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酷暑,我一阳台花,捱过来的不多。尤为心疼一棵老梅树桩。都说病梅病梅,病而不死,但梅花树畏热。气温上了三十度,叶子就开始打卷,乃至纷纷脱落。春天时,梅桩一度蹿到一米多高,然而好景不长,三伏天罢,枝叶俱焦。起先我还心存几分侥幸。因为往年也有叶子脱落殆尽的时候,只要根不死,到冬天依旧开花。去年,我一直候到深冬,枯枝依旧是枯枝,知其无幸。梅桩死了,盆里不知哪里生出许多酢浆草,秋去冬来开花结果。荚果熟了,迸出小小的黑色的籽来,蹦进更多的花盆里。我于是日日浇水养草,春天里一阳台的杜鹃、茶花、绣球、月季、秋海棠,到了冬天尽化作一盆盆酢浆草。红色黄色小花一开,说不出是凄凉是繁盛。所谓种瓜得豆,莫过于此。

  人到中年,时间变得快了。孩子从五岁长到六岁,多活了一个人生的五分之一,而人从四十岁长到四十一岁,不过是多活了一个四十分之一。孰快孰慢,一眼可知。去年春节前,我和一个朋友托人写春联,翻着楹联册子,挑着是这个吉庆,还是那个喜气?春联写完了,怕染了墨渍,我们用胳膊挑着往楼上走,那日的墨迹似乎还没干呢,一转眼——真的只是一转眼,已将新桃换旧符。今年过年实在匆忙极了,直到大年三十下午才匆匆换了春联。这样匆匆的人生似乎非我所愿,但一条河流到了中游,总要去寻找它的归处,积极追寻也好,身不由己也好,终归是难以说停,就立刻停下来。

  又在春前,盘点阳台上的花,所余者,三盆兰花、一盆虎皮兰、一盆蟹爪兰。加上米兰、三角梅、蓝雪、茉莉,以及许多盆酢浆草。去年春天最繁盛时,我曾有三十多盆花,春分过后,花妍妍、木欣欣,香婉婉。微风吹过的夜,我独自支一把小椅子坐在阳台上赏花,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不看书、不做事、不听音乐、不思考。这些时间都被我靡费了,所得到的大段虚空非常难得、非常疗愈,让人有种“我又可以了”的感觉……那些夜晚,喷壶的水珠自花瓣上一滴滴坠落,一阵风把梅花枝头的新叶吹得一颤,七八个星子在玻璃顶上闪闪烁烁,那场景美得动人心魄,美好得甚至有些沉郁。我一整年都在靠对春天的回忆活着,熬过盛夏又熬过无言的秋天,接着是冬天。

  昨天,我去买青菜的路上路过了花店。门口摆满了郁金香,茶花还有杜鹃。我恍然惊觉,早春的信号来了,一年一度的花事又要如期来到人间了,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花序是什么样的,我似乎又忘了,梅花、玉兰、迎春、桃花、樱花、杏花、最后是海棠?今年,我要再买些什么花装点我的阳台和梦境?

  从前,总想养一些名贵的花木。如今不想了,路边绿化带里的三色堇就深得我心。我见它们曾埋在雪里又开在暖阳里,这适合我,令我想养一些能始终盛开在我贫瘠阳台的花,一些能努力活下去的花。人有生死大限、植物也有,并没有什么送别会令人愉快。这些年,我逐渐体会到了一些复杂的情感和思绪,我试图将它们记录下来,但我也知道,所有对词汇深意的拓展,只是对世事换个角度的咀嚼,令人益发深沉难忘。虚空是多么难得。我见过许多人,天真且狂妄,其实不过来自人生阅历的缺失,于人情、于世事、于生活。这种天真如果持续到了老年甚至令人羡慕,毕竟有些阅历如果一辈子没有,就叫作幸福。

  前两日读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碑文极其优美:“是知涅槃路远,解脱源深,隔爱欲之长河,间生死之大海。无船求度,既似龟毛;无翅愿飞,还同兔角。”就是偶尔,这些美好的事物如暴雨般冲刷进了生命,让人每个毛孔都悚然一惊……才会觉得,人间毕竟也是值得吧。

