴。
胡丙炎同志对待工作尽职尽责,对银孔围的环境综合整治下了大力气。他既是志愿巡查员又是保洁员,每日起早贪黑对庭院、公路清扫几遍,他还是最卖力的宣传员,挨家挨户地宣传保护环境卫生、美化庭院等方面的好处。如今的银孔围家家户户实行垃圾分类减量,广种花木,细致清扫、精心布置庭院,每一户庭院都是一道别致的风景。他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在工作上大胆创新,带领银孔围组40多户农户积极投入到“两美创建”当中。他带头捐资投劳,动员全组村民集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渠800多米、机耕道1.2公里,改造了山塘6个,建设竹林500多亩。胡丙炎还是位篾匠能手,他设计制造的垃圾分类竹屋,滑动式垃圾盖,竹制扇形宣传栏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
“换装”后的银孔围村落吸引了各级领导莅临参观指导,全国妇联常务副主席宋秀岩,湖南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省委常务、组织部长郭开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等领导多次到胡丙炎家中看望座谈,并给予胡丙炎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新乡贤》栏目专题到银孔围组拍摄了两天胡丙炎事迹。
如今,银孔围已成为了“鲜花盛开的村庄”,桐林坳社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最美村落”,“省两型示范基地”,被农业部授予“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胡丙炎改善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锲而舍的努力也让他获得了“疯子”的雅号。胡丙炎也因此入围“2014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和“中国好人榜”,被评为望城区十佳社会贤达、湖南省劳动模范!
金悦花园地处望城区金山桥街道金山桥社区,面积54亩,系2006年悦禧拆迁安置小区。李海清同志是其中一名平凡却又不普通的居民,他是原青山村主任,因从小命里缺水,又排行第五,人称“牛五嗲”。他在地方上威望高、威信大,调解矛盾化解纠纷更是他的拿手好戏,就是在这样一位老人的带领下,家园变成了花园,重建地上的正在缔造。
说起金悦小区,原也视野开阔、交通方便、适宜居住,但随着社会的迅猛进步,曾经足足有余的电力变得超负荷运行,曾经清甜的井水被污染,曾经通畅的下水管网也不堪重负,化粪池更是变成了敞口池,硬化路面坑坑洼洼,护坡上的围栏穿孔垮塌时有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两个绿化广场也是杂草丛生,房前树木参差不齐房后绿地更是被未脱“农气”的居民建起杂屋用来喂鸡喂鸭,养猪养狗和堆放杂物。这样的情况冬天还能坚持,夏天就难免臭气喧天、蚊虫叮咬,大家纷纷向牛五嗲抱怨:都住上了楼房却还感觉仿佛生活在“棚户区”。
牛五嗲与街道负责人、社区书记促膝谈心,大家从拉家常到论形势,从自主建设到品质倍升,激发了彼此心中的为民豪情,他以“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也奋蹄”的豪情,承担起金悦的改造重任。他立马召集了居住在金悦的居民组长和威望高、威信大的人士,向他们详述了金悦小区的提质计划,大家开始有疑惑有顾虑,深怕这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李海清拍胸脯向大家保证说:凡事从我开始,一切我来带头,他的魄力和为人征服了大家,意见一致后,立马分散去金悦各户家做工作做宣传,6月10日筹资筹劳会在全体金悦居民的共同参与下顺利举行。他在会上主动带头捐资两万元,创建“一室两会”(社区工作室和议事、理事委员会)。他带领居民自发拆除违章建筑1100平方等,牛五嗲将“用自己的钱建设自己的家园,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这一理念深植在金悦居民的心中。在他的主张下自主设计、集体采购、自主施工,在保证高水平完善下水体系、自来水、电力、天然气、电讯、杆线整理、绿化、路灯等多项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将预算降至150万元。改造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议定工价为普工160元/天,技工为180元/天,低于市场价200元/天和240元/天。所需的桂花树从拆迁户家中以520元/棵的价格购得,低于市场700元/棵的均价,并发动木工巧手自制宣传栏,价格由市场价27000元降至9000元。其中,路沿石改造最令人称道,经过几个昼夜的思考,他创新使用膨胀螺丝再加捣水泥的方式替代原本不仅破坏路面且造价颇高的麻石条,每米价格也从54元降至15元,大家从这一小细节窥见了牛五嗲确实是将金悦的打造,当做了自己的家事,每分钱都精打计算,大家纷纷表示:“牛五嗲办事,我们放得心!”
