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4日消息(记者 果君)5月30日起,央广网《我的大学——高招直通车》节目正式上线。各高校招办老师、特色学科老师、学生会干部将陆续来到央广网,以直播形式详细介绍学校概况,实时回答网友提问。

  嘉宾: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主任刘芳、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望、林学院毕业生代表艾佳宁

  北京林业大学秉承“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办学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绿色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北林方案、贡献北林力量。

  主持人:提到北林大,很多人对北林的刻板印象都还停留在“下地干活,从事传统的种树、修剪花草”等方面的工作,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刘老师可以展开给我们讲讲,现代化下的林业,学生们都学习些什么以及毕业之后主要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吗?

  一是关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刚才也提到,很多人对于“林业大学”的刻板印象还是“下地干活,从事传统的种树、修剪花草”等方面,但其实,作为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最高学府,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由一所单科性的林业院校,发展成为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草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涵盖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二是对于学校的特色专业,林业相关专业,学习和就业的方向是什么。学校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事业为己任,所以我们的特色学科专业,学习和就业的方向也是紧扣国家战略,致力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应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同学们可以在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目标责任、生态文明制度、生态安全等领域进行学习、实践。

  刘芳:学校现有66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林学、风景园林学2个学科连续两轮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一般社会科学、地球科学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发展之基,立足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对标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构建专业集群,着力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事业。

  在“生态文化”专业群中,学校的英语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商务英语、产品设计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心理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生态经济”专业体系重点研究产业生态化改造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其中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所包含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等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所研究和利用的主要是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如木材、秸秆、果实、种子、花卉,甚至包括树皮枝杈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绿色、低碳、环保,并能制造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燃气、燃油、活性炭等能源;学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也都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会计学、统计学等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目标责任”专业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有研究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环境监测的环境科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具体到进行废水废气废物三废处理的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服务保障国家人居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人才支撑的风景园林、园林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生态文明制度”专业体系重点研究建立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导向,以及一体化生态修复、保护和监管制度体系。有保护动物和湿地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聚焦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为全国首家设立;有以环境法学教育为特色,聚焦国家生态文明法律和政策研究、法治服务的法学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生态安全”专业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有学校历史最悠久、特色最鲜明的林学专业,有涵养水源、护卫国土资源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有以森林生物学为特色、致力培养生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生物科学专业,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王望:我们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下设4个系,8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林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点和硕士点、1个林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44人,讲师28人。在教学方面,学院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4人;而在科研方面,学院拥有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在内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人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为学生完成科研创新项目或进一步深造提供良好的指导。此外,学院还聘任了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领导、高管作为校外导师,部分专业还推行了双导师制,同时为学生配备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一是新增专业。今年我校新增了数字经济专业,立足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对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数字经济领域专业复合型领军人才。

  二是新增双学士学位项目。2023年获批的“生物技术+园艺(观赏园艺方向)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今年首次高考招生,项目围绕花卉生物育种,服务现代种业强国建设,录取入这个项目的同学,达到项目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可获得生物技术理学学士学位和园艺(观赏园艺方向)农学学士学位这两个学位。项目通过两大专业强强联合,建立交叉融合型教学团队,通过共建课程和教学研讨、科研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人才培养成效,致力于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新增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开设木材科学与工程(德语复合人才实验班),推进文工学科交叉融合,旨在培养一批精通德语和熟悉德语国家经济社会的木材科学与工程国际化人才,助力我国实现木材科技自立自强和木材工业高质量发展,有效保障我国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

  四是新增生态环境菁英班。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设立,通过创新联合培养育人模式,主动探索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解决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项目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配备校内导师,中科院生态中心配备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或参与研究课题,推动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面向大二学生开展选拔。

  五是增设法学(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直接面向高考招生,立足国家法治人才培养需求,强化国内法律人才培养和国际法律事务参与,突出个性化、精英化培养,推行导师制,保研指标有一定倾斜(约30%),探索本研贯通制培养。

  六是日语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以日英双语并重为特色,持续巩固、提高学生英语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较强的日语应用能力。

  七是园艺专业全新升级,由观赏园艺方向向以观赏园艺为特色、以生物技术和生态理论为基础转型,深入对接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提升专业对国家战略和教育强国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八是生物科学(拔尖班)招生计划数增加,将面向更多省份开展招生。拔尖班基于学校2021年获批的全国林业院校中唯一的“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实施全程导师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机制,构建“3+1+X”的“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比例约70%。