  从今天开始,才正式进入兔年。满大街的各种兔兔玩偶、窗花、装置,很多从去年圣诞就已上岗。这会儿蒙了灰、褪了色,还有些被塞进垃圾桶。兔大仙真要来了,没见着自己多受欢迎,怕也有两三分寥落。

  得原谅我们,人类就是靠着这股子比学赶超的兴头不断进步,我们称之为:希望。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四时之始。立,是“开始”;春,代表着温暖和生长。

  立春之后,大地开始解冻,蛰虫逐渐苏醒,鱼儿在薄冰下游动,鸭子也开始搅动起春水。“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农耕时代,立春的习俗很多,如吃春饼、打春牛。总结起来,就是吃饱了赶紧下地干活。其实立春还有个重要习俗,是许愿。阳气渐长,万物复苏,你也得振作呀。

  我曾是个特别喜欢许愿的人,总爱在课本的犄角旮旯里写满鼓励自己的话,“下次考试一定细心”、“下周一定不睡懒觉”。完不成就继续写,人类最不能丢失的就是希望。

  我这个契而不舍爱许愿的毛病,后来转化为热衷买手帐,每年会提前很久精挑细选出新年的手帐,想象着一开年就列出详细的学习计划和写作计划,日拱一卒,必有大成。结局就是攒了一抽屉新本子。

  是从哪天开始放弃“立志”“许愿”的?我也不清楚。大约就从突然有了中年心境开始吧。

  很久以前在《菜根谭》里读过一首诗:“春色为人间之妆饰,秋气见天地之真吾。”年轻时的自己与《菜根谭》气脉不通,写的是啥,一点文采没有。直到见识了一些人间哀乐,才懂得,老僧只说家常话。

  从出生到成年,是不断学习成长的阶段,在那些被“被照顾”的岁月里,人生大事主要由他人料理,日子多是满园春色,也可以全心全意做自己。

  进入社会,找到工作,成家立业,人生又被匆匆划去三十年。前半段还有梦想,后半段更需忍耐。儿女要养,父母要孝,人人一样,没有谁过的更容易。在那些“被依赖”的岁月里,甜就是苦,苦亦是甜。

  据说人生的第三段,才是个体的“黄金年代”。此时生命成熟,智慧圆融,人情也很练达。更重要的是,终于开始了解自己了,不再纠结,充满勇气,想想就挺美。

  前几日和一朋友聊天,他说自己心态上已躺平。但这种躺平不是放弃,而是觉得自己找到了清晰的人生轨迹,甘愿变成一粒种子,耐心地发芽生长。这个比喻真好。

  古代文人有“惟砚作田”的说法。意思是,文人无田地,视笔墨为生,把砚台当作田地。若想在砚田有获,亦需日日耕耘。

  齐白石有一枚印章,刻以“砚田老农”四字。他曾将自己比作“砚田牛”。即便人到晚年,依旧日日作画。老人曾说,“三日不作画,笔无狂态”,意思是,画画也重在日日耕耘,就像农夫耕耘田地,只有勤奋坚持,才能有所领悟。

  “芭蕾女王”谭元元有过一段采访,她说,“人的一生很短,只够把一件真正热爱的事做好。”

  2023年,春打五九尾,寒气收去,春光渐近,年轻人多在计划着出游的事——似乎春天只是年轻人的春天。坐在办公室里,想起我那身在小镇的一双老父母。我知道,他们其实也想出远门转转,做做客人,做做游人。三年了,三年间出门扫各种码对于年老的他们委实不便,所以三年间他们几乎没出过小镇。

  二十多年前,我喜欢在窗边挂个风铃,我爱听立春渐近时微软微凉的风摇响风铃,似乎那铃声是来自远方的呼唤,来自春天的呼唤,唤我去地平线尽头那青枝嫩叶花朵层叠的远方。如今,人到中年,面对我的一双老父母,“我要去远方”的愿望已经慢慢变成“我带你们去远方”。是的,今年,我的愿望是,一定要带父母出去转转。睡睡酒店的床,吃吃别处的特色菜肴,看看异地的山水草木,听听他们听不懂的外省方言,对于他们都是新奇,都是一种生命得到拓展的幸福。

