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纳莱托《从威尼斯圣维奥眺望大运河》1723年至1724年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藏
近日,“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正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展出。70幅经典绘画作品呈现了从15世纪至20世纪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
欣赏这类时间跨度较大的艺术展究竟有哪些方式?请随着记者的脚步一起去探索吧。
海纳百川的上海,有海纳百川的艺术展。继今年上半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之后,国际艺术大展纷至沓来。目前,沪上有四个世界级艺术机构的真迹展深受观众喜爱,分别是临近尾声的宝龙美术馆“西方人物绘画4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藏精品展”、东一美术馆“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浦东美术馆“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以及UCCA Edge(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分馆)“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不久后,西岸美术馆、久事美术馆也将展出一批重量级的西方绘画作品。
每一家艺术机构都有各自独到的收藏眼光,它们以不同的主题和独特的策展思路为观众“讲故事”。展品的艺术性、展陈特色、观展体验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着一个展览的“观众缘”。正在沪上举行的这些展览可以说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带领观众推开艺术之门,走进作品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之中。
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以下简称提森博物馆)的收藏始于德国企业家奥古斯特·提森之子海因里希·提森。他于1926年完成了首笔重要购藏,此后持续购入不同流派古典大师的经典杰作。他去世后,其子汉斯·海因里希接手了这一事业。1992年,提森博物馆在马德里开馆,不久后其藏品被西班牙政府购藏。提森博物馆与普拉多博物馆、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并称为西班牙马德里的“艺术黄金三角”。
此次来沪举办“六百年之巨匠”展是提森博物馆第一次在西班牙境外大规模呈现其馆藏绘画线幅西方经典绘画作品,时间跨度长达6个世纪,涵盖肖像、风景、静物、风俗等题材,8个展览空间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展现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当代欧洲及美国绘画艺术的图卷。
艺术从来没有标准答案,看展的方式也可以随心而变。在展厅按时间顺序浏览完重要展品之后,记者又以展览中数量最多的两大题材——肖像画与风景画为线路,打破策展方给出的时间模块,分别体验了六百年来人物肖像画和风景画的变迁史。
如果以人物肖像画作为观赏此次展览的第一条路线,那第一站要看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
拉斐尔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的《年轻男子肖像》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淡粉色的衣服、与之相呼应的粉色脸颊,以及男子的眼神。这件晚期作品被认为是拉斐尔在其最亲密合作者的协助下完成的。拉斐尔一生追求在画面中表现理想美,如今看来,这种美依然不过时。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鲜少在沪亮相。《查理五世肖像》是一幅作于1553年的木板油画,画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是德国文艺复兴的领军人物,他通过细节展现了查理五世在当时的地位,尤其是胸前那串与哈布斯堡王朝相关的金羊毛勋章链环非常显眼。艺术家用现实主义的风格再现了皇帝的面容,尤其是下巴和下唇令人过目不忘。
鲁本斯的《维纳斯与丘比特》是此次展览的重要作品。巴洛克之美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鲁本斯擅长以令人目眩的笔触制造出张力和丰富的色彩。《维纳斯与丘比特》源自神话,是鲁本斯叙事性绘画中充满活力和丰盈之美的代表作。画中的爱神维纳斯对着丘比特手中的镜子凝视着自己,传说她被儿子丘比特的金箭意外射中,这些箭立刻唤醒了爱情,而这道伤口也引发了维纳斯对阿多尼斯的爱恋。