  九是在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或国家急需紧缺专业实行本研贯通制培养,学校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均在此列(拔尖班、基地班、梁希实验班等)。其中,生物科学(国家理科基地班)在生物科学类进行大类招生,实行滚动分流,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比例约50%;7个梁希实验班(林学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林业工程类、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草业科学)在2024年继续主要通过高考招生,均为我校特色优势专业,旨在培养生态文明建设领军人才和未来技术科学家,设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3+1+X”培养模式,保研指标和奖助学金指标单列,实行导师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比例约40%。

  十是优化辅修专业(学位)设置。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促进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共开设20余门辅修专业,并对辅修专业设置进行了优化。本校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第二学期可进行报名,第三学期正式开始修读辅修专业(学位)。修完辅修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成绩合格者,可颁发辅修专业证书。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且修完辅修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及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合格,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辅修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

  十一是选考科目有调整,2024年起,学校多数理工农类专业的选考科目调整为物理+化学,部分专业要求选考生物或物理或地理,还有部分专业依然不限选考。建议考生结合今年的变化,做好报考准备。

  王望:是的,我们今年新设置了木材科学与工程+德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之所以设置“专业+语言”这样一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我国木材工业发展的需求。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木材工业体系,但现阶段一方面木材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大量原料需要进口;另一方面,高端装备技术和市场受制于西方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亟待转型升级。而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家,一方面林业资源丰富,德国是我国第二大原木进口国;另一方面,德语地区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木材科技、高端装备和产业集群,因此也诞生了非常多著名的行业领军企业,如总部在奥地利的全球领先的人造板制造企业爱格集团、总部在瑞士的全球最大的木工加工集团柯诺木业、总部在德国的木工机械的全球市场领导者豪迈集团等等,而这些跨国企业也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在国内都有子公司,急需大量人才。因此,我们将北京林业大学的优势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和北京语言大学的优势专业德语联合起来,开设这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一批精通德语和熟悉德语国家经济社会的木材科学与工程国际化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本项目的培养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文工融合,我们不只是同时开设了木材科学与工程和德语两个专业的相关课程,更重要的是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部分采取中德双语授课,并开设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德语课程,而德语的专业课程的语言素材优选木材科技和行业相关知识;其次是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第二至四学期各开展一周的在华德企专业综合实习、第六学期暑期自愿前往德国参加为期一个月专业海外实习,保证实践环节和培养目标相一致;最后,在学生管理方面,两校同学同班授课,设置双班主任和双辅导员,两校专业课均可放开任选,做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学生毕业后会获得联合学士学位证。

  艾佳宁:我是来自北林林学院的林学专业,是我国“双一流”建设学科,也是建校以来最早开设的几个专业之一。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林业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和行业需要的,以研究型为主的拔尖创新型专业领军人才。简单来说就是培养一批符合国家林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丰富专业基础的,在林业技术前沿钻研的专家。对于大家的印象中可能认为的林学就是“种树的”,其实不然,甚至恰恰相反。刚才所说的培养目标中提到我专业主要以“研究型为主”,培养的是领军人才,更注重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简单的种树”可以说是搭不上边。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包括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森林资源管理等等,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从而掌握林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林木育种、育苗、造林、营林、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调查规划设计等的基本能力,为我们将来成长为林学领域的国际一流学者或领军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就业方向也是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林业相关的企业、研究院和考取国家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等。

  对我来讲,林学专业最好的一点就在于能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习中得到实际运用,一方面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更能发现实际运用当中的具体实际。得益于专业安排的综合实习,我曾在北京小龙门的望日坨上感受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河南信阳鸡公山夏夜里体会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曾攀爬过北京最高峰东灵山,也曾在郁郁葱葱的林海中徜徉,这都是学习林学专业很有趣的地方。

  除此之外,林学院之外的其他专业如城市林业、经济林、森林保护、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同林学一样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机会,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进一步了解。

  刘芳:学校整体就业形势良好,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近年都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三大特点:

  二是深造质量高。国内升学的毕业生中,超过90%被录取进入“双一流”高校;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中,约70%被录取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知名院校。

  三是就业去向多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国际组织都有我们的毕业生,除了林草相关行业外,也有大量毕业生到IT、金融、建筑、教育等行业就业。

  刘芳:为鼓励学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缓交减免为主,社会资助为补充的“6+1”式多元互补的学生奖励和资助体系。在新生入学报到时设立有“绿色通道”,帮助家庭经济有较大困难的学生顺利入学;开展“阳光优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项目,组织“阳光社团”开展校内外公益和资助育人活动,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北京林业大学秉承“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办学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绿色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北林方案、贡献北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