  时间过得快。自然,父母也老得快。细数父母还能跑得动、还能跟我出远门的年头,是多么有限,所以要抓紧使用。

  去年9月,我出门读书,一读几个月,未回家看父母。临近期末时,某日在课间凝望窗外银杏树梢,看它们已从开学时的碧绿变为彼时的金黄杂着枯黄,忽想起几千里之外的父母。遥想父亲一定守在弟弟开的小店门口,帮着收账,或者开着他的带后箱的蓝色电动三轮车,给厂里送货。母亲一定在油烟腾腾的厨房烧菜,或者伴着牙牙学语的三岁小侄女……我临出门读书时,跟他们叮嘱: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千万不要出问题。叮嘱完毕,又补一句貌似恐吓的话:假如你们出问题,要知道疫情期间,我未必能方便回来照顾你们。父亲话不多,只嗯嗯笑着点头,母亲则笑话我说话越来越啰嗦。

  当我坐在大学课堂里安静听课,一瞬间想到父母,心想:我的一双老父母真听话呀,他们真的好乖!读书几个月,我没听到过一次关于他们的不好消息。他们用他们的健康平安,成全着我中年再进大学校门。我曾跟他们许诺:等我上完学,没有疫情了,我就带你们出去玩。前提是,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身体,不然到时跑不动的。我知道,他们在老家,像小学生等着下课一样,安静又满心期盼着等我上完学,等树上的叶子绿过,再黄了,再绿了,等我一年学习的结束……

  前天晚上,母亲嘘嘘跟我诉着一件她不愉快的事。我听她说完,简单安慰过,然后撂一句甜头,道:今年暑假一到,我就带你们出去玩。你们没坐过飞机,到时我带你们坐飞机,可好?母亲立时笑了,她的脸像薄冰的湖面,瞬间在煦日暖风之下荡漾起温柔的波纹。同样的计划,我跟父亲说时,父亲起先怕我花钱,便说不去。我探身贴到他耳边,故作悄悄状,说:今年我有好几本书出来,稿费能拿到不少哦,我用稿费带你们出去玩。父亲满足一笑,不再推辞。

  立春许大愿,我的愿望,就是希望父母安康,然后在一个风日皆好的日子,能成功实施我的计划,带他们出去玩玩。人老了,难免老得寂寞无聊,带他们出游,这是我能做到的给他们枯燥无聊的老年生活拌入的一点甜头。如此,一年伊始,十万里春光也与我容颜苍老的父母有关了。

  佛子岭路上一丛丛迎春,绽开数朵小黄花。潜山路上,一株株红梅绿萼,花意冉冉。报业大厦转角处,碧桃花苞一日鼓胀似一日……四季流转,一年一度,春天到了。骑行于天鹅湖畔,风摆柳枝如柔荑,一湖碧水波光潋滟,把人映衬得起了一颗春心。李商隐有诗:春心莫共花争发。是劝人不可以像花那样争奇斗艳,以免相思成灰。

  但,一入了春,世间万物都菲菲微微的,人也活得格外雀跃些。黄昏,小区散步,将木本、草木植物仔细查勘一遍——辛夷枝头,结满灯盏似的花苞,春风拂过,茸茸可爱;花坛处一株低矮檫木,悄悄开了两朵三朵,金黄的蕊,如细雨纷纷微微颤抖着;木瓜海棠最先发芽,青绿中透出深紫,仿佛有香气;黑铁一样的杏树一夜间完成蜕变,小米一样大的花苞星辰般密集……放眼而望,处处遍布生机。

  斑鸠们集体出动,在楼下草丛中觅食草籽,偶尔发出一两声鸣叫。斑鸠独特的叫声里,有苍翠的绿意,总叫人想起远方,遥邈的河江,巍峨的青山,以及一切遥不可及的事物。

  每临春来,我这个一贯颓丧的人,似又重活了一次,内心被各样美好的愿望填满,终于与年轻时的自己对接上,未来可期,看周遭一切,一样是簇新鲜妍的。

  最强烈的愿望之一,当然是想外出走一走,比如沿着富春江,水陆交叠,一直到它的源头,再转新安江,最后到达徽州腹地。这一路线,徐霞客走过,郁达夫也曾涉足。我想追寻二位遗踪,认真走一趟。山水一旦注入了人文,变得立体起来,有了厚度,给予人慰藉,走起来有了另外的意义。台湾有一位大学教授赖瑞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沿着杜甫的足迹走了一趟祖国的南北东西,写出《杜甫的五城》;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于2000时代,沿着苏轼的贬谪之途,自黄州、惠州、儋州,一路行至苏轼的生命终点小城宜兴,同样留下一部书稿……还是这位老人,2012年开始,又踏上一段新旅程,寻访自己所钦佩的36位中国古代诗人故址。一路上,69岁的他沿着黄河、长江遍访诗人足迹。他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一路自北向南,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地……他的七八本关于中国的书,都是依靠一双腿走出来的。