为了更加充分的发动群众力量,携手共建金悦,牛五嗲又筹划着再进行一次全体居民参与的筹资筹劳大会。会上,他首先就前期金悦的建设情况等向小区居民做了详实的汇报,并以一声真诚的谢谢,感谢金悦居民的献计献策和无私奉献,并宣读倡议书,号召金悦居民齐心支持小区建设。与会的群众兴致高昂、热情参与,纷纷慷慨解囊,大家争先恐后的为小区奉献自己的力量。其中,龙五娭毑尤为让人感动,她向小区捐资的200元是她平日里捡拾垃圾,省吃俭用留下的辛苦钱,她一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但为了家园建设却毫不犹豫地将钱捐出来,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无比满足的笑容显得那么可贵那么慈祥。她说:“原先泥巴地里踩一脚还要穿套鞋,现在什么鞋子都能走,这又几多好过!早上起来出门看到的是成片的绿色,几多清雅,几多舒服嘞!”老人的朴实、真挚的话语正是对牛五嗲和他的团队最大的褒奖与肯定。
今日的金悦,随着每家每户房后全部硬化、铺贴井字砖作停车位,用红色透水砖铺人行道供居民出入,每七米栽有一棵桂花树,内花园中央设有两个花岗岩和红褐色砂石的桌与固定石凳,金悦花园的居民们都能闻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在绿荫下娱乐,小区前左有健身广场右有休闲场地,特设的社区工作室方便随时接待前来办事的居民。金悦花园灯火通明、绿意盎然、井然有序、和谐幸福。牛五嗲的“粉丝”也越来越多,连他出门理发都能收获“奇遇”!理发店的彭猛师傅一见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好意思!他正纳闷怎么回事的时候,彭猛师傅说在上次的筹资筹劳会上,他的父亲彭贵先老人只捐了200元,而他因事外出不在家,说线元,塞在牛五嗲的手里,憨厚的笑着说:“补上补上!家里变得这么美丽,我一定也要出份力”,原来是这么一个不好意思,牛五嗲的心情是感动又感激,他觉得这样一种自己动手美化家园的理念确实也沁入了每位居民的心中,而且还不止是金悦的居民,旁边一位年轻人,是社区另外一个重建地的居民,他也真诚的说:“牛五嗲,今天这个理发的钱我帮你出,就是能不能拜托你,也去我们重建地出个谋划个策,也帮我们打造打造,我们都想让自己的家园变得像金悦一样。”
习大大总是说“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牛五嗲心中也有一个“金悦梦”,相信大家共有的家和大家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金悦的美梦成真将指日可待。
王照东,男,49岁,大专学历,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金山桥街道金坪社区人,系祖传中医,乡镇执业助理医师。1987年行医至今,2007年担任金坪社区卫生室医生,几十年来如一日,立足农村最基层医疗工作岗位,以雷锋同志为榜样,践行雷锋精神,默默倾注其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健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赞誉。其主要事迹如下:
王医师自担任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分昼夜,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白天门面坐诊,晚上下户救急,哪里有病人的痛苦,哪里就有王医师的身影。2017年11月凌晨4时,金坪社区戏台坪组老人危日新因高血压、心脏病突发,王照东得知病情后迅速赶到现场,一边抢救,一边组织车辆将其护送到长沙医学院附属医院,因王医师抢救及时,危日新老人终于保住了性命。像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二十九年来,共接诊病人20万余人次,紧急出诊不少于5万人次,无一例大小医疗事故的出现。从医以来,从没有收取群众的一分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出诊费10万元之多。通过几十年的出诊,他熟练掌握了当地大部分村民身体状况,成为了当地百姓医疗保护神,外村的或外地的病人都慕名而来,久而久之,有口皆碑。
王医师系祖传中医后裔,弘扬祖传医德是他行医的天职。他把医德和医术有机结合,履行乡村医生职责,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医德是他行医的准则,医术是他救人的保障,为病人服务是他的使命。2017年8月期间,他在途经长沙县的一个乡村中,突然发现一位老人溺水后无人抢救,他见知后,立马进行胸外按压,不到半小时,老人吐水得救。当地的老百姓问,这是什么神医,有人说“这就是望城区金山桥街道金坪卫生室的一位姓王的医师 ”。
王医师始终坚持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望闻问切四诊法”,将这一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贯穿工作始终,从“四字”上入手解决病人的痛苦:从“望”字入手,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来推断疾病的方法。从“闻”字上入手,通过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和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材料,作为判断病症的参考。从“问”字上入手,通过与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断依据的方法。从“切”字上入手,号脉。根据病人体表动脉搏动显现的部位、频率、强度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症象,了解病人所患病症的内在变化。2017年3月,南县大道湖区千山红镇,大西湖村冯建辉,男,49岁,千里求医,来到金坪卫生室,面部及全身红肿,局部带有小水泡。从外表观察,病情实为严重。他拿起“四诊”法宝,从“问”字上入手,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起因,并对前期医院治疗过程进行了剖析,初步掌握了情况。从“闻”字上斟酌,通过听觉和嗅觉进一步掌握分辨材料。从“切”字上做文章,了解脉像,综合判断病因及症状拟定治疗方案。最终采取的治疗方式是中药理内,研制软膏外用,内外兼治,再则要求患者营养补之,进一步增加免疫力,通过两个月不隔断的治疗,患者痊愈,解决了困扰患者多年的疾苦。近几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他通过四诊法,其中在研究皮肤病治疗上,痊愈者达1000人以上,解除了患者的痛苦。获锦旗40树之多。
