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下旬,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医科“孙勤国劳模创新工作室”,被选树为武汉市总工会2021年“武汉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基于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医科建立,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疾病及老年病的诊疗方面研究颇深。

  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医科医生正在为患者做“温针灸”,结合针刺与艾灸之所长,可达到“二合一”疗效。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摄

  “在很多人眼里,中医就是为老年人开汤药、扎针灸的‘老套路’,其实不然。”该工作室带头人、市三医院中医科主任孙勤国说,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也在不断传承与创新,发扬传统医学的优势与特长、与时俱进创新疗法,针对现代人常见问题提供现代诊疗服务,“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让祖国医学发挥更大作用”。

  12月3日,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丁晓明从广州进修回汉。刚到科室,他就和同事朱明“切磋”起专业技术来。

  原来,丁晓明到广州学会了“微针刀”,可通过微创针刀镜探入关节腔做治疗,适合治疗各种关节疾病;而朱明拿手的“脑针”,则是用特制脑针在头部相应部位施针,调整失衡的神经系统,从而缓解疼痛、改善失眠。这两种疗法都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技术,在中医针法基础上,融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疗技术,可为患者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新疗法能不能与传统疗法进一步融合、能不能继续扩大应用范围?两位医生就此讨论了两小时,还引来不少同事参与讨论。

  “传承与发扬、改良与创新,传统医学才更有鲜活生命力。”孙勤国说,在很多人眼里,中医就是为老年人开汤药、扎针灸的“老套路”。其实,中医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前瞻性的新理念、新办法、新经验,该科每年选派优秀年轻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鼓励年轻医护人员技术创新。

  长江日报记者留意发现,“孙勤国劳模创新工作室”有10名成员,除了孙勤国是“60后”,另有8名“80后”、1名“90后”。孙勤国介绍,工作室是2018年成立的,旨在充分发挥劳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能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的人才梯队。因此,工作室人才结构相对年轻,在技术和管理培养方面下功夫。

  “传承传统医学,同时跟上现代潮流。”孙勤国说,年轻同事还会给患儿家长开直播、讲网课,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来给现代中医药做科普。

  “我的肝功能指标好多了!”12月2日,市民小郑到中医科“报喜”。他在11月初被确诊患上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自愿参加中医科相关中成药的临床试验,用药4周后回医院复诊,多项检查显示病情有好转。

  孙勤国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现代人患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见,糖尿病、脂肪肝、脑梗等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他从医37年,先后师从全国名中医陈如泉教授、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和梅国强教授,结合大量临床工作,探索整理出了一套老年病、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经验。在此基础上,科室针对各类“现代病”进行大量研究:探索中医药特色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的康复思路,为脑卒中后遗症、偏瘫患者提供“一站式”康复服务;为“糖友”研发足浴包,使用花椒、红花、艾叶等活血化瘀药物泡脚,来改善肢端循环,从而预防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为肥胖患者提供针灸减肥、埋线减肥等中医治疗。

  近几年,该科已承担科研项目19项,拓宽传统医学在“现代病”诊疗方面的发展新思路。

  “获评‘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极大的鼓励,激励我们传统医学不断守正出新,发挥更大作用。”孙勤国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今后还要继续发挥劳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苦练技术、创新突破,让传统医学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记者王春岚李俊 通讯员江泓颖 陈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