  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则,行路远比读书重要。行路,可使一名写作者的江河版图,日渐地活泛起来,才有将来的草生堤堰叶生树梢。

  我的行远之愿,早已萌发,要去的远方很多很多。遍布山西的那些赫赫有名的古寺,从未涉足过;河北小城正定一直在华北平原上泛着微光——这里隐有五座古寺,除了隆兴寺,另外四座,谜一样吸引着我;或者沿着古诗之路,走一走河西走廊,天山、祁连山、阴山,再去陕西终南山蓝田等地……将整个盛唐复活过来。倘若继续寻宋之旅,就要回到中原大地河南,自北宋的汴京开始,沿着宋徽宗的南逃之路,回到南宋的临安……任何一条路,并非凭空走出来的,背后均有无尽的古籍支撑着。历史的风烟始终隐藏于时间的河流,历史同样是万卷书万里路堆积起来的。

  行万里路,是一名写作者,可依赖一生的精神资源。小说家林白有一阶段,一直被抑郁症困扰,直到应约走了一趟黄河,写下《枕黄记》后,据她自己说,抑郁的毛病不治而愈。行路,想必令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开阔?

  近年,也有几位平凡女性逐渐地活得明白过来。其中一位,未及花甲之年,将女儿孩子带大的她,毅然抛开家庭俗务,买一辆房车,一直开在路上……见过一张她在西藏高山垭口的留影,当她的背后经幡飘飘,正是那一刻,仿佛目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身体里复活,抛开蚕食人心性的腌臜生活,走向勇敢、自由,每一日,皆活在对于未知的憧憬之中。正是这种反常态的精神追求,帮原本孤弱的生命拓展了宽度与深度。这种状态下的小小的人,是距离神性最近的一次。

  去年夏天酷暑,我一阳台花,捱过来的不多。尤为心疼一棵老梅树桩。都说病梅病梅,病而不死,但梅花树畏热。气温上了三十度,叶子就开始打卷,乃至纷纷脱落。春天时,梅桩一度蹿到一米多高,然而好景不长,三伏天罢,枝叶俱焦。起先我还心存几分侥幸。因为往年也有叶子脱落殆尽的时候,只要根不死,到冬天依旧开花。去年,我一直候到深冬,枯枝依旧是枯枝,知其无幸。梅桩死了,盆里不知哪里生出许多酢浆草,秋去冬来开花结果。荚果熟了,迸出小小的黑色的籽来,蹦进更多的花盆里。我于是日日浇水养草,春天里一阳台的杜鹃、茶花、绣球、月季、秋海棠,到了冬天尽化作一盆盆酢浆草。红色黄色小花一开,说不出是凄凉是繁盛。所谓种瓜得豆,莫过于此。

  人到中年,时间变得快了。孩子从五岁长到六岁,多活了一个人生的五分之一,而人从四十岁长到四十一岁,不过是多活了一个四十分之一。孰快孰慢,一眼可知。去年春节前,我和一个朋友托人写春联,翻着楹联册子,挑着是这个吉庆,还是那个喜气?春联写完了,怕染了墨渍,我们用胳膊挑着往楼上走,那日的墨迹似乎还没干呢,一转眼——真的只是一转眼,已将新桃换旧符。今年过年实在匆忙极了,直到大年三十下午才匆匆换了春联。这样匆匆的人生似乎非我所愿,但一条河流到了中游,总要去寻找它的归处,积极追寻也好,身不由己也好,终归是难以说停,就立刻停下来。

