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中国瓷器生产悠悠几千年,大大小小的瓷窑更是遍布大江南北。

  从商周时期开始,无数匠人潜心烧造,才有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中国瓷器。它们或精巧秀雅,或浑厚质朴,或繁复华丽,凝聚着历代工匠的心血。

  “渊源久远”指的是早在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江苏省的南北各地已经能够普遍地制造各色陶器,而且丰富多彩,各具特点。

  “以陶为主”指的是从宋代开始,江苏省的重点产区宜兴市即以日用陶作为其主要产品。这个生产方向自宋元时代起,一直延续到明清和民国年间,前后延续了千年之久,并且奠定了宜兴市作为中国以至全世界公认的“陶都”的重要地位。

  宜兴窑今属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宜兴窑烧瓷历史悠久,秦汉时宜兴地区陶窑密布;两晋时在均山烧青瓷,唐初在归径等地大量烧制,至晚唐、五代成为南方民间著名青瓷窑;宋、元时期,丁蜀与西渚一带大规模烧造日用陶和早期紫砂。

  明清时宜兴窑成为当时的烧陶中心。明代以紫砂器闻名于世,出现不少制紫砂壶名家,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等,并仿烧宋代钧窑器物,故有“宜钧”之称;清代更是延续明朝紫砂壶器的繁荣,成为紫砂壶器发展的高峰。

  该水注通高11.9厘米,腹径12厘米,为横卧桃形,一侧以雕琢枝干为柄,另一侧的桃尖处开注口。其胎质灰白,胎薄体轻,通体施仿宋钧窑天蓝釉,灰蓝色釉地中密布白色、橘黄色的斑点。釉层较厚,开片细密。

  该壶高8.5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7厘米。壶敞口,直颈,鼓腹,下部略收,圈足,盖微鼓,圆珠钮。口、足、盖上的三条弦纹线条流畅,壶流弯曲有致。砂质坚实,深紫色砂泥中掺杂细密的黄砂点,看似很粗,抚之极细。

  该壶形制古朴,不入妍媚,紫砂的泥色之美得以完美地展现,代表了雍正时期宫廷紫砂壶文雅脱俗的风格。

  该紫砂梅花鹿高12.8厘米,长13.8厘米,由姜黄色砂泥制成。一只小鹿睁大眼睛机警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它鹿的毛色暗黄,通体布满白色梅花斑,双眼及四蹄皆为黑色。鹿与“禄”同音,寓意高官厚禄,因此明清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品的装饰。

  该紫砂梅花鹿形态逼真,做工精致,代表了宜兴窑制作皇室御用文玩的高超水平。

  该盆高37.5厘米,口径57.5厘米,底径34厘米。盆花口,颈、腹、圈足随形,凸凹有致,如同花瓣,颈部外撇呈喇叭状,底中心有一出水孔。它由深栗色砂泥制成,泥质细腻,包浆光润。

  该杯通高6厘米,口径12厘米。整器以宜兴紫砂为胎,内外施绿釉,外壁点缀团花。

  该杯呈荷叶状,圜底,钉状三足。杯内心为一头梳双髻、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仙人,面对一施黄彩的圆柱而坐,圆柱中空,内有紫砂陶质细长浮柱,作寿星状,圆柱上围绕浮柱有5个红点。

  该砚滴直径7.2厘米,口径1.3厘米,为连枝带叶桃实式,以黄白砂泥为胎。

  该砚滴顶端进水孔有粉红色小桃花覆盖,茎端为出水孔。口与盖作卡口,将盖稍做旋转便会牢牢卡住,即使晃动和倒悬也不致脱落。砚滴表面于黄白之上点染褐红色斑点,周围浸染一片浅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鲜桃。

  该古铜纹尊高15.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距15.4厘米,花囊撇口,粗长颈,短腹,平底。

  其颈部凸雕饕餮纹,颈两侧置对称兽头长鼻耳,紫砂胎,外罩乳浊的天青釉,釉汁肥厚。

  该砚高2.6厘米,直径21.6厘米。它呈扁饼形,砚面突起形成砚堂,外环水渠为砚池,设计巧妙,造型简洁。砂泥呈深栗色,沉稳古雅,胎体致密滑润。其口沿和外壁堆塑彩绘缠枝灵芝纹,描金彩朵云、寿字、飞蝠等纹饰,十分精致。砚底部内凹,满髹黑漆,乌黑莹亮。

  该砚精工细作,采用雍正时创制的砂泥堆绘技法,具有宫廷御用砚品高雅富丽的特征。故宫博物院旧藏雍正皇帝御用紫砂砚仅此一件,原藏于清宫懋(mào)勤殿。

  特别说明:图文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