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花园、“植物遮光帘”、天空运动场······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兴隆湖畔亮相
近日,位于兴隆湖畔的有一座建筑火了。8000多平方米的屋顶花园,87%的功能房间能够达到自然采光标准,外立面挂满绿色植物。这座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建筑,是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中建滨湖设计总部(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
据介绍,该大楼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项目由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刘艺牵头各专业院打造,全过程BIM(建筑信息模型)设计。
“我们认识到,低碳建筑不仅只是先进设备的使用,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设计本身。这个项目共采用了30多项低碳建筑技术,其中引领技术9项、示范技术24项。”该项目关键技术策划实施团队、中建西南院双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渊表示。
技术做加法,能耗做减法数据显示,通过低碳建筑技术的采用,中建滨湖设计总部较成都市一般办公楼年均能耗120千瓦时/平方米的标准,降低至40-80千瓦时/平方米,每年可以节省用电186万度,约150万元,年减少碳排放约1027吨。
在窗户设计上,也花了很多心思大楼采用的“气象跟踪技术自控天窗”,可以根据感应器联动实现自动开启,加上可开启百叶,增大了自然通风面积。在设计中利用了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室外风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还在局部实验“预冷通风技术”,通过机械风机在过渡季节进行预冷通风,进一步降低能耗。
据了解,屋顶花园除了美观,还通过装置将雨水导入大楼地下室的雨水收集池,用于植物灌溉和场地冲洗;同时,采用智慧灌溉系统,节约水资源。根据测算,每年可减少用水约1700吨。
在大楼,通过多种技术的叠加使用,实现了建筑能耗的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运行过程中在能耗上的花费。
在建筑的六层和七层,会发现这样的光伏板。据了解,整个建筑一二层的示范区域照明及电脑用电,以及地下室照明和充电,都来自这些分布式光伏发电。
“大楼分布式光伏板面积总共865平方米,装机容量163千瓦,年发电量约12.9万度;地下室设有的大型储能机房,则相当于充电宝。此外,机房中的运维系统可实时监控发电量及用电量。对于直流充电桩,我们还计划采用双向直流充电桩,这样的话,员工除了可向电动车充电外,还可利用市电谷价充满电动车,然后向大楼储电装置反向充电,赚取差价。我们还在南侧建筑屋顶新增光伏板,扩大直流电使用面积。”袁渊表示。据测算,光是建筑光伏发电一项,每年可产生10万元收益。
在屋顶,还发现了这些白色圆圆的东西。这其实是采光用的,它们直接连通楼下办公室的顶灯,通过折射,将自然光送入室内。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清勤表示,该项目采用的预冷通风、温湿度独立空调系统等各项技术非常适合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项目在近零能耗方面的试点示范,为同气候区的办公建筑实现更高程度的绿色、健康和零碳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杨燕礼)
穿越千年时光,共襄龙舟盛举——2024天府端午龙舟会暨第28届新津龙舟赛开幕
保险,让每一步前行更有底气丨国寿寿险2024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