  又在春前,盘点阳台上的花,所余者,三盆兰花、一盆虎皮兰、一盆蟹爪兰。加上米兰、三角梅、蓝雪、茉莉,以及许多盆酢浆草。去年春天最繁盛时,我曾有三十多盆花,春分过后,花妍妍、木欣欣,香婉婉。微风吹过的夜,我独自支一把小椅子坐在阳台上赏花,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不看书、不做事、不听音乐、不思考。这些时间都被我靡费了,所得到的大段虚空非常难得、非常疗愈,让人有种“我又可以了”的感觉……那些夜晚,喷壶的水珠自花瓣上一滴滴坠落,一阵风把梅花枝头的新叶吹得一颤,七八个星子在玻璃顶上闪闪烁烁,那场景美得动人心魄,美好得甚至有些沉郁。我一整年都在靠对春天的回忆活着,熬过盛夏又熬过无言的秋天,接着是冬天。

  昨天,我去买青菜的路上路过了花店。门口摆满了郁金香,茶花还有杜鹃。我恍然惊觉,早春的信号来了,一年一度的花事又要如期来到人间了,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花序是什么样的,我似乎又忘了,梅花、玉兰、迎春、桃花、樱花、杏花、最后是海棠?今年,我要再买些什么花装点我的阳台和梦境?

  从前,总想养一些名贵的花木。如今不想了,路边绿化带里的三色堇就深得我心。我见它们曾埋在雪里又开在暖阳里,这适合我,令我想养一些能始终盛开在我贫瘠阳台的花,一些能努力活下去的花。人有生死大限、植物也有,并没有什么送别会令人愉快。这些年,我逐渐体会到了一些复杂的情感和思绪,我试图将它们记录下来,但我也知道,所有对词汇深意的拓展,只是对世事换个角度的咀嚼,令人益发深沉难忘。虚空是多么难得。我见过许多人,天真且狂妄,其实不过来自人生阅历的缺失,于人情、于世事、于生活。这种天真如果持续到了老年甚至令人羡慕,毕竟有些阅历如果一辈子没有,就叫作幸福。

  前两日读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碑文极其优美:“是知涅槃路远,解脱源深,隔爱欲之长河,间生死之大海。无船求度,既似龟毛;无翅愿飞,还同兔角。”就是偶尔,这些美好的事物如暴雨般冲刷进了生命,让人每个毛孔都悚然一惊……才会觉得,人间毕竟也是值得吧。

  从今天开始,才正式进入兔年。满大街的各种兔兔玩偶、窗花、装置,很多从去年圣诞就已上岗。这会儿蒙了灰、褪了色,还有些被塞进垃圾桶。兔大仙真要来了,没见着自己多受欢迎,怕也有两三分寥落。

  得原谅我们,人类就是靠着这股子比学赶超的兴头不断进步,我们称之为:希望。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四时之始。立,是“开始”;春,代表着温暖和生长。

  立春之后,大地开始解冻,蛰虫逐渐苏醒,鱼儿在薄冰下游动,鸭子也开始搅动起春水。“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农耕时代,立春的习俗很多,如吃春饼、打春牛。总结起来,就是吃饱了赶紧下地干活。其实立春还有个重要习俗,是许愿。阳气渐长,万物复苏,你也得振作呀。

  我曾是个特别喜欢许愿的人,总爱在课本的犄角旮旯里写满鼓励自己的话,“下次考试一定细心”、“下周一定不睡懒觉”。完不成就继续写,人类最不能丢失的就是希望。

  我这个契而不舍爱许愿的毛病,后来转化为热衷买手帐,每年会提前很久精挑细选出新年的手帐,想象着一开年就列出详细的学习计划和写作计划,日拱一卒,必有大成。结局就是攒了一抽屉新本子。

  是从哪天开始放弃“立志”“许愿”的?我也不清楚。大约就从突然有了中年心境开始吧。

  很久以前在《菜根谭》里读过一首诗:“春色为人间之妆饰,秋气见天地之真吾。”年轻时的自己与《菜根谭》气脉不通,写的是啥,一点文采没有。直到见识了一些人间哀乐,才懂得,老僧只说家常话。

  从出生到成年,是不断学习成长的阶段,在那些被“被照顾”的岁月里,人生大事主要由他人料理,日子多是满园春色,也可以全心全意做自己。

  进入社会,找到工作,成家立业,人生又被匆匆划去三十年。前半段还有梦想,后半段更需忍耐。儿女要养,父母要孝,人人一样,没有谁过的更容易。在那些“被依赖”的岁月里,甜就是苦,苦亦是甜。

