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是花卉苗木之乡,有500多年花卉栽培历史,崇明水仙、红掌、藏红花、瓜子黄杨等花卉苗木独具特色。正在举行的第十届花博会上,这四大崇明岛名花名木纷纷闪亮登场。原来,这四种花卉苗木在崇明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各有一番的故事。

  在中国,上海崇明水仙和福建漳州水仙是最著名的两大水仙品种,崇明水仙因其馥郁的香气广受喜爱。盛开的崇明水仙瓣润白如玉、状如圆盘、花心金黄、宛如酒盏,有“金盏银台”的美称。早在500多年前,崇明县志上就有栽培水仙花的记录。

  20世纪30年代初,崇明销售的水仙一度占上海市场的80%,远销北京、南京、汉口之余还出口到了美国。此后,崇明水仙产业曾一度陷入萧条困境,崇明水仙的命运经历了几番起落。

  一段时间里,相比漳州水仙,崇明水仙有个弱点:种球长不大。2007年,曾经以种植、销售水仙起家的崇明施家后人施豪和父亲拿到了当时崇明县林业站调拨的4万元保种经费,他们先为水仙增加了两个6米高的温室大棚,随后又远赴漳州,与当地的水仙花农交流种植经验。

  经过多道工序试验,崇明水仙商品球能达到开8到10箭花的产量,最多的一只球上甚至能开出30箭花,崇明水仙终于开始以高端礼品盆花的方式,成为市场上可与漳州水仙媲美的名花。施豪家的崇明水仙基地,也从最初的3亩逐步扩展到500亩。

  位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花博南园内,一片700余平方米的花园就专为崇明水仙而设。难能可贵的是,经过了科技力量的加持和数年的试验后,崇明水仙不仅能反季开花,而且可以在花博会期间全程盛放。

  早在2013年,崇明水仙就曾受邀参加当时在常州举行的第八届花博会,但当时的水仙还不能在会期反季开花。直到2019年的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前,崇明水仙反季开花的试验才终于取得成功。在当年的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盆栽花、鲜切花和艺术造型等比赛中,崇明水仙分别拿到了1个特等奖、1个金奖和3个银奖。

  这次的花博会北园内,复兴路沿线的千米红掌花境,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红掌本属热带雨林,但花博会的这批红掌却全部来自崇明本岛。

  5月的上海瀛庙果蔬专业合作社,大片的红掌花海在温室大棚内盛放,令人惊叹。这一红掌基地的“掌门人”任小平,是上海瀛庙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008年,任小平和几个朋友在崇明合资成立上海瀛庙果蔬专业合作社,一年后开始种红掌。她说,之所以选择“落户”崇明,是因为农业是当时崇明的主要产业之一,政府在土地流转上的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

  当时,红掌在国内比较稀罕,所有种苗都需从国外进口。任小平联系到一家荷兰的供应商,通过其在昆明的基地购买红掌种苗,种苗渠道终于稳定下来。根据外国专家的要求,种植红掌大棚的高度、温度、湿度条件,都必须按照标准打造;施肥也有严格标准,不能减量。温度、湿度、光照的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得从国外引进,一分钱都不能省。

  经过近5年的实践,任小平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当地的种植技巧。如今,任小平主理的红掌基地每年产出260万枝鲜切花、12万盆盆花,在国内红掌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且远销海外。她本人也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落户崇明。

  此前,任小平和同事们种植的红掌也曾多次参展外地举办的花博会。不过,受运输条件、鲜花的保存时间等限制,基地能带到外地花博会的产品通常只是几个样品,数量有限。这一次,花博会终于迎来崇明本岛的“主场”,各色红掌在复兴路沿线争奇斗艳,成为花博会的亮点之一。

  任小平说,她期待花博会的举办能促进花卉企业的交流,吸引更多同类企业投资,进一步带动崇明花卉产业发展。她还希望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合作社,将来有机会在崇明培育出优质红掌种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崇明红掌”。

