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盆景 40 余年,是中国著名的古盆收藏者和鉴定者。在国外,特别在日本盆景界被称为古盆鉴定第一人、横跨中日古盆收藏鉴定的四大天王之一。爱好广,古盆、树桩盆景、山水盆景、供石、几架等,都有收藏。2021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盆器专业委员会。
盆的泥料是古朴沉稳的浅青灰色的,泥料颗粒均,盆面手感光滑润泽。盆的尺寸、长宽高比例协调,适合栽种松柏盆景,是非常理想的盆景实用器。
此盆的最大的特点是在传统平面盆面上增加了简洁干净的线条,宽上口线使盆型增加了立体感和变化,立脚的造型巧妙地与上口线相呼,同时给人以强烈的抓地感,增加了盆的整体稳定性。与其它到代乌泥盆一样,盆壁厚实,盆内外用明针修理过,没有毛口,长方洞,大抹脚,是典型的明末清初的作品。如此古雅、造型简洁而大气稳重的乌泥盆,又能完整的流传到如今的,少之又少。
凭以上特点,此盆在日本盆栽界和古盆收藏界享有“1 号钵”的美誉,在所有花盆典籍中都在前几页重点介绍此盆。昭和十七年国风展,名树“日暮”配此盆获奖;昭和六十二年国风展,名树“住田五叶”配此盆展出。此盆流传有序,先后由早川家、小出古氏、繁太郎、稻恒三郎、高木等日本几大家族和名家收藏。日本《美术盆器名品大成》第59 页第 68 号就是此盆。
此盆相当大气,发色是最好的乌泥之一,颗粒感强,虽然是直壁,每个线条都是方的,不带圆弧,但看起来不僵硬,线条有弹性,此造型也是在明末盆里面最典型器之一。长方盆长方洞,线条跟盆身都是平的看起来很协调,内外明针也修过,大抹脚,如此大的器型没有一点变形,相当难得。
此盆在雨过天晴蓝釉盆当中是乌泥胎盆仅存的几件之一,上釉的方式是在盆胎上面先施透明的护胎釉,然后再施白釉,再施蓝釉,所以它的釉彩有流淌感,隐约有蓝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的感觉,在古书上称这种蓝釉叫雨过天晴釉(雨过天晴云破处)。盆里外施釉,也是明末清初典型的特征,釉水特别肥厚。
明末宜兴蓝釉,是仿宋钧窑,以欧子明仿宋钧釉最为出名,俗称欧窑。像这种发色蓝釉也叫雨过天晴釉(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最早是宋代形容汝窑的。宜兴蓝钧釉称得上雨过天晴釉的,只有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釉水肥厚亮丽,有流淌感,隐约有白云飘动,烧结温度较高,不易风化,成型工艺比较复杂。
从此盆内壁和盆底可以看出,首先要在紫砂胎体上一层透明釉,再上白釉,然后再上蓝釉,这样才会体现出肥厚的流淌感。到了清中期里面上白釉,表面只上蓝釉,表面釉的流淌感差很多,清末民国由于工艺的改变,成本节约,只上一层蓝釉,所以釉水不够肥厚,缺少流淌感,且由于温度烧得低,容易风化开片。此盆的紫砂胎体也做得相当漂亮,器型也是明末清初的典型器型,此类釉盆极稀少。
此盆以粗颗粒桃花泥为胎,再粉上白泥,再上了透明的护胎釉,再上宜钧釉,所以釉水发色特别漂亮,釉水肥厚,流淌感明显。虽然是粗颗粒的桃花泥胎,由于粉过细砂的白泥,所以盆的表面也相当平滑。盆的造型也是典型的明代长方抚角、方中带圆相呼应的长方盆长方孔。此种宜钧釉也叫海鼠釉。此盆是有历史记载的宜钧釉中最早的一个,流传有序。如此大尺寸的也是所见唯一的一件。盆的整体做工相当好,平整没有变形,在明代做到这种地步相当不容易。
此盆做工相当好,细砂乌泥制作,但颗粒感很强,方中带圆 ,最大的特征是中腰线是内挖线,和同时代的家具、石盆、紫砂茶壶上的内挖线是相一致的,内外明针看不到盆里面的接口以及手工痕迹,发色一致,大抹脚,方盆方孔相呼应,盆飘口的小弧线跟脚部的小弧线也是相呼应的。