  据说人生的第三段,才是个体的“黄金年代”。此时生命成熟,智慧圆融,人情也很练达。更重要的是,终于开始了解自己了,不再纠结,充满勇气,想想就挺美。

  前几日和一朋友聊天,他说自己心态上已躺平。但这种躺平不是放弃,而是觉得自己找到了清晰的人生轨迹,甘愿变成一粒种子,耐心地发芽生长。这个比喻真好。

  古代文人有“惟砚作田”的说法。意思是,文人无田地,视笔墨为生,把砚台当作田地。若想在砚田有获,亦需日日耕耘。

  齐白石有一枚印章,刻以“砚田老农”四字。他曾将自己比作“砚田牛”。即便人到晚年,依旧日日作画。老人曾说,“三日不作画,笔无狂态”,意思是,画画也重在日日耕耘,就像农夫耕耘田地,只有勤奋坚持,才能有所领悟。

  “芭蕾女王”谭元元有过一段采访,她说,“人的一生很短,只够把一件真正热爱的事做好。”

  2023年,春打五九尾,寒气收去,春光渐近,年轻人多在计划着出游的事——似乎春天只是年轻人的春天。坐在办公室里,想起我那身在小镇的一双老父母。我知道,他们其实也想出远门转转,做做客人,做做游人。三年了,三年间出门扫各种码对于年老的他们委实不便,所以三年间他们几乎没出过小镇。

  二十多年前,我喜欢在窗边挂个风铃,我爱听立春渐近时微软微凉的风摇响风铃,似乎那铃声是来自远方的呼唤,来自春天的呼唤,唤我去地平线尽头那青枝嫩叶花朵层叠的远方。如今,人到中年,面对我的一双老父母,“我要去远方”的愿望已经慢慢变成“我带你们去远方”。是的,今年,我的愿望是,一定要带父母出去转转。睡睡酒店的床,吃吃别处的特色菜肴,看看异地的山水草木,听听他们听不懂的外省方言,对于他们都是新奇,都是一种生命得到拓展的幸福。

  时间过得快。自然,父母也老得快。细数父母还能跑得动、还能跟我出远门的年头,是多么有限,所以要抓紧使用。

  去年9月,我出门读书,一读几个月,未回家看父母。临近期末时,某日在课间凝望窗外银杏树梢,看它们已从开学时的碧绿变为彼时的金黄杂着枯黄,忽想起几千里之外的父母。遥想父亲一定守在弟弟开的小店门口,帮着收账,或者开着他的带后箱的蓝色电动三轮车,给厂里送货。母亲一定在油烟腾腾的厨房烧菜,或者伴着牙牙学语的三岁小侄女……我临出门读书时,跟他们叮嘱: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千万不要出问题。叮嘱完毕,又补一句貌似恐吓的话:假如你们出问题,要知道疫情期间,我未必能方便回来照顾你们。父亲话不多,只嗯嗯笑着点头,母亲则笑话我说话越来越啰嗦。

  当我坐在大学课堂里安静听课,一瞬间想到父母,心想:我的一双老父母真听话呀,他们真的好乖!读书几个月,我没听到过一次关于他们的不好消息。他们用他们的健康平安,成全着我中年再进大学校门。我曾跟他们许诺:等我上完学,没有疫情了,我就带你们出去玩。前提是,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身体,不然到时跑不动的。我知道,他们在老家,像小学生等着下课一样,安静又满心期盼着等我上完学,等树上的叶子绿过,再黄了,再绿了,等我一年学习的结束……

  前天晚上,母亲嘘嘘跟我诉着一件她不愉快的事。我听她说完,简单安慰过,然后撂一句甜头,道:今年暑假一到,我就带你们出去玩。你们没坐过飞机,到时我带你们坐飞机,可好?母亲立时笑了,她的脸像薄冰的湖面,瞬间在煦日暖风之下荡漾起温柔的波纹。同样的计划,我跟父亲说时,父亲起先怕我花钱,便说不去。我探身贴到他耳边,故作悄悄状,说:今年我有好几本书出来,稿费能拿到不少哦,我用稿费带你们出去玩。父亲满足一笑,不再推辞。

  立春许大愿,我的愿望,就是希望父母安康,然后在一个风日皆好的日子,能成功实施我的计划,带他们出去玩玩。人老了,难免老得寂寞无聊,带他们出游,这是我能做到的给他们枯燥无聊的老年生活拌入的一点甜头。如此,一年伊始,十万里春光也与我容颜苍老的父母有关了。