王医师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守住医德底线,把追求医术高峰作为他服务群众的技术本领,充分发挥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职能效用,守住金坪社区这片热土,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为解决当前农村百姓就医难,难救医的现象,他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去努力实践,去努力实现,在“德”字上求实,在“术”字上求升,是一名“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的好医生,争做一名“不分昼夜服务群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雷锋式好人。
杨洪武,男,1954年7月出生,1977年7月加入中国,望城区黄金园街道英雄岭村斜桥党小组党员。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员,他始终保持坚强的党性,积极学习,为人和善,团结邻里,帮贫济困,时刻把雷锋精神放在心里,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处处展现一名员的风采。
作为老员,在思想上他始终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党组织举办的各类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素养,自觉把员的先进性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好的发挥了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他为人正直、随和,待人宽厚热情,宽容谦让,给人感觉儒雅,有长者风范,亲和力强。生活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家风,和左邻右里相处融洽,邻里之间能做到互相团结,相互照应。他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只要有困难,他总是伸出援手,尽自己最大努力给邻里以帮助,为他们排忧解难,受到邻里乡亲的一致好评。
在生活中,他充分体现一名员吃苦耐劳、甘愿奉献、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关心、热爱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经常抽时间与群众交流谈心,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当群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总是耐性的开导,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他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移风易俗,在家庭成员婚嫁、满月和生日等人情宴请方面不大操大办。他优秀的表现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和组织的肯定,曾多次受到表彰, 1991年被评为白马乡“先进工作者”、 “优秀员”,1995年被评为白马乡“企业生产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黄金乡“优秀员”,2006年被评为黄金乡“优秀员”。
他自愿加入望城区百姓城管志愿者协会,热心参与城市管理,争做文明市民,主动遵守交通规则,积极维护市容环境。在他所住地,他主动负责自有房屋周边400米村道路面的卫生清理工作,多年来坚持定期清扫,保持环境卫生。根据党小组的安排,他联系了村上10位村民房屋的周边卫生清理工作,每次都是自备工具主动上门清扫,工具都已换了好多批,他从未向组织申请补助。同时他还热心帮助年老体弱村民承担清运垃圾工作,践行雷锋精神。
他始终怀着对党、对人民的赤忱之心,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以党小组集体名义,多年坚持慰问特殊体弱多病党员何金文同志,身患绝症的刘春其等十多户重点帮扶对象。积极带头捐资慈善事业,关心村组五保老人的生活,受到地方群众的好评。
2016年7月4日中午,是英雄岭村斜桥党小组难忘的一天。当天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暴风雨袭击而来,满龙沟子里大水汇集,附近出现山体滑坡,大风吹倒了树木和房屋,情况万分危急。此时的杨洪武不惧风雨,穿着雨衣,背着锄头冒雨巡查。巡查中发现斜桥组约3亩水面的新塘,满塘的水将漫过塘基,塘基有被冲垮的危险。在此危急时刻,他挖开缺口放水,避免了决口事故的发生。在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杨洪武在关键时刻,坚守岗位,挺身而出,保卫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发挥了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践行了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
他常说:“要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做一名让人民放心,让组织放心的合格党员”。他说到的,也做到了,在群众心中他就是一名合格的员。
周云,中国民建会员,长沙青天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长沙伯格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长沙市现代农业领军人才,湖南大学MBA,望城区休闲农业产业协会副会长,2016年望城区创业先锋,黄金农民同心创业协会会长,2015年度湖南省民建优秀会员,新农人创业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践行者,2016年中国青年电商联盟常务理事,2016湖南省电商联盟发起人之一,2017年湖南省农业双创比赛优秀奖获得者,青天寨的发展完全得益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深度应用,尤其互联网技术的使用,青天寨的销售完全依靠互联网,没有印刷一张宣传纸,8年来至少为企业节约了20万以上的宣传资料费用,成为长沙市互联网应用的标杆企业。
2012年望城女婿周云放弃长沙市区他多年奋斗的公司,房子,帮助追随妻子李小英到望城黄金园街道投资农业,卖掉城里的房子、公司,8年来毅然坚持不断的投入1500多万进行农庄的建设,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在黄金园街道成功建设一个国家四星级农庄青天寨生态农庄,流转山林和土地500多亩,每年固定解决当地农民就业30多人,临时用工1000多人次,从2012年开始规模化营业以来,累计接待长沙游客30万多人次,创造休闲农业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为当地带来收益1000多万元,应用“互联网+农业”的经营模式成为长沙农业产业者中的翘楚,成为旅游业的亮点,是湖南省首批践行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