此盆也是最典型的明末清初的腰圆盆之一,花盆总体的造型离不开长方、正方、椭圆、异形、仿生这大几类。盆的线条飘口的曲线相当流畅,就像一个抛物线,盆带口线,所以这个盆看起来线条会很多,一个简单的器型看起来也不孤单,也不繁复,它的圈底也是抹脚,跟所有的明末盆时代特征是一样的。
此盆看似简单,但找不出缺点,俗称越简单,光素器越难做,有瑕疵一目了然。这个盆的每根线条都是活的,不僵硬,倒角老辣不刺手。盆用上好的乌泥制作而成,颗粒感十足但手感丝滑,内外和底部都用明针修过没死角,内外一样光滑,发色一致。开孔是典型的明末清初样式,跟盆型呼应一致,方盆方孔,足的内部有大斜坡喂泥,也称大抹脚,足底泥鳅背,明末清初典型的做法。此盆跟同时代的家具等文化气息相一致,简洁明快以线条为主,每个面看似平的,但其实每个面都是微微鼓起,有向外的张力。
此乌泥盆的造型是明末清初最典型的几个器型之一,简洁直壁的盆身,上面加了平宽口线,底线也是扁平的连足底线。
此盆以直线为主,虽然是直线但是不僵硬,器型硕大但没有变形,说明明代制作花盆已经到了很高的高度。此盆泥料细腻,砂的颗粒感强,但手感很丝滑,乌泥分很多种发色,此盆是发色最好的一种之一。长方盆长方洞,内外明针发色一致。大抹脚,明末花盆的气息明显。
明末乌泥盆,日本人称古渡盆,就是古代东渡日本的盆,盆界也约定俗成把乾隆之前的盆称古渡
明末清初的花盆有几大特点:做工都很好,很少看到次品;泥料颗粒特多,排列均匀泥浆少;内外上明针发色一致。盆的开孔上下呼应,长方盆长方洞、椭圆盆椭圆孔、瓜轮盆瓜轮孔、圆盆开圆孔,或者笔杆洞。脚里部抹泥就是做暗的,线条流畅,上下也呼应,整个盆的比例协调,特别是脚的高度和口的比例恰到好处,盆清洗后很干净但也有很自然的包浆。此盆完全达到了上述要点。
器身塑中腰带,素洁典雅,底部开方孔,与整个盆的造型上下呼应,体现古代匠人们卓越的艺术天赋。此类古渡花盆与中国各类艺术品都是息息相关的,他们都有着相同的艺术背景,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此盆选用红泥为胎内掺熟砂呈经典梨皮效果,虽为长方形但整个作品方中寓圆,线条流畅,上下内外
红色的胎土、金黄色的段泥颗粒以及高超的表面处理手法使得盆面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梨皮肌理,此种“梨皮”泥料在明末清初时很多紫砂茶壶中亦会使用,由于紫砂花盆器型较大,在窑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变形、裂变情况,选用此类泥料则减少了烧坏的风险。此件作品虽然并无任何款识,但从其整体做工、设计以及工艺来看堪称同类作品中的精品,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此盆器型恢宏大气,成型方式和明末红泥(大红袍)的一致,胎骨同为桃花泥,表面涂白泥装饰,泥色靓丽。
泥的工艺也叫大白袍,犹如大红袍盆,大红袍穿红色战袍,大白袍就是穿白色战袍。此盆的开孔方式是明代普遍采用的跟盆型相呼应的长方盆长方洞,四足大抹脚,也是明代花盆的典型特征。同样盆型的还见过明代的大红袍花盆,但大尺寸白泥花盆是唯一的一件。如此大件却没有坍塌变形,相当难得。
明代末年九头龙是皇家专用器。此盆从做工和风格来看,应当是陈仲美的作品。明末周伯高将陈仲美的作品列为“神品”,说他原来是景德镇的制瓷高手,后到宜兴改业紫砂陶,
古书上提到他雕的龙“龙戏海涛、伸爪出目”,做工“重锼叠刻,细致鬼工”。清乾隆吴梅鼎评其:“陈仲美之雕,锼巧穷毫发。”民国初李京康说到“百壶居士”有一壶,做工风格和此盆一致:“有一壶从所无,江翻海涛,覆腾波涛,全壶自上至底皆作波浪纹型,一龙踞其顶,上面以波浪结顶,昂首吐舌殊自豪,一龙夭矫势磅礴湧出洪达见头角,一面有龙首凸出波际,喷薄如争躍鲤雄,一面有鲤跃出波际,徊翔似会开天河,开鸿河,……紫砂莹润如和田玉,……陈仲美鱼龙,鬼斧神工。”此盆上共雕有九龙,神态造型各不相同,雕刻细如发丝,器型大气,全身满工。经多位当代紫砂工艺大师品鉴,一致认为鬼斧神工,当今无人能够复制。
