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安徽阜南首季“会龙辣椒”陆续上市。在该县会龙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一眼望不到头的辣椒长势喜人,工人们穿梭其间,采摘绿油油的成熟辣椒。
近年来,阜南县会龙镇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阜南县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联合18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立阜南县蔬菜产业化联合体,走产、加、销一体化和村、企融合发展的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推进“万企兴万村”工作中,阜南县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发展乡村与服务企业”“外来助力与内生动力”相结合原则,兼顾不同类型乡村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情况,积极探索整村推进、全面振兴的模式与路径。
与会龙镇依托蔬菜产业,推动企业、乡村、农户互补互助、互利共赢、融合发展路径相似,阜南县黄岗镇积极发挥现有柳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结合“家家有柳、户户会编”的广大基础,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度,持续推广“企业+经纪人+农户”的经营模式,实施委托加工、带料加工,稳定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居家就业。
“每家柳编企业均有固定合作的经纪人,帮助企业把订单分放到农户家里,协助企业技术人员给农户提供原材料、教授编织技法、把关产品质量,产品完成后再统一收回,送到企业集中包装。”黄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现有柳编企业家几乎都是是由普通的编织工逐渐成长为经纪人,再自己创办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据统计,目前40余家柳编企业共直接用工1000余人,衍生“经纪人”约200人,带动农户近5000人,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柳木产业也成为黄岗镇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
同样,阜南黄氏番鸭养殖合作采取公司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服务、统一供饲料、统一回收;合作方式有农户自建棚合作养殖、村集体经济入股合作养殖、黄氏番鸭建棚农户承包养殖等。以农户自建棚养殖为例:一个标准棚1000平米,农户投资约20万元,每批次可养殖6500只,一年可出栏商品鸭2.2万只,公司合同保护价回收,农户收益5-10元/只,平均年收益15万元,公司还通过提供就业岗位130余人,人均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村集体经济参与投资入股,分红每年6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光养结合等方式,帮助当地3600多个农户增收,户均年收入增收3000元以上。
种植面积1.6万多亩,产值突破3亿元,每年为群众人均增收6000元……在阜南新村镇,“小芦蒿”不仅发展成为富民的“大产业”,“新村芦蒿”还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据介绍,该镇组织成立芦蒿协会和商会,对技术进行整体把关和指导,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统一收购,联合成立销售公司,融合线上和线下市场资源,维护新村芦蒿的地理商标品牌优势。2021年,梁寨村共流转土地600多亩,通过鼓励群众把土地入股到村集体合作社,利用价差和量差,采用分红机制,让乡亲们享受到了租金、劳务费,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壮大。
在阜南县洪河桥镇宏鑫家庭农场,以盆栽、花卉、中草药、果树等产业为主,流转土地500亩,建成“产供销”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产业体系,通过入股分红,户均增加经济收入4500元,带动就业50多人,人均月入收3000元以上。
“坚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阜南县多地农民变身股东,在拥有保底收益的同时,还能享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分红。”阜南县工商联副主席杨洪庆说。
6月12日上午,全省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阜南县获评2023年度安徽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县。
在争创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县的过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的创建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通过对集体资产、资源、资金清查,规范资产管理工作,盘活旧学校、旧村部、旧卫生室等闲置资产,规范完善村级合同,确权村集体荒土、荒滩等,通过租赁、发包、拍卖等方式,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杨洪庆举例说,中岗镇南街村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7万元,对村内农户承包耕地进行小田并大田整理,整理出的282亩村集体耕地流转给立达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经营,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9.74万元;柴集镇普善村流转土地520亩,采用“育苗基地”“特色红薯种植”“恒温库”的经营方式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从种植、储存、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8.68万元。(杨露琪 记者 胡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