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刚过,中国大地由南向北渐次回暖。从地处西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冀北的“绿色明珠”塞罕坝;从上海的一处处“口袋公园”,到北京通州的“城市绿心”,无论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还是城市路旁的景观树木,都正在萌出新芽。

  重重新绿、勃勃生机。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改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绿色,正成为中国最美丽的底色。

  从卫星云图上看,这些年,中国疆域上土黄色的范围不断缩小、深绿色的面积逐渐增加。那是荒野、是沙漠、是高原,是一座座荒山秃岭变成的万顷林海。

  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半个世纪前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由于清朝末期木兰围场的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地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荒野的缺口令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为恢复和重建塞罕坝生态环境,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从此,三代塞罕坝林场人接力坚持,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坝上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终于让这里重现苍翠连绵的青山。

  如今,塞罕坝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像一道绿色长城,为京津冀地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典型。

  在黄河“几”字湾内,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上横卧着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过去,这里植被稀少、风沙肆虐,流动沙丘超过60%。

  为了治沙,当地开始广泛种植易成活、生长快的沙柳、羊柴、柠条等灌木。每隔3至5年,还要为这些灌木平茬复壮,以防树木枯死。一系列创新的治沙技术投入应用,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三耐”种质资源培育技术等,使得治沙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当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3200 多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沙漠里形成连片成带的绿洲,耕地牧场再不受流沙侵袭。当地人感慨说:“现在到沙漠最深处去,也能看见绿芽。”

  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中国西南角。这里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滇金丝猴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尽管这里原有植被覆盖率很高,但为了让保护区南北两个片区的滇金丝猴种群能进行基因交流,一片2000多亩的生态廊道被规划出来。

  在高海拔地区的阳坡种树并不容易。由于缺水等原因,树种下后的成活率却很低。不少人觉得这是苦差事,但北片区的护林员赵定宝却慢慢干成了半个专家。他熟知本地树种的特性:冷杉长得慢,但滇金丝猴喜欢在树上栖息;华山松前3年不怎么长,可3年后会迅速长高,十几年就能成林。“种下树,一定要把周围的土踩实,这样才能保水,提高树的成活率;种完要围上铁丝网,避免动物啃食。”每年雨季一来,赵定宝就上山搭建工棚,与两三百工友一起,花上半个月时间待在山上种树。大家都期待着,滇金丝猴在南北片区的树枝间,自由嬉戏、跳跃的那天早日到来。

  植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到成绩的事。那些坚持不懈种树的人,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眼光,有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劲头。

  曾任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为了“要还给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绿洲”,退休后毅然回到家乡的大亮山植树造林。

  最初,买树苗的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捡果核,桃核、梨核、龙眼核、芒果核……有什么捡什么,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种树22载。在杨善洲手中,大亮山成了聚宝盆。林场树木总量超过1000万棵,经济价值近3亿元,同时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可令人吃惊的是,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老人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2016年,“90后”姑娘李琳离开城市,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茫曲镇龙羊峡库区,成为一名年轻的种树人。李琳的父亲也在库区从事生态治理工作。“看着爸爸夜以继日坚守这片厚土,将荒漠变绿洲,我很受感染,想帮爸爸做些什么。”

  种树的活儿很苦。贵南县的海拔较高,每年4月才植树。但是从前一年年底开始,李琳就要忙着选苗木、招标,过完年后,还得跑前跑后做好林地规划换土、浇水等前期工作。

  但看着越来越密的树林,李琳满心欢喜。“从刚开始的喜欢,到现在是热爱。看到树木在库区荒漠上成活,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

  现在,库区防风固沙绿化造林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沙尘少了、湖水清了。李琳又策划着为库区扩建生态旅游项目,希望依托龙羊湖资源,把林业景观、地理风貌与参与体验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生态游服务。

  八步沙是位于甘肃省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片内陆沙漠。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沙丘常淹没周围农田和道路。刚种上的庄稼,一场大风就被沙埋了。为守护家园,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6位农民组建起集体林场,成为第一批治沙人。

  那时,他们人背驴驮,带着树苗、草种和工具挺进沙漠中“安营扎寨”,披星戴月在沙丘上种下榆树和沙枣。任务太重时,六老汉就各自回家动员家人,6户人家40多口人齐上阵。等到八步沙的树变绿了,六老汉的头发也白了、干不动了。

