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地形起起伏伏,瞭望塔时隐时现,沿边境线一字排开,每隔几十公里一个,如一队钢铁战士,穿森林,过草原,越戈壁,列阵北疆八千里边境线。那是祖国的眼睛。
在草原和戈壁沙漠行车,天际边见到高耸的瞭望塔,如同在大海上看到灯塔。瞭望塔有的随连设置,有的和哨所在一起,哨兵高居塔顶,方圆几十公里的宽阔国境地域尽收眼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官兵对边境地区地形地貌,早已烂熟于胸,任何一点变化,都逃不过哨兵的眼睛。巡逻路的走向,界碑的位置,对方的执勤规律,可能发生情况的重点地域,附近牧民的包点,连队牛羊的活动范围等等,都在观察之列。
在边防连队,一般不搞突击检查。边防太大太空旷了,夏季还好,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车辆一旦正常的时间到不了,连队就会派出车辆去接应,否则就会发生危险。那一年3月5日,边防巡逻艇大队一连战士到团部参加学雷锋演讲比赛,只几十公里距离,途遇暴风雪,车辆抛锚,年轻的战士怀揣演讲稿被冻成一尊雕塑。当然,也有例外,我熟悉的原边防六团政委刘二明,为了抓好全团正规化建设,经常在零下几十度严寒中,在莽莽兴安岭里单车突进,到一二百公里之遥的边防一线连队进行突击检查,以致全团震慑:无论你在干什么,严厉的政委随时可能出现在你面前!
什么时候瞭望塔看到车,车里人看到塔,双方都会松口气,瞭望塔是岸。当远处车辆卷起的烟尘飘向天际,哨兵的高倍望远镜对准渐驶渐近的军车,车内人数、最高首长的军衔等信息马上传达到连队最高指挥员。瞭望塔打来电话,司务长马上安排饭,不管来几个人,先杀一只肥羊再说,然后挥笔在账本上记下:X年X月X日,接待XXX工作组,杀羊一只。边防连队向来自力更生,基本上每个连队都有几百头牛,上千只羊,吃一只羊和普通人家煮一枚鸡蛋差不多,连队记账论只不论斤。吃得多了,战士们看到肉就皱眉。工作组或客人连队进营区,手把肉正好出锅。大盆装大块肉,不管来多大官,就这一个菜,每人一把刀,想吃哪块肉自己动手割,佐以连队腌制的十几道小菜,这就是边防连队最高接待标准。那些年部队不禁酒,十几元一瓶的当地老白干用碗喝。简单,大气,豪爽。人置身边境一线本就格外亲近,喝酒激情豪迈,在五星级酒店绝吃不出这种感觉。
瞭望塔大多五六十年代建造,钢筋铁骨,高大挺拔,入诗入画,是内蒙古浪势草原中的一种坚挺,是莽苍天地间的非凡超越。28米对新入营的官兵来说是一种折磨,是意志和勇气的较量,是人生的高度。边防军人的胆识和风骨由此锤炼升华。
瞭望塔四面空透,旋转铁梯,扶手不足半米,人登塔的重心远高于这个数字。一不小心,从左右均可坠落。塔身由八根钢丝绳从四个方向固定,在巴尔虎草原六七级劲风中,塔顶的摇摆控制在半米之内。上塔不能分心,须专心拾级而上,否则勇气尽失。视线向上,天空流云湍急,感觉塔身在倾倒;视线向下,大草原的辽阔扑面而来,天旋地转,悲剧在酝酿。常年风吹雨打,钢铁结构的塔身会在风中不停地“嘎吱嘎吱”作响,人在这个时候,冷暖、疼痛等各种生理感受会统统消失。回到地面,你会感觉人脚踏实地真是莫大的幸福。第二天早上,酸麻的腿肚子会提醒你昨天登上了瞭望塔。
塔上的执勤哨兵,心寂寞,眼不寂寞。瞭望塔顶部风光无限,百里天际,风云激荡,草浪翻滚,黄沙漫天,鹰击长空,看不尽大自然原生态的洪荒天地之美。当然,瞭望塔上的两国军人也在相互观察。哨兵心思也不尽然在观察当面情况,对面俄罗斯的很多城镇村庄靠近界河岸边居住,瞭望塔上好奇的哨兵,会把高倍望远镜转到对面没挂窗帘的俄罗斯人家,看看他们午餐吃点什么,女主人高矮胖瘦,容颜几何。对面军人也在观察,中方的连队今天是养猪种菜还是搞军事训练,新式军装有什么特点
边防无小事,事事通中央。不要说人员越界,即便是边民的一头肥猪哼哼唧唧地越过了界,也会摆到两国外交人员的桌面上。双方边防团都有会谈会晤站,定期不定期举旗会晤,通报情况,处理日常事务,这是戍边军人的职责所系。某年冬日,我方瞭望塔哨兵报告,额尔古纳河冰面上,一匹马由俄方越界,连队巡逻组立即前往拦截;对方瞭望塔也发现此马,认为是由中方过来的,同样派人拦截,双方军人隔河相持。马郁闷无语,独自在江面上徘徊了一上午,不知道该属于哪国。最后对方农场来人到边境线找马,向俄边防军交涉,交验马牌后,事件平息。
瞭望塔的作用不仅如此。夏季草原美景的另一面,是蚊子、瞎蒙、小咬成群结队,二十四小时轮番上阵。边境地区的蚊子个头大,凶狠,一旦盯上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塔顶风速大,这些攻击力颇强悍的动物上不来,安全又凉快,执勤是享受。驻守界河边的连队,有的战士在塔顶晒点蘑菇和小鱼干,休假时带回家。在额尔古纳河畔的华俄后裔人家,几乎家家院子里都立有一根十几米高的木杆,第一次看到时我误以为是电视天线杆,后来才知道当地土著居民用来晾晒鱼干。河里小华子鱼、鲫鱼成群,一网下去就是几十斤,收拾一下串起来挂到杆顶,食用时油锅一炸,味道鲜美,纯天然无污染。做法被守河战士传承。
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日复一日的登塔变得如履平地。有连队开始做塔的文章,在连队开展登塔比赛。择风和日丽天气,征战巍巍瞭望塔。一人登塔,全连观战。几个回合下来,一分钟左右登顶的选手,连参加决赛的资格都没有。据说27秒的记录至今无人能破。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总有创意人生。有体力强悍又充满自信的战士,挑战自我,不走塔梯,利用瞭望塔横梁竖架,运用单双杠练就的技能,徒手攀至塔顶。一人成功,引来更多人跃跃欲试。这可不是有安全保护的杂技表演,连队为安全起见,严令禁止。
瞭望塔是一种高度,是一种情怀。在北疆漫长的国境线上,守塔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边防军人一脉相承的勇敢和牺牲奉献精神,与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国境界碑一道,融入每个戍边官兵的血液,构成人生壮阔的独特风景,如绵长悠远的牧歌长调,挥之不去,相伴终生。那些铁马冰河、冷月寒星、登塔四望的艰辛岁月,如万马奔腾,依稀入梦,化作奋击人生的万丈豪情。
如今,随着部队执勤条件的不断改善,内蒙古八千里边境一线连队,都建起了全封闭的保温观察哨,解决了执勤哨兵冬季寒冷的问题。凡事一分为二。保温观察哨最大的弊端,就是执勤哨兵睡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