  佛子岭路上一丛丛迎春,绽开数朵小黄花。潜山路上,一株株红梅绿萼,花意冉冉。报业大厦转角处,碧桃花苞一日鼓胀似一日……四季流转,一年一度,春天到了。骑行于天鹅湖畔,风摆柳枝如柔荑,一湖碧水波光潋滟,把人映衬得起了一颗春心。李商隐有诗:春心莫共花争发。是劝人不可以像花那样争奇斗艳,以免相思成灰。

  但,一入了春,世间万物都菲菲微微的,人也活得格外雀跃些。黄昏,小区散步,将木本、草木植物仔细查勘一遍——辛夷枝头,结满灯盏似的花苞,春风拂过,茸茸可爱;花坛处一株低矮檫木,悄悄开了两朵三朵,金黄的蕊,如细雨纷纷微微颤抖着;木瓜海棠最先发芽,青绿中透出深紫,仿佛有香气;黑铁一样的杏树一夜间完成蜕变,小米一样大的花苞星辰般密集……放眼而望,处处遍布生机。

  斑鸠们集体出动,在楼下草丛中觅食草籽,偶尔发出一两声鸣叫。斑鸠独特的叫声里,有苍翠的绿意,总叫人想起远方,遥邈的河江,巍峨的青山,以及一切遥不可及的事物。

  每临春来,我这个一贯颓丧的人,似又重活了一次,内心被各样美好的愿望填满,终于与年轻时的自己对接上,未来可期,看周遭一切,一样是簇新鲜妍的。

  最强烈的愿望之一,当然是想外出走一走,比如沿着富春江,水陆交叠,一直到它的源头,再转新安江,最后到达徽州腹地。这一路线,徐霞客走过,郁达夫也曾涉足。我想追寻二位遗踪,认真走一趟。山水一旦注入了人文,变得立体起来,有了厚度,给予人慰藉,走起来有了另外的意义。台湾有一位大学教授赖瑞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沿着杜甫的足迹走了一趟祖国的南北东西,写出《杜甫的五城》;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于2000时代,沿着苏轼的贬谪之途,自黄州、惠州、儋州,一路行至苏轼的生命终点小城宜兴,同样留下一部书稿……还是这位老人,2012年开始,又踏上一段新旅程,寻访自己所钦佩的36位中国古代诗人故址。一路上,69岁的他沿着黄河、长江遍访诗人足迹。他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一路自北向南,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地……他的七八本关于中国的书,都是依靠一双腿走出来的。

  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则,行路远比读书重要。行路,可使一名写作者的江河版图,日渐地活泛起来,才有将来的草生堤堰叶生树梢。

  我的行远之愿,早已萌发,要去的远方很多很多。遍布山西的那些赫赫有名的古寺,从未涉足过;河北小城正定一直在华北平原上泛着微光——这里隐有五座古寺,除了隆兴寺,另外四座,谜一样吸引着我;或者沿着古诗之路,走一走河西走廊,天山、祁连山、阴山,再去陕西终南山蓝田等地……将整个盛唐复活过来。倘若继续寻宋之旅,就要回到中原大地河南,自北宋的汴京开始,沿着宋徽宗的南逃之路,回到南宋的临安……任何一条路,并非凭空走出来的,背后均有无尽的古籍支撑着。历史的风烟始终隐藏于时间的河流,历史同样是万卷书万里路堆积起来的。

  行万里路,是一名写作者,可依赖一生的精神资源。小说家林白有一阶段,一直被抑郁症困扰,直到应约走了一趟黄河,写下《枕黄记》后,据她自己说,抑郁的毛病不治而愈。行路,想必令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开阔?

  近年,也有几位平凡女性逐渐地活得明白过来。其中一位,未及花甲之年,将女儿孩子带大的她,毅然抛开家庭俗务,买一辆房车,一直开在路上……见过一张她在西藏高山垭口的留影,当她的背后经幡飘飘,正是那一刻,仿佛目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身体里复活,抛开蚕食人心性的腌臜生活,走向勇敢、自由,每一日,皆活在对于未知的憧憬之中。正是这种反常态的精神追求,帮原本孤弱的生命拓展了宽度与深度。这种状态下的小小的人,是距离神性最近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