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石为泥,醒土成器,于上千度的炉火中烧炼,及至其涅槃而生,便不再是石,不再是矿,不再是泥,亦不再是土,它的名字从此叫做紫砂。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或者可以说是陶中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类,仅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是以今日丁蜀手工艺术之兴盛,与其独出紫砂有关。

  在宜兴,提紫砂,便不能不提“紫砂一厂”。“紫砂一厂”是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简称,建于1955年,但实际上从未正式定名“紫砂一厂”。这个紫砂“殿堂”级的存在,当初由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大老艺人(号称“紫砂七老”)集中当时民间制壶和陶刻的紫砂艺人一起成立的,历时40余年,培养了大批紫砂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创作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层出不穷,可谓几百年来紫砂最辉煌的时期,直到1997年结束国营改制为民营。

  1958年5月宜兴合新陶瓷厂因产品市场不景气,销售疲软,临近破产。宜兴陶瓷公司决定将该厂并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原厂内的大部分成型工人,都被分到紫砂厂学习紫砂产品制作。

  跟随母亲已经在合新陶瓷厂当了三年学徒的程辉,就这样成了宜兴紫砂工艺厂的一员,此时他只有15岁。他没有想过,因着这一个机缘,他这一生都与紫砂工艺厂,与紫砂紧密相连起来了。那一团湿湿濡濡的“泥巴”,成为了他社会基因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当程辉大师向我们讲述过往,他与紫砂的因缘,或冥冥之中早已种下。

  宜兴东坡书院,始建于宋代,是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坐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坡与同科进士、宜兴人蒋之奇、单锡接席琼林,互相唱和,因向往阳羡溪山之美,订鸡黍之约。此后,苏轼在熙宁、元丰年间,曾多次自宜兴观赏溪山名胜。在漫游独山时,他看到此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叹曰,“此山似蜀”,后人遂将独山易名为蜀山。东坡先生有《桔颂帖》,贴中他写道:“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日楚颂。”

  传东坡初以茶罐煮茶,觉得不太方便,遂于罐上加一提梁,是为经典壶型“东坡提梁壶”之原型。尽管这只是传说,但东坡先生爱茶、爱佳器,爱玩、爱生活,却是真的。他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又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又说,“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菩萨蛮》)他还在行动上向朝廷申请“乞居宜兴”,归老阳羡的心迹一览无遗。

  东坡先生或许也未想到,这个让他神思漫飞的地方,竟能与他“佳人相见一千年”。自然,这个“佳人”指的是当今宜兴的世界级文化名片——紫砂。宜兴真的是东坡先生“值得”的地方,江山如画,物情潇洒,完美契合他的追求与“调性”,千年以后的宜兴人,更是将这种“调性”演绎到了极致,引领了世人生活的风尚——只需通过一只小小的紫砂茶壶。

  说回到东坡书院,新中国成立后,书院做了学童们上学的地方,是为“东坡小学”。1955年之前,程辉就在这个小学读了几年,十二岁时于东坡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跟随母亲在泥凳边上学做砂货,打泥条、泥片,但由于人小气力小,只能做做下手活。

  及至到了紫砂厂之后,程辉跟了唐凤芝先生学做“鱼化龙”壶。程辉先生回忆,按当时规定,学习期四十五天,以后必须自力更生,会不会做,收入多少,企业概不过问。当年七月初,程辉学习期满,独立生产了一个多月后,又接厂部通知,对于年龄小的人(他当时只有十四周岁),必须从学徒工开始,重新学艺。这样,程辉就被安排到紫砂七大辅导员之一的吴云根先生的徒工班。

  吴云根(1892-1969)先生位列“紫砂七老”之一,是紫砂领域不朽的丰碑,紫砂艺术巅峰时代的缔造者之一,其作品风格朴实稳重,光润内韵,擅长筋纹器制作。吴先生一个班有十多位学生,数十年过去,他们大多都已成为大师级人物,如何挺初、吕尧臣、汪寅仙、吴震、储立之、鲍志强等,以及程辉自己。大师培养大师,他们的成功,与吴云根先生对紫砂艺术的传承倾心尽力、毫不保留的培育精神是分不开的。

