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9日讯“这些弱枝、病枝、密枝都要剪掉,还要补充钙、硼、锌、镁这些微量元素,明年结的果实就更大更甜。”11月23日,邵武市科技特派员吴晓红来到水北镇龙斗村火龙果种植地,耐心指导果农如何修剪,为明年丰产打好基础。
近年来,邵武市充分发挥科技作用,通过瞄准发展方向、组建人才队伍、培育产业链条等措施,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让广大农民共享“智”富梦。
“黄精是一种喜阴植物,在这个深山里发展种植黄精一种明智的选择,即使村民不在这里种植,它也会野生。”近日,科技特派员周跃华在桂林乡盖竹村华旺中草药种植合作社基地赞不绝口。
桂林乡盖竹村因交通闭塞,离市区三小时车程,对发展不利。该乡通过精准定位,化劣势为优势,把无人问津的深山野林作为黄精种植的“风水宝地”。经过三年努力,当地已有20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
邵武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8.83%,获评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全其美”,邵武借助科技的力量,抓住绿色发展的 “牛鼻子”,根据各乡镇的综合因素,在推行“一乡一品”产业计划的基础上,对乡村振兴的策略做出精准定位。
近郊乡镇以发展短、平、快农业项目和旅游观光项目为主。城郊镇朱山村离城区只有十几分钟路程,当地挖掘旅游市场,因地制宜促进农旅融合,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田园康养为一体的现代花卉园,成为广大游客“打卡地”。
偏远乡镇则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特色药材、笋业、毛竹、绿化苗木、林下种养等产业,既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又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致富。
“种葡萄我是门外汉,不过有了邹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种了几十亩葡萄也获得了丰收,比去外面打工强多了。”吴家塘镇铁罗村村民朱美娟说到科技特派员邹海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朱美娟说,种植葡萄曾先后遇到结果少、长虫、果实品相不优等问题。关键时刻市里为她派来邹海英,手把手地教,心贴心地服务,让“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
2022年以来,邵武市共选出“科特派”186人,其中省级的71人,南平市级综合服务类的12人,本市103人;全市共有团队“科特派”40个,其中26个省级团队,12个南平市级团队和2个邵武市本级团队,60位乡土“科特派”推广员和20位科技联络员。他们纷纷走进村组、产业基地,对全市种植养殖、深加工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瓶颈。
据统计,今年初以来,邵武市仅省级“科特派”就开展各类农业技术指导服务130余场(次),惠及产业基地38个、家庭农场217个。他们入乡村、进田野,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邵武市在推行乡村振兴工作中,坚持创新要素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共性技术难题,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加工等领域拓展。
首先是积蓄强劲动力,聚焦邵武特色种业、中药材、竹产业等产业链条,安排了27名产业科技特派员负责推进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多花黄精种苗繁育、竹资源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等项目的建设。2022年以来,当地已研发新技术、新产品140余项,其中10项产品入选“武夷山水”品牌。
其次是激发创新活力,围绕产业发展中核心技术,紧紧依托“科特派”资源,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已成功推出闽北药食同源开发项目,竹荪液体菌种也已得到全面推广。
第三是筑牢产业桥梁,2022年当地成立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的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工作专班,创建了邵武国家农业科技园、聚奎、营帮等3家中药材星创天地,打造黄精全产业链,拓宽中药材产业发展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