值得一提的是,在画作一旁,策展方对画面的四个局部进行了放大展示,并作了解读。比如,点缀在维纳斯右手腕上的珍珠象征着女神诞生于海洋。画面中的镜子不仅创造了多重视角,还使画面的空间得到了延伸。丘比特的翅膀则象征着爱情的转瞬即逝。
《挠痒痒》的尺幅并不大,却十分有生趣。这幅画作于1755年,是洛可可时期画家彼得罗·隆吉的作品。这位意大利画家以描绘家庭日常生活而闻名,他通过对人物与室内景致的细腻描绘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挠痒痒》中的墙壁与窗帘都是绿色的,透露着宁静与祥和。画面中心的女孩用手中的羽毛挠着身旁年轻人的脸颊,女仆在一旁观看。画家通过用色的对比“照亮”了人物,也捕捉了这有趣的瞬间。
马奈被誉为印象派鼻祖,他的《女骑士》是提森博物馆的重要藏品。这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作,马奈原本希望带着它参加1883年的展览会,可惜他还未完成便过世了。这幅画的背景由松散、重叠的颜料和几近抽象的笔触绘制而成。女骑士头戴黑色高帽,英姿飒爽,一身黑色的骑马装充分体现了马奈对黑色的超凡表现力。一枚胸针只有寥寥数笔,光泽感尽显。女骑士的皮手套也很别致,据说这在当时非常时尚。
在此次展览的人物肖像画中,年代最久远的是作于1464年的德魏登的《男子肖像》,而距今最近的则是1980年的拉斐尔·索耶的《自画像》。跨越500多年,肖像画从最初的表现神话、记录真实,一步一步演变为画家个人意志和观念的再现。
如果顺着风景画这第二条路线观看此次展览便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家们从描绘神话故事到描摹自然风光,再到传达内心风景的转变。
《逃往埃及途中的休憩与风景》作于1518年至1524年。这幅小画透着浓浓的历史感,作者约阿希姆·帕蒂尼尔是16世纪风景画的重要推动者。人物位于画面的中心,画家却把他们画得很小,真正吸引人的是周围的风景,重叠的水平线条在草地、山峦、水体、小型建筑和茂密的树林中交替显现,画家还用树梢、树干以及山脉等垂直元素丰富了画面的构图。冷蓝和绿色调的使用,则凸显了背景平面的景深。
勒伊斯达尔是17世纪荷兰风景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画天空和云,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须德海附近穿越农田的道路》中,他描绘了荷兰一个海湾附近的村庄,一条通向村庄的宁静小路构建出透视效果,远处的塔清晰可见。艺术家对光线进行了精湛的处理,使阴影区域与被照亮的区域交替出现,正是这些对比使这幅画充满诗意。
卡纳莱托的《从威尼斯圣维奥眺望大运河》描绘了18世纪威尼斯的盛景,也是此次展览中给记者印象最深的风景画之一,从用色到构图都呈现出一种大气、开阔的美感。这幅画以通向圣马可广场的大运河风光为背景,右侧前景是巴尔巴里戈宫,背景则是安康圣母教堂的穹顶以及海关大楼博物馆。在画面左侧,艺术家详细描绘了大柯内尔宫。这幅作品充分展现了卡纳莱托最擅长的高视角以及精湛的技巧。
此次展览中还有一件描绘威尼斯的作品,那就是普伦德加斯特在1898年画的《斯拉夫人堤岸(威尼斯城堡区)》。这幅纸上水彩和铅笔作品用后印象派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如同马赛克般的图景,色彩鲜明温暖。画面中的人物由快速短促的笔触勾勒而成,尽管看不清他们的脸,但仍然能感受到他们在做什么。
库尔贝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代表画家,他曾说自己既不相信唯一的美,也不相信崇高的事物,而是以与大自然的邂逅作为唯一的灵感来源。此次来沪展出的《溪流》描绘的是法国奥尔附近的一条小溪。库尔贝对阳光穿过树枝洒在池塘水面的效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生动地描绘了这片被称为“黑井”区域的氛围。他用蘸满颜料的画笔在画布表面厚厚涂抹,甚至在某些地方使用了油画刀涂抹颜料,最后形成了一幅质朴粗粝但又充满活力的画作。
随着展览来到1954年,乔治亚·欧姬芙的《来自大平原Ⅱ》中炙热的色彩令人目眩。据说,欧姬芙希望呈现的是牛群在广袤干旱的平原上成群而过的景象,但她没有用厚厚的颜料进行涂抹和细致的描摹,而是将整个画面简化到极致。艺术家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这些颜色只是从颜料管里挤出来,从红色、橙色再到柠檬黄,这令我震惊,我不知道它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最终,每个看过这幅画的观众都会联想到壮丽的日落。
近日,“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正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展出。70幅经典绘画作品呈现了从15世纪至20世纪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