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光的龙血树充满浓郁的绿色,高大茂盛地占据着高位;耐阴的君子兰、蟹爪莲温文尔雅,架在中间;放在最底层的是茉莉与绿萝,向上攀爬的藤蔓随意舒展,鲜翠的仙人球掩映其中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冯广平家的阳台,满眼的绿色错落有致,精心布置的植物高低有别,宛若走进了小型的亚热带雨林。

  从事植物学研究的冯广平喜欢摆弄花草并不奇怪,可他养的花草植物来源颇为蹊跷,非买非送,“基本上都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关爱流浪猫狗者众,留意被遗弃花草者少,问及收养原因,冯广平仍归结到“职业敏感”,“野外实践锻炼了眼力,能够判断哪盆花能救活”。

  冯广平捡的植物大都是主人认为已经死掉或者奄奄一息无力回天的,被冯广平救助过的石榴树就是在这种境况下被捡回来的。“当时它的枝梢都枯干了,连根也干掉了,但是它与完全干枯枯死的石榴又不一样,它的根部,尤其是接近土壤的那一块树皮还是鲜活的,还有水分。”

  对于这株脆弱的生命,冯广平给予了细致的照料,“这个时候要先把它种到湿土里面,慢慢缓养一段时间,不能直接用大水浇,就像饿极了的人面对食物不会节制,反而容易撑出问题”。现在的这株石榴树已经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冯广平把它捐给了曾经居住地附近的花园。

  除了石榴,芦荟、凤仙花、柑橘、双色茉莉、龟背竹、君子兰均在冯广平的收留之列。

  历数自己救活过的植物,冯广平津津乐道:“芦荟是南方植物,比较喜欢酸性的土壤,可以适当加点硫酸铜,既能消毒又能保证酸性。”冯广平还指出种植植物一定要尊重其在自然状态下的植物特性,“野外状态的芦荟长在稀疏的草原上,比较耐旱,很多人以为多浇水就能长得快,这是不对的,在室内也要造就适合它的环境”。

  “蝴蝶兰要养在多湿高温的环境,北京的室内环境往往温度高的情况下湿度不够,这样蝴蝶兰就不容易成活。”冯广平认为并不是蝴蝶兰难养活,而是人们并不知道这种植物本身的习性,“兰科的植物在野外都作为附属植物生长在其他树上,它所需的水分养分都从空气中得来,了解了这个属性,室内养的话要给蝴蝶兰套一个塑料外套,做个小温室,它就长得比较好。”

  植物的生命很奇特,有些会长时间地呈现假死状态,冯广平提醒说:“一些枯了上百年的古树,突然有一天发芽长叶也不用觉得奇怪,植物的生存密码还远没有被人类破译。”

  对花草的喜欢源于人的本性,人类从丛林走出来,基因跟植物有天然的联系,这就是人们喜欢养些花草的原因。但是由于精力和技术的问题,植物养得不好也非出于人们的本意,冯广平提示大家:“光有爱心不行,还要有表达爱和维护爱的能力。”

  这种能力冯广平直到2000年才具备,开始收留遭遗弃的花草是因为那时他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按他的话说:“有了归属感和空间,有了表达情绪的平台。”

  在冯广平看来,花草也是一种语言,就如我们穿的衣服,所选择的物品一样,都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人们正尽力发现植物作为一种自然的事物,其外在的自然属性和人们自身追求的品格的相似性,由于发现了这类相似性,人们就会借用植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这类西方花语的概念,冯广平称为“比德”。

  植物本身有太多的含义,也包含了人们的诉求在里面,四季常青、花朵绚丽的君子兰,就被赋予了君子般始终如一的气质。但是多数人在选择装饰性植物的时候并没有想过所种植物是否适合自己,“家庭这样私密的空间布置往往能体现主人的品味,如果不考虑个人修为与意趣,种的植物也会很凌乱甚至一团糟。我们种的花草也要和自己的气质与精神追求相吻合。”冯广平说。

  谈起对植物的热爱,冯广平坦言,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的。在中等师范学校的时候,冯广平就已经选择了中文专业,选择了文学这条适合自己的路,不成想被保送的大学生没有挑选专业的权利,被分配到地理系的冯广平开始并不看好这个跟自己爱好并没太大关系的专业。

  到了地理系之后,漫山遍野的野外工作使冯广平开阔了视野,“做地质实习、土壤实习、水文实习,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活生生的动植物,都很有意思”。这个时候冯广平观察到很多动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始特征,“动物的毛色会达到最鲜亮,植物的形状能达到最健康,就连野外的大树树皮分裂得都很有规律,你会感觉到一种生长的力量”。被大自然的伟力所征服的冯广平心甘情愿地在植物所读了博士,这之后的转变是他没有想到的。

  研究植物之余,冯广平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喜爱,一首首声情并茂,有典故、有哲理,用韵极工整的古体诗配在自己拍下的或遒劲或婀娜的树木花草的照片旁边,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侧柏廉骨耐寒苦,三百春秋石上松。薄壤方成风吹散,浅湿逋就日照空。弱根直前顽石裂,峨冠常绿暗壑明。归雁倾意两行穆,冷泉流连一鉴平。过客习见云雾异,诗人顿开木石盟。可怜山杏心易老,一轮甲子几枯荣。”就是冯广平创作的一首小诗。

  擅长跳跃的、形象的思维模式对冯广平的诗歌创作有很大帮助,“诗就是描述想到和看到的形象画面”。写诗可以凝练思维,而形象思维更有助于冯广平在工作中创造力的体现,新思想的萌发,但是没有逻辑性的,不遵循套路出牌的思想也曾困扰过冯广平,“要把好的思路变成成果,这个中间过程是悬空的,还需要努力地寻找出路”。

  这样的思维模式使冯广平提出了“植物文化”的概念,而由他带头所作的“中国树木文化图考系列”丛书的陆续出版说明,冯广平正把想法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