  但八步沙还没治理完。六老汉的家人舍不得放弃这片林子,于是一家家的孩子们接替起父辈的工作。2016年,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加入林场,八步沙正式迎来第三代治沙人。

  而今,众多植被保护着周边3个乡镇近10万亩农田,古浪县整个风沙线年,三代人,终使得“风沙毁良田,大漠无人烟”的八步沙,变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的森林带来“绿色GDP”,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许多地方因“树”而兴,不少百姓因“树”而富。

  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开展“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利用宜林荒山造林。目前,已累计完成造林730.85万亩。

  工程实施期间,当地培育造林大户159户,引进造林绿化企业76家,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34个,鼓励27.3万农户参与自主造林。“林地就是一座绿色大银行!”造林大户李文军说,造林不仅让大户增收,更带动村民增收。“雇人植树,一天工钱120元起步,最高的150元。”在流转荒地之初,李文军还与农户签订协议,约定林地将来获得收益时,双方按比例分红。

  林业产业的发展,让当地收获了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庆阳市建成家庭林场87个,林下经济年产值达到6.16亿元以上。在镇原县新城镇潘杨涧林场,场长贺广荣自2013年开始探索在林中养鸡,目前存栏量已达3万多只。“林场内有草本、木本植物上百种,包括甘草、麻黄等中药材,养鸡不仅能有效防治害虫,产生的粪便还可以为树木生长提供肥料。现在,种植、养殖加起来每年销售额达200万元左右。”他说。

  江西省萍乡市曾有9万多亩废弃矿山,如果能在矿山生态修复的同时发展富民产业,自然再好不过。正好此时,江西一家生态农业公司的负责人魏远忠想承包一片荒山,当地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便介绍了这片矿山。

  魏远忠带了专业的土壤成分检测设备来考察。他发现,虽然矿山地表覆盖了一些煤矸石,但是下面的土壤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于是做了决定:承包矿山种植果树!

  用挖掘机平整土地,撒下肥料,将收来的稻秆埋在土下,改善土壤,再把山坡整成适合种植脐橙的条带状。第二年,脐橙树就在山上生了根。

  几年过去,魏远忠的公司在萍乡市承包的矿山达3000亩。目前,萍乡市已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投入近4亿元对废弃矿山实施复绿,9万多亩废弃矿山已复绿6万多亩。

  哪怕是在城市中,多种一棵树也会多一分绿色收益,让百姓的幸福感多提升一寸。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无论是环城高速还是城市主干道,两侧都是行道树绿化带。据统计,银川市共有近30万棵行道树,守护着绵延1550公里的城市道路,不仅在遮阴蔽阳、减少噪声、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等方面发挥作用,还串联起城市绿地,勾勒出绿色生活空间。

  在江苏省南京市,龙蟠中路3公里长的景观大道上,香樟、枇杷、桂花等植物新叶萌发,渲染出深深浅浅、不同层次的绿意。每到6月,香花红叶紫薇开出大团红色花朵;金秋10月,乌桕缤纷的红黄色叶片随风摇曳,多姿多彩的树木给城市增添着别样活力。

  中国国土绿化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也为减缓全球森林面积缩减趋势、推进全球生态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去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2017年1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1年9月,又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旭日夫曾赴中国多地考察。“鉴于地理位置相近、气候条件相似,塞罕坝从荒漠变森林的经验对蒙古国很有借鉴意义。”旭日夫表示,中国将发展经济和保护自然协同推进,积累了成功经验。

  德国智库能源观察学会主席汉斯-约瑟夫·费尔对中国在戈壁周边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行动印象深刻,“这些举措将带来巨大的生态优势,通过碳汇为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在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方面,中国技术、中国方案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埃及国家科研中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叶哈雅认为,“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成功探索,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重大贡献。”

  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提出新主张。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而森林正是最重要的“吸碳器”。据测算,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蓄积量,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用1立方米木材替代等量的混凝土,可减少0.8吨二氧化碳排放。

  今年3月30日,习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 数据显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为继续做好碳排放的“减法”和“扩绿”的加法,作为《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习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国今后的行动指明了方向。过去十年,中国植树造林带来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可以预见,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大地上这幅绿色画卷必将描绘得更加郁郁芊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