  藏红花是名贵的中药材,被称作“红色金子”。但它并不来自西藏,西藏的气候也不适合藏红花生长。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目前全国最大的藏红花生产基地在上海崇明。

  上海瀛洲藏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崇明建设镇,社长茅仁刚介绍,藏红花以一年为一个生长周期,冬春大田露地培育球茎,夏秋室内培育花蕊。4月下旬是大田生长阶段的末期,5月初地面上的叶子全部枯萎后,球茎收获机将挖掘收获藏红花球茎,去除枯叶和老根,放进室内组合式栽培架的栽培盘中越夏。

  5月至8月,是藏红花球茎的休眠期。栽培室内需要保持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9月中旬种球发芽,10月生长旺盛需剔除侧芽。11月,藏红花植株开出淡紫色花朵,采下具有药用价值的花蕊,截取橘红色柱头,经烘干等程序制成花茶,一个收获周期便宣告完成。

  在藏红花原产地伊朗,采用播种一次收3至4年的传统种植方法,其种球全年都长在田里,通过田间管理实现广种薄收,亩产量在200至300克;崇明藏红花则采用“大田种球,室内育花”的二阶段种植方法,通过水旱轮作、去除侧芽等一系列精细化操作,实现高密度种植,亩产量达700至1000克。如今,崇明岛上的藏红花总种植面积在五六百亩以上,平均亩产量早已超过了伊朗。

  在与花博会同步举行的第八届园艺展销会上,瀛洲藏红花基地的相关产品正在参与展销。茅仁刚说,还有许多人不太了解藏红花及其功效,希望借助花博会的展示和普及,让更多市民游客了解和喜欢这一崇明本地出产的“宝贝”。目前,瀛洲藏红花基地也正在加紧提升基础设施、打造花园式生态田园,为花博会游客提供免费小憩和农事科普的好去处。

  一种树换个不一样的造型,身价瞬间能翻十倍,你听说过吗?这个如今被崇明港沿镇园艺村村民视作“摇钱树”的神奇树种,正是被称为“木中之王”的黄杨。这次的花博会上,造型独特的崇明黄杨出现在了花博北园复兴馆内的上海馆和花博南园的崇明园。

  其实,早在60多年前,黄杨就已在崇明被作为经济作物种植。1958年,崇明园艺村的前身“合兴园艺场”正式成立,开始小批量种植瓜子黄杨并探索造型技术。《上海园林志》中记载,1965年,在以园艺场为中心的合兴公社苗圃里,花卉种植面积达300亩,此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园艺村村民林佐平是昕绿园艺场的资深员工,黄杨种植经验非常丰富。他说,根据树龄和造型不同,每株的价格也不尽相同,从两三千元、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基本都是现场谈价。

  在遍植黄杨树的大港公路沿线,仔细察看后可以发现,正在造型中的黄杨树几乎每一株都处于被“五花大绑”的状态。原来,黄杨树长到一定的树龄后,每个分支的树干就会被绳索系住往下拉,然后在合适的角度固定;分支上的小树枝,也被绳索团成椭圆形,限制侧枝的生长形状。直到两三年后造型基本固定,被“松绑”后的黄杨树就长成了人们期待中的盆景树型。

  早年,园艺村种植的黄杨主要被修剪成球形,换成现在的盆景造型后,身价翻了十倍以上。伴随盆景造型的黄杨热销,崇明也出现了一批专职的黄杨“造型师”。整个港沿镇的黄杨“造型师”有80多人,出自园艺村的就有50多位,这些“造型师”的日薪在400-500元。

  目前,园艺村种植黄杨和其他品种花卉的村民约700户,占比超过85%。全村黄杨年销售收入达4000多万元,户均收入近5万元。在大港公路旁,园艺村建起了黄杨展示馆,全方位介绍黄杨产业在园艺村的发展历程。了解了这么多有关崇明黄杨的知识后,再在花博会上看到它,就不会“相见不相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