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6月21日是夏至节气,标志着炎炎夏日到来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徐道明表示,趁着阳气旺盛,借大自然“温热”特性,通过三伏灸、三伏贴等中医外治疗法,结合中药内服,佐以食疗、按跷导引,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温阳散寒,补虚利湿的目的,从而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和根治“冬病”。

  “三伏灸”遵循《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在三伏天采用艾灸的方式,利用大自然阳气最强的时候,趁着人体腠理开泄,进行冬病夏治和养生保健,既有利于药性的快速渗透,又可祛湿驱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介绍,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传统特色疗法中心目前开展的“三伏灸”包括督脉灸、雷火灸、耳管灸、脐灸、麦粒灸等,针对个体不同疾病、不同体质,辨证施灸,选择不同灸法。

  1.督脉灸:又称“铺灸”“长蛇灸”“火龙灸”,是一种在背部督脉循行处用中药粉、生姜沫、艾绒施以隔药灸的疗法。其通过经络、腧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从而达到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对脊柱疾病的治疗更具有其他单一疗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被誉为“灸中之皇”。

  2.雷火灸:属于火热灸,是一种纯绿色无创伤性的外治方法。灸条很特别,是用多种名贵中药加上艾绒制成艾条,包括沉香、干姜、茵陈、当归、木香、羌活、乳香、麝香等二十多种药材,可以起到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淤、消炎镇痛等作用。

  3.耳管灸:通过管灸器置于耳中施灸,使温热之气传感到耳中,激发经气,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除寒、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尤其在面瘫、耳疾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4.脐灸:即在肚脐上隔药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健脾和胃,温补下元,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5.麦粒灸:麦粒灸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艾灸方法,其特点是所需艾绒很少,烟雾小,刺激量可大可小,灼热、灼痛感穿透性明显。应用范围很广,尤其对风寒湿痹、寒痰喘咳以及脏腑虚寒、元阳虚损引起的各种病症疗效较好。并且可以精准刺激到穴位,利用穴位对脏腑进行调整。

  1.痛症: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膝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女性痛经、产后多关节痛等疗效明显,三伏灸对这类人群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等功效。

  2.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经常感冒等,三伏灸针对此类疾病效果显著。

  3.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三伏灸对这类人群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等功效。

  4.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冬季四肢冰凉等体质虚寒者,可以起到改善体质效果。

  5.儿童保健:小儿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泄泻、厌食、过敏性鼻炎、哮喘、感冒等,可以增强体质,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

  1、艾灸后不可以马上洗澡。一般情况下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结束,隔3小时后再洗澡。

  3、保持心情平静,努力做到忘掉疾病、烦恼,这样才有利于使艾灸达到更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人的脾胃“喜燥恶湿”,而“暑湿之邪”最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夏至节气,在湿与热的夹击下,脾胃会更加虚弱,此时需要好好健脾,方能更好的运化体内水湿痰饮。

  材料:核桃仁30克、芡实20克、百合10克、无花果5个、薏米10克、莲子10克、龙眼肉10克、党参10克、大枣7个、生姜5片。

  做法:1、准备食材,洗净;2、大枣去核,莲子去掉莲心;3、锅中入水;4、放入所有食材后,炖煮1小时左右即可。

  做法:1、将豆子洗净,清水浸泡1个小时;2、将三豆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烧滚后转小火慢煮1个小时,待豆子开花后放入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放凉后连汤带豆一起食用。

  老人、小孩,肠胃不好的,可以加红糖(红糖属温性)代替冰糖。三豆饮一周可以喝两次,三伏期间喝最好,最晚可以喝到处暑。

  做法:1、将绿豆洗净,浸泡4小时;干百合洗净,泡软;2、将绿豆放入砂锅里,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煮至绿豆开花,放百合、冰糖再煮5分钟即可。

  夏主心,夏至时节人的心火容易上浮,晨起练习导引养生功,可调畅气血,宁心静气。站桩、八段锦不失为很好的选择,每日练习15-30分钟,以微微汗出为宜。

  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中午1点到3点是心经当令的时间,午间小睡有利于调养心气,收敛心神。

  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容易缺水,然而这时候不宜大量饮水,建议小口、少量、多次饮用,或适当饮用一些酸梅汤、五味子水之类的酸味饮料,更能起到滋阴降暑的作用。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以散步、游泳等舒缓的运动为主,不宜过于剧烈,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汗出过多伤阴。

  夏季坚持中药泡脚,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建议每晚临睡前用45℃左右温水浸泡双脚,水淹没踝关节处,每次浸泡15~20分钟左右,以感到微微出汗最好,不要大汗淋漓。

  到了夏天,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空调温度调得过低,或是一开一整天、一整夜,极易使寒气通过人体打开的毛孔进入体内,损伤阳气。长时间吹空调、风扇会使寒气凝滞在体内,使气血的运行受阻,出现感冒、头痛、鼻塞、面瘫、腹泻等病症。建议夏季空调温度和室外的温差以不超过10~15度为宜,每天至少保证30分钟的室外活动。

  炎炎夏日,一杯冰镇饮料、一个冰激凌,清凉解暑,惬意非常。但其实冷饮吃太多不但不能解暑,反而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问题。这是因为夏季人体阳气是向外扩散的,此时人体内一片阴寒之象,如果摄入过多生冷寒凉的食物,会严重损耗阳气,伤害脾胃,导致胃肠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