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一村村有好戏”整体宣推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围绕“生态振兴”,现场视频连线采访了蒙阴县如何用“好空气”带来“好钱景”。
中秋时节,走进位于蒙阴县桃墟镇百花峪村的沂蒙书舍,屋舍环抱在蒙山山谷之间,掩映于栗树丛中,林间穿行,好空气浸润心脾,脑中不自觉地想起句句归隐田园诗。
蒙阴县位于我省东南部、沂蒙山区腹地、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境内有大小山峰520多座,森林覆盖率达到62.2%,居全省第二位,林木覆盖率达73%,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绿肺”。近年来,蒙阴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三步走”实践路径,找准“生态”与“富民”的契合点,让好生态孕育好产品,“好空气”带来了“好钱景”。
“院子里的栗树,树龄有上百年,最小的也有几十年,都是以前保留下来的。”沂蒙书舍店长刘聪告诉记者。步入书舍,随处可见各种自然元素,树上保留的木屋,使得庭院别有一番情景;被就地取材的“刺槐”包围的主建筑,寓意书舍远离尘世消隐在大山里;高大的栗子树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洒落下来,在地上形成好看的光影;树下有几把木质休闲座椅,大家可以品茶读书,或放空或畅聊。
“沂蒙书舍是利用2处闲置宅基地打造的一处具有共享书吧特色的高端精品民宿,11间客房内结合11位世界知名艺术家的画作作品、静物雕塑,并配合色彩元素与艺术书籍,使得每个房间在统一的艺术主题下又各具特色。”刘聪说,其中罗斯科是书舍最具特色的星空房,白天游遍百花峪的飞瀑鸣弦,领略大自然的险壑危岩,夜晚仰卧在舒适的大床上,在栗树枝丫之间细数繁星点点,品味山村夜晚静谧柔婉。
穿过院子,则来到书舍接待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处时尚书吧,称为“布袋书屋”,刘聪介绍,布袋书屋这个名字取源于百花峪村的前身——布袋峪。布袋书屋除了一排排的图书外,还摆放了极具沂蒙特色的虎头鞋、虎头帽、草编等非遗文化产品,营造了一处寻觅归属感的心灵原乡,受到游客追捧。
沂蒙书舍采用“政府引导、国企市场化运作、村集体+经营户参与”的发展模式,构建了“旅游+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项目的建成,弥补了百花峪村高端精品民宿的空缺,带动周边乡村民宿开发和建设,推动蒙山区域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目前,蒙阴县围绕“激活蒙山”旅游和“沂蒙乡愁”民宿建设,充分发挥蒙山生态优势,深入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坚持以生态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着重提高文化品味和体验感,为每个民宿赋予一个文化元素,努力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今年以来,百花峪片区游客较去年成倍增长,真正实现文化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化。蒙阴已成为“中国县域十佳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
心灵手巧的百花峪村村民石增花用枝条编织形态各异的花篮、鸟巢等,不但让人啧啧称赞,还为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收入。农闲时节,石增花蹬着三轮车,拉上满满一车货,到村里的广场上摆摊。石头垒砌的摊位铺上红布,摆满地瓜条、山楂条等土特产,还有各种小玩具,零零散散摆满近十米长的摊位。摊位前还放上三四个马扎凳子,好些个游客在此歇脚聊天,石增花也借以打发悠闲时间。
在百花峪村党支部书记陈长田心中,他希望将百花峪打造成为一个集旅游度假、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现在村里共有33家民宿、农家乐,他们年平均收入在15万元以上,村集体也能达到一年20万元收入。”陈长田欣慰村庄这些年的变化,“我们还引种百余种野生花草,形成彩色绿化带,春、夏、秋季都能看到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花,为争打造江北乃至全国闻名的百花园。”
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测算,蒙阴县的生态系统GEP生产总值在2021年达到了315亿元,是同年GDP的1.61倍。该县依托这份“生态账本”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以“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的模式,先后形成了“楸树贷”“助栗贷”等一系列“生态贷”产品,不断拓展“两山”转化通道。
目前,蒙阴县年均接待游客97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90亿元,走出了一条“生态好、乡村兴、群众富、可持续”的“两山”转化之路。老百姓从卖产品向“卖”生态、“卖”文化转变,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