  三年学徒期满,程辉就被分配到车间进行大生产了。在生产车间多次得到顾景舟大师的谆谆教诲,手把手地教他制作制壶工具。蒋蓉大师更是他所在班组的技术总辅导,几乎每天都能受到她的技术指导。后两位大师均成为程辉的邻居,更方便了对他的教育培养和精心传艺,这段经历亦使他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近三十年间,除了埋头默默学习制作技艺外,程辉还与多位师兄弟之间进行技艺交流,相互促进提高,如李碧芳、吕尧臣、吴震、顾绍培、潘持平、周尊严等。平时除了完成厂部交给的生产任务外,还经常与他们在一起探讨新品创作的要领,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作出吸引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能使企业组织大生产,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还时常得到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张守智、杨永善、陈进海等教授的学术及创作设计指导,这些都是他提高了紫砂设计的能力和制作技艺的重要源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程辉开始参与厂里的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研究所管理等工作,后又担任紫砂工艺厂研究所所长,成为继顾景舟、汪寅仙之后的第三任所长。这个研究所,实为紫砂艺人的“黄埔军校”,紫砂艺术90%的大师,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研究所有两幢楼,一幢被戏称为“熊猫馆”,一幢被戏称为“金丝猴馆”,意为这两幢楼里的人都是“国宝级”的。整个研究所的产值,亦占了整个紫砂工艺厂的70%以上。

  1987年,接受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的任务,程辉与李昌鸿、蒋敖生一起担负起起草制订《紫砂陶器》国家标准的任务。最后经标准化中心批准,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紫砂陶器》标准号为“GB19816-89”,自1989年起实施,沿用至2009年,时长二十年。此外,程辉还于2010年为宜兴紫砂原料制定了企业标准并担任专家组组长。

  程辉,字润年,生于1944年,中国党员,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中国紫砂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家标准《紫砂陶器》(GB/1989)起草人,《宜兴紫砂泥料标准》制定专家组组长。1981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员,1989年评为工艺美术师,1993年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5年被评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获得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

  先生于2004年退休,然退而不休,始终无法割舍于紫砂的情缘。在我们采访之时,当他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程辉、程曙父子工作室“守愚斋”,我们不敢相信他是一位78岁的老人。更让人赞叹的是,他至今仍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一周五天,雷打不动地每天准点到方井紫砂文化城上班。

  退休后,受宜兴方井紫砂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元先生之邀,欣然合作,致力于推广紫砂文化、研究紫砂艺术,并负责公司技术培训、泥料研究、作品创新等工作。又于2013年担任宜兴方井紫砂文化城艺术总监之职,并主导方井紫砂培训学校的创办和教学培训工作。至今,方井紫砂培训学校已有230多位学员结业,各自圆梦紫砂艺术之路。

  2013年,在程辉大师的主持下,就恢复宜兴紫砂传统的优质泥料“青灰段”进行抢救性开发。“青灰段”紫砂泥料最早始于清乾隆年间,并运用到紫砂壶的制作中,在晚清至民国初期因多种原因而失传。乾隆“青灰段”紫砂泥颇具神秘色彩,用该泥料制作的紫砂器呈深灰色又略带青黄,具有十足的紫砂原矿气韵,沉着、稳重,又稍显热烈,并有硬朗的男子汉风范。在方井紫砂的练泥车间,历时三年,经过数百次的试制,“青灰段”终于取得成功,所制作品色泽沉稳,青中兼灰,似明似暗,在颗粒、色泽、手感等方面,均达到了清代、民国遗器的肌理效果。该科研项目被无锡市、宜兴市二级科委评为科技创新奖,程辉本人也被评为宜兴市十大科技先进个人。

