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朱老师认为,把学校的花圃和植物园挖成蜂巢状,然后让学生植上各类花草树苗,这种先破坏后重生的形式主义,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遑论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了。因此,他抛出一个饱含诗意的活动项目“花语墙”。简而言之,就是在墙上栽花植苗。

  我有点疑惑:墙上弄些花花草草,能有多大的新意呢?实践证明,只要用心“耕耘”,冰冷如墙,也会暖阳绽放。

  朱老师的心中早有蓝图,他从“花语墙”的选址开始。大家都以为会选在学生较少出现的功能楼的主体墙上,哪知他竟“天真”地把“花语墙”设置在每层教学楼的右侧墙面上。

  现在的小学生,可别提有多“熊”了,这不是引诱他们做“摧花小辣手”吗?但朱老师不这么认为:静默开放仅算植物的自我天成,只有“人”“物”共生、和谐共享才是本真环保。如果这些小苗能嫣然成长,那么美丽的花朵将是对孩子们最好的馈赠和奖赏;如果这些花草被人为破坏,那么光秃秃的泥土就是对孩子们最大的警示和批评。他说,珍视存在,直面失去,才是教育学生最好的“处方”。

  选址有深意,“花语墙”所需的各类材质也颇为考究。用来挂墙的几百个填土栽花的矿泉水瓶全是废旧品再利用,由学生自愿提供,学校遴选。瓶子的中端镂空,每层楼分别镂刻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正方形齐整刚正,寓意孩子们做耿直端庄的人;长方形四平八稳,祝愿孩子们有一个稳健平和的人生;三角形锐利灵敏,跳跃着孩子们的冲劲和特质;圆形圆满归心,象征着孩子们的团结与幸福。

  栽种的花草和小苗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小绿竹、月季、梅花、爬山虎、百合等寄托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祝福。

  可见,从地址、形状到花草品种的选择,无不闪耀着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暖心的生命关怀。

  家校“珠联”、亲子“璧合”是本次环保行动的实施路径。将瓶子的上端镂空,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细活,学校美术教师先用画笔在每个瓶子上精心描绘出图案雏形,再由各班学生和家长代表集中在体艺楼合作完成镂空。在镂刻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必须亲密合作,否则瓶子就容易毁坏。

  镂空完毕,就要填土和种苗了。品类繁多的小苗儿经过家长、孩子的精妙修剪和灵巧搭配,盆栽成品并被赋予了深刻内涵,如“节节攀升”“一路骄阳”“傲雪红梅”等,借着“花语”表达的是心愿,坚定的是志向。

  其间,老师、家长和孩子都紧张忙碌着,但却是笑着的,这是一种舒展的幸福的笑容:因为孩子付出了汗水,收获了花草的娇艳;家长付出了辛劳,收获了孩子的信任;老师付出了真情,收获了家校的默契和教育的希望。

  虽然花草和小树苗上墙了,但让环保意识和关爱情感植入学生心田,才是“花语墙”的“心底话”。这也就涉及“花语墙”的维护和管理问题。值日教师监督管理?有效,但缺乏人文性和自主性。最终,学校决定“无为而治”,不挂任何警示标语,没有任何厉声训导,有的只是文化的熏陶和自我的感召。

  这也是有窍门的。美术教师煞费苦心,他们用巧笔或喷绘装饰“花语墙”的四周,使得“花语墙”立体、有生气,远观近望都流淌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闪耀着真挚的情感光辉。文化的“魔力”深深吸引了学生,而日趋增强的心理认同感也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忍去破坏这一处处“会说话”的墙。

  当然,个别盆栽遭恶意损坏却又无人维护时,学校也不急于调查处理,而是让它“暴尸”多日,以实景来反照学生的行为,“水到渠成”之时才结合班会或校会专题教导。不干涉花草的成长,不禁锢学生的行为,秉承天性,无为而治,过程难免有些“崎岖”,但惊喜就真的在等待之中发生了。

  “花语墙”这一平平淡淡的做法,琐琐碎碎的细节,不“高大上”,却饱含着踏实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