此盆器型硕大,盆型大气,用细砂桃花泥为胎,外粉柿泥,此柿泥的发色相当靓丽。如此大件的花盆敢用细砂制作而没有出现坍塌变形的情况,很规整,说明制作此盆的人绝对是个高手,对泥料的掌握、器型的把控水平相当高。此盆的温度烧的也很到位,没有像大部分明代同种工艺的大红袍、大白袍盆,出现风化的情况,此盆曲线流畅,内外抽筋到底,内外明针,玉缘口做得特别浑厚饱满,给人以厚重感,开孔方式也是明代通常采用的跟盆型相呼应的梅花盆梅花洞,圈底也做得特别厚实,大抹底,足的底部做成泥鳅背,这样的足不容易损坏。此盆的造型在明末的古画园林里面也经常看到。
此盆所用泥料是明代最典型的乌泥,泥料颗粒干净,砂粒感强,颗粒排列均匀,感觉全部是用砂颗粒组成的,让人感觉很少有泥浆成分,但手感又很滑。
盆口也是跟所有明代的花盆一样,外方内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这种处理的手法也像明代的家具面板一样外方内圆,此盆跟所有同时代的盆成型方式和做工一致,内外明针发色一致,大抹脚,方盆方孔。
此盆乌泥颗粒相当干净,质地紧密,发青灰色。乌泥表面的发色会根据烧结温度的不同而有变化,温度低发色就会偏红偏黄,温度越高发青灰色,此盆温度烧到极致了,乌泥是稳定性最好的泥料,适合做大型器物,
那条饱满的底线,宽度尺寸跟上口宽度一致,上下呼应,此盆落款万寿纹,此盆极有可能是寺庙定制花盆。
此盆相当大气,只用简单的线条处理,显得盆相当沉稳,古朴,素雅,跟同时代的明代家具、
此盆内外明针,发色一致,大抹脚,长方盆长方洞,上口也是外方内圆,由日本盆栽协会贵重盆器记录编号47。
最好的泥料,适合做大型器物,它不需要有化妆土本身就很漂亮。此盆做工很好,也跟同时代的做法一样,内外明针看不到手工拼接的痕迹,发色内外一致。此盆还有一大特点,盆底是落地的,跟圈脚的底部相平,大圆孔,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排水,同盆型到了清初以后改成了盆底离开地面的圈底。
此盆在明代末年花盆中器型属于复杂的,泥料发色是青灰砂乌泥。底线下面的圈脚高度跟口沿的
圈足的内部为大抹脚,圈足的内部也起筋,这些都符合明末清初内外上下呼应的造型特点。此盆比例协调,适合种植盆景。
这种内挖线的造型在明末清初很常见,在紫砂壶上曾见明末清初知名作者陈用卿常作。这种内挖线在明末的家具上也常常见到,所以此盆的历史气息与明末风格是相契合的。此盆所用的乌泥泥料相当细腻干净,发色沉稳古朴,可眼见泥料颗粒,但手感顺滑。此盆只见过两件,存世量不多。
盆的正面刻有诗句:“幽径草深车马少,名园花好管弦多。”落款为顺治戊戌岁造,为清初顺治十五年(1658 年)制作,至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
号最早的盆之一,也是活动耳环最早出现在盆器的作品。复底有三个金钱孔,大小如笔杆洞,上下带线内凹,底部还有一条凸线,兽面足,造型是清初文人士大夫爱好古青铜器的复古思想的体现。泥料、器型、做工、成型方式有明代的遗风,但比明代作品造型上有进步。造型大气,气度超凡脱俗,制作干净利落,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明亡后,很多明朝的旧臣和文人不愿在清朝为官,或隐居,或出家,或游山玩水。此盆诗句上看出盆主人过着少人往来的隐居生活,意境幽静。玩弄花草盆景,欣赏古乐,远离尘世,不问政治。
“中国盆景赏石”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号!加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