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7日,在吉阳区大茅远洋生态村百香果种植基地,为百香果补光的灯光如繁星点点。

  在位于育才生态区的马脚村委会新村的榴莲蜜试种示范基地里,榴莲蜜挂满枝头。

  在这片充满阳光与活力的热土上,三亚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及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今年3月,三亚市委印发《关于加强干部作风能力建设推进工作落实年行动方案》,提出要大力开展封关运作攻坚、改革创新“赛马”、招商引资比武、乡村建设提质等“九大行动”,持续推动重点工作落实落细,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其中,《乡村建设提质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总目标,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切入口”细分九大任务要求,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今年5月,三亚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要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为引领,细化提升乡村产业、乡村建设水平等34项任务分工,着力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推进三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造自贸港和美乡村样板是三亚全力推进的“三农”重点工作的抓手。

  乡村建设提质需“内外兼修”,夯实“里子”、扮靓“面子”,有助于乡村“提质”。近年来,三亚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村一策”的发展规划,确保每个村都能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路径,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当前,三亚通过实施和美乡村高标准建设行动,稳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按照“四个一批”模式,已基本完成第一批11个市级示范村,接力启动第二批11个示范村,提质升级大茅村、博后村等示范村,精品打造1个南山南繁群落。并按照“应编尽编”原则,对全市62个村庄规划进行修编,扎实推进第二批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争创省级和美乡村,大力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

  乡村要“提质”,规划要“升级”。《实施方案》提出,要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统筹安排村民建房、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规划用地空间,分类推进规划建设和村庄设计,实现“应编尽编”村庄建设规划100%审批和入库。强化村庄风貌管控,防止大拆大建、违规乱建;实施计划指标配置与处置存量土地挂钩机制,单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优先保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用地需求,为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用地提供保障。

  坚持“六个一”建设管理机制,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抓实抓细,统筹和美乡村空间布局,打造沿“双环”(环岛旅游公路、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公路)、“两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一道一路”(S314省道和旅游资源路)和美乡村风景线。谋划一批项目库,按程序保障资金落实。力争今年申报认定14个省级和美乡村,并支持博后村、那受村等10个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乡村振兴三亚样板。

  以上两个方案均提到,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实施多渠道促农增收行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如何确保不返贫,实现增收致富?从三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发现,只有产业兴旺,百姓收入才有保障。《实施方案》结合三亚乡村实际,提出要培育共享农庄、乡村旅游民宿、椰级乡村旅游点等农文旅融合产业项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要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集特色种养、休闲观光、养老育幼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乡村旅游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还要积极申报创建省级乡村旅游民宿、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椰级乡村旅游点,力争新认定1家省级共享农庄,打造3条共享农庄精品旅游路线。

  培育农文旅融合项目是否可行?从共享农庄建设成效来看,以大茅远洋生态村联农带农模式为例,这几年,大茅远洋生态村通过“农村三变”达成利益联结机制,对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

  这3年来,大茅共成立了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9家家庭农场,村民自主创业的小店铺多达350家,通过企业示范带动推广了十余个新品种的种植。大茅远洋生态村共享农庄的建设惠及区域1394户共7202位村民,带动直接参与到项目建设的村民447户共1461位村民,为村民提供110个固定就业岗位,每年为村里大学生提供20余个实习岗位。

  不只是大茅远洋生态村,作为海南省2018年共享农庄试点,红花共享农庄以生态种养、自然教育和康养旅居等多模式一体化为整体。据统计,2022年以来,红花共享农庄游客接待量突破7万人次,为红花村平添了人气、提升了热度。此外,在红花共享农庄,农民变股东,闲置屋变民宿,消费者变投资者,每年村集体带来的稳定收益,也让村民收获越来越多红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近3年来,三亚休闲游客达300万人次/年。其中,美丽乡村、共享农庄等成为亲子游、家庭游的热门选择。这一趋势极大地推动了乡村业态的多元化,三亚致力于文旅、农旅融合产业的发展,特色乡村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过一系列的升级改造,原本的民房变民宿,村庄蜕变为旅游景点,这不仅激活了乡村资源,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乡村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实施方案》提出,要积极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强基培优行动,鼓励通过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进一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榴莲、燕窝果、释迦……近年来,三亚积极引进同纬度热带水果新品,大力发展“新奇特优”热带水果产业,持续扩大榴莲、燕窝果、榴莲蜜等新品种种植。目前,三亚榴莲种植面积已超1万亩,燕窝果更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实施方案》提出:致力于提升农业品牌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构建以“海南鲜品”为引领的品牌体系。通过持续推进《三亚市特色农业公用品牌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年)》,计划培育省级及以上农产品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并建设“海南鲜品”品牌示范基地。

  此外,申报“三亚榴莲”“三亚木瓜”“三亚燕窝果”“天涯秋葵”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争取“三亚莲雾”“三亚甜瓜”等公用品牌有新的突破,打造“三亚木瓜”“三亚百香果”等新农产品公用品牌。创新农产品品牌营销,举办三亚芒果节、三亚榴莲节,利用好消博会、冬交会、热博会等专业展会交易平台,扩大影响力,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乡村直播电商基地,发挥乡村“网红”联农带农作用。

  《实施方案》还着重于农村流通体系的升级发展,包括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提升快递进村服务水平,行政村通快递全覆盖,市供销社系统农资下乡服务网络覆盖率达80%以上,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这些举措旨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提质”的重要驱动力。三亚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行动方案》提到,要强化人才支撑,鼓励引导科技人员下乡、大学生回乡、农民工返乡,大力培育农村劳务带头人、致富能人、乡村匠人“三支队伍”。

  《实施方案》对如何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作了详细“剖析”。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推广“博士村长”经验,有序鼓励教育、医疗、科技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及高素质农民培训、“双学历双轮训”“村官班”等项目,建立健全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机制。

  让人才在基层的舞台大展拳脚,需要政策的加持。《实施方案》提出增强基层力量。激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兴业,力争举办一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开展“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证书”试点,培育复合型技能人才,持续推进“聚四方之才”系列活动和“候鸟”人才工作站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博士村长”开展的产业项目持续落地,让三亚有了可推广的经验。《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农业科技110服务站和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充分发挥科研院校力量,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搭建平台创新推进“一院建一村”结对帮扶行动,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以“一村一拳头产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