  几十年来,程辉创作设计新品有一百多种壶,制作的作品有《提梁八玲壶》《东篱高士壶》《帷幄壶》《虹途壶》《超脱壶》等,先后多次荣获省、国家级大奖,其《海元平口线花盆》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虹途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另有《和而同乐组壶》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含苞欲放壶》获十六届国际美术大展入选奖。

  在紫砂创作上,程辉坚持以平稳求凝重,以和谐求协调,以韵味求生动,逐步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风格。他的紫砂作品,以传统造型为主,风格端庄、古朴,又加入新的理念,追求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他的作品,无论是从传统圆壶中间拉出一条凹线,还是将老竹上长新竹的自然现象艺术化,设计出趣味盎然的壶纽,或是在半瓦壶上开辟出由宽到窄的彩虹面,其构思之奇妙皆让人叹服。他创作的一套“之石”壶具,以纯净紫砂段泥制作,造型优雅而简洁,线条明朗而舒展,主体与附件搭配比例协调准确,恰到妙处,令人赏心悦目,并从中品味出蕴含在作品骨子里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共通的紫砂文化。

  程辉的代表性作品委实太多,“国玺龙壶”应该是大师本人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了,他首先向我们展示的就是这一件作品。该壶型体以中国古代帝王玉玺为创作题材,结合龙形文化为创作依托,壶嘴、把、滴取龙形雕塑,与主体有机结合,营造大气雄浑的创作意境,整个型体方中寓圆,雄厚大气,更表达了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蒸蒸日上、巨龙腾飞的美好寓意。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与书法名家欧阳中石先生、篆刻名家王玉书先生合作的一件作品,壶身一面由欧阳中石先生亲笔题写“中国龙”,另一面由王玉书先生篆刻印章“巨龙腾飞”,更加彰显整个壶形的苍劲傲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作品壶身铺砂装饰,点点金砂璀璨如星,壶流如龙口吐清泉,壶把似龙尾扫雷霆,卷曲蜿蜒,具轻灵飘逸之态,亦不减庄肃大气感。

  另一作品“和而同乐组壶”则让我们拍案叫绝。这是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作品,以歌颂当今盛世荣昌、欣欣向荣。作品由三只壶组成,壶身中央图案以“和”字为主题,通过把“和”字艺术化、符号化,使其隐含了“60”“乐”之形。三件作品充分运用主体与附件协调、和谐、统一的关系,凸显“中国腾飞”、“日月同辉”、“国泰民安”之意境。这组作品,壶把的创新尤为独到、绝妙,作者运用了握把、半提梁把的手法,使其观赏、实用兼具。

  程辉生于蜀山脚下,祖上吃的就是陶瓷饭,本人亦以传承为己任。夫人朱金华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曾随伯父朱可心老艺人学艺。女儿程悬、儿子程曙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国良、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陆君,所制紫砂作品也颇显功底,均为收藏所谈识。程辉、程曙父子工作室守愚斋,既是父子二人艺脉相承、薪火相传的地方,又是二人作品展示、与外界交流的地方。

  与父亲敏思雄辩,宛如一部行走的“紫砂史”不同,儿子程曙性格温和内敛,藏敏于心,守拙若愚,但其对紫砂艺术爱之深,尤胜乃父,除了打泥执壶,再无其他爱好,常常能够在工作台前一待就是十数个小时。程曙的技艺,除了有恩师教诲,亦离不开父亲的悉心指导,可谓既有家学的基因,又有新鲜的血液,道路上也是既守传统,又创新意。

  除了一对子女之外,程辉还先后培养了十多位徒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给予了专业技艺和艺术修养的精心指导,使他们各自在紫砂艺术上皆有所成,至今,弟子中大部分已经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其中佼佼者如扬维高、邵国锋、张国良、周鸿翔、孙建芳、何其仙、谢芳、金静波、潘旭东等,皆已成名多时,获得创作界、收藏界广泛认可。(且久者)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部分地方乡村旅游出现千村一面、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引不来客流,浪费了资源,也挫伤了当地村民的积极性。

  中远海运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航运企业,资产总额从2016年重组时的5930亿元上升到2021年三季度末的950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