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元稹《表夏十首之十》)千年以前,诗人屈子汩罗饮恨,一腔忠魂激荡华夏,而南海之滨,亦有渔歌互答,龙舟竞发,哀郢之思随海浪涌动,传唱不息。端午又至,浴兰食粽,挂艾插蒲,皆是延续千年的节日记忆,古韵今风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浴兰节、龙舟节等,海南亦称为“五月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演绎出别具一格的庆祝方式,不仅保留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更融入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赛龙舟活动在长江以南广泛流行,可谓多地共享的文化盛事。海南端午赛龙舟习俗大约是宋时从闽浙一带传入。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提到:“端午竞渡楚蜀为甚。吾闽亦喜从之,云以驱疫,有司禁之不能也。”可见,龙舟竞渡在民间广受欢迎。人们以水中神龙开道,竞相争渡,驱赶五月恶气。随着商贸交流与移民迁徙,很多端午习俗逐渐在海岛落地生根,再与本地风俗相融合,形成了海南独特的节庆文化。尽管海南四面环海,但在内陆河流与湖泊上举办的赛龙舟活动同样热闹非凡。
明代海南先贤丘濬在《归田乐竞渡》中描述了海南赛龙舟的欢乐场景:“龙舟击浪去如飞,鼍鼓喧天捶欲破。掀髯岸帻坐船头,指挥白羽横中流。锦标入手拍掌笑,楚声一曲带醉讴。”
两百年后,闽地的丁氏兄弟在咏龙舟时,一赞“村鬓葵榴矜窈窕,锦标夺得夸郎妙。园荔火山丹榴耀,幽客到,霞囊冰颗尝先饱”(《渔家傲乡园十二月田家词》),一叹“船张雪幔,灯剪冰纨,好趁浴兰佳候。听十番,凤管鹅笙,节候按,灵鼍竞奏”(《澡兰香竞渡》)。与丘濬的诗比起来,似乎稍显文气,少了些迅疾如飞的速度和大开大合的力度,却将岭南地区簪花、食荔、浴兰、竞渡等端午习俗巧妙融入曼妙的诗境中。
明正德《琼台志》记载:“至五日,各村迎龙会于大溪(今南渡江),划船夺标,两岸聚观者无数。”这种赛龙舟前的迎龙仪式旨在唤醒沉睡的龙舟,赋予其生命力,也为增添节日的庄重和喜庆气氛。
在近现代歌谣中,最能代表海南端午节热烈场面的也往往是赛龙舟。如《海口十二月歌》:“正月正,家家户户点灯满客厅。二月二,土地公吃粿吃面。三月清明期,到处烧纸钱。四月枇杷都结籽,五月吃节爬龙船”(五月吃节,指庆祝端阳节)《儋州十二月歌》:“五月人喝龙舟酒,龙舟争斗凤争珠。”《昌江十二月歌》:“四月明镜照龙船,五月龙船齐下水。”(见《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近年来,万宁市和乐镇的江湖龙舟节作为海南端午节的代表性赛事之一,与时尚DJ、民间音乐相结合,以特有的渔乡、龙舟、海洋等特色文化开启了“灵鼍竞奏”的时代新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澡兰香”这个由南宋吴文英自度而成的词牌名,正是得名于端午节的浴兰习俗。填此调,常见词中有盘丝系腕、巧篆垂簪、闲情斗草、艾叶朱符等端午节特有的“文化符号”。端午节被称为浴兰节,正是因为这天有采集兰草等香草煎汤沐浴的古老习俗。
汉代《大戴礼记》记载“午日以兰汤沐浴”,说明最晚在汉代,端午节用兰汤沐浴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苏东坡被贬惠州的第二年,给侍妾王朝云写了一首《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词中提到的浴兰、缠线、挂符等,反映出彼时岭南地区的端午风俗。苏轼希望朝云藉此能身体康健,两人可以长长久久、佳期永续。如同苏东坡诗词中描绘的“明朝端午浴芳兰”,海南人在端午时也有用药草沐浴的习俗,称为“洗龙水”。
海南岛不同地区对洗龙水的水源有着各自的偏好,譬如文昌人偏爱用东郊椰林附近的海水,而五指山地区居民更倾向于山间清泉,这些差异反映了海南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
海南人相信在这一天用江海之水或加入特定草药的水沐浴能驱邪避瘟,强身健体。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清洁,更是心灵上的洗礼,与浴兰的古风不谋而合。
虽然海南不乏兰花资源,但各地百姓就地取材更为普遍。艾草在海南有“五月蒿”“五月艾”等俗称,民间往往会在端午前采集屋舍前后的一种新鲜野艾煮水,再加入雄黄酒,为孩子沐浴,为的是除秽灭菌,预防夏季由于湿热导致的多种皮肤病。
“洗龙水”的加强“豪华版”则是采摘艾叶、红花、鸡屎藤、灯笼泡、山蒌叶、山椤、榕树叶等七种草本植物煮水,在端午当天正午太阳高照时进行洗浴,以祛除污秽,护佑安康。另外,有些地方会在端午节前一天采集艾叶、蒌蒿花、茉莉花、槟榔花、玫瑰花以及藿香叶、香茅叶等,一起浸泡在脸盆里放在院中过夜,供端午节早上家人洗脸用,据说可以起到美容的功效。
艾草,这一在端午节期间尤为凸显其文化与医疗价值的草本植物,可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族记忆。这种端午节存在感极强的菊科蒿属草本植物被誉为中医界的“医草”与“灸草”。《本草纲目》等医书记载,艾草性温,味苦,能通经络,调气血。其中,“灸草”之称源于艾灸疗法,即用艾绒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温熨穴位,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除了洗艾草水,同样常见的是悬挂艾草或菖蒲等驱虫植物在门上。早在《离骚》中就提到了佩戴草本植物以祛除邪秽的习俗,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家家户户都把艾草挂满了腰间,他们却说幽香高洁的兰草是不可以用来随身佩戴的东西)。虽然《离骚》本义是拿艾草与幽兰对比,要唱衰艾草以浇心中块垒,但显然艾草、菖蒲等物有不可小觑的净化空气、卫生防疫等作用,被人悬挂门上也是千年未衰。另外,艾叶除了药用,还可以入馔、代茶,有消炎去湿、镇咳祛痰等功效。悬艾、洗艾、灸艾、食艾这不仅是对古老习俗的遵循,更是对健康与福祉的期许。
北宋欧阳修有词《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端午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强大的增进情感交流、强化社会联系的社交功能。端午节期间,人们通过赠送粽子、茶叶、酒类等来增加理解互信。乡村地区,村民集体包粽子、共享美食,这种“聚吃”活动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海南粽子以个大料足、风味独特而闻名,除了传统的糯米,还会加入椰肉、黑猪肉、鱿鱼丝、香菇等地方特色食材,反映出人们对食材的巧妙运用和对传统美食的创新。按照海南旧俗说法,动手裹第一个粽子时,不得与任何人搭腔讲话,否则裹出来的粽子容易变馊。
与内地普遍用竹叶包粽子不同,海南岛多用土生土长的柊叶包裹粽子,个别地方用槟榔花苞、椰子树叶或芭蕉叶,可谓就地取材。
在一些比较讲究的地方,包粽子的最后环节要用彩线缠裹(不过目前海南多地一般用细麻绳或煮后撕成几条的莎草),这与苏轼词中提到的彩线缠臂与佩戴符篆一样,展现了端午节中普遍存在的辟邪信仰,体现了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领克07 EM-P打造超越用户期待电混轿车 16.98万-18.98万汽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