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海口举办推介会,集中推出150个花卉新品种。它们每一种都经过长期科研攻关,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以花为媒,应者云集。围绕花卉发展产业链条,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相关政府机构等数百家单位参会,掀起品花热潮。
这场推介会都有哪些新奇花卉?在各方交流互鉴中能洞见怎样的产业新趋势、新机遇?海南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刚走进会场,一大片花的海洋扑面而来150个热带花卉新品种占据展示区最受瞩目的“C位”,依次排开、争奇斗艳。
现场,12盆红掌散发着蜡质光泽,在光线的照射下显得愈发艳丽。其中,红掌“旌旗”的苞片呈心形、颜色艳红,具有切花产量高,耐热性强等特点;红掌“蝶翼”形似蝴蝶的翅膀,适合做鲜切花
“红掌不仅有常见的红色,还有白色、绿色、棕色、粉色等。不仅好看,花期长,还可以成为优质的鲜切花,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现场,全程主持红掌培育工作的中国热科院热带花卉研究中心副主任牛俊海介绍,经过长期联合科研攻关,该院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12种切花红掌新品种,成功攻克国外切花红掌品种和种苗“卡脖子”难题。
年近六旬的红掌种植商陈彦瑾专程从岛外赶来海口,一到会场便直奔红掌新品种展示区。他在国内从事红掌产业30多年,一次性看到这么多新品种,十分激动。
“种业一小步,产业一大步。”陈彦瑾表示,多年来,国内红掌鲜切花种质资源一直被国外所控制,“我们没有议价权,且国外提供的种苗价格较高;有些种苗不能很好适应本土生长环境,产量波动大,甚至影响到品相、品质。”
种苗“卡脖子”,市场却在快速发展。“优质红掌鲜切花是市场上的紧俏货,国内一年的消费量大约2000万支,好货不愁卖。”陈彦瑾说,这些年,鲜切花的市场不断扩大,国内鲜切花市场对红掌的需求呈增长态势。
多位红掌行业专家表示,中国热科院的红掌切花新品种研发从“0”到“1”,实现了本土化培育。这一方面打破了国外种业“卡脖子”问题,使企业购买种苗的成本大幅降低,节约了不少种植成本;另一方面,经过长期本土化选育的种苗更适应我国气候地理条件,产量更加稳定,品质更有保障。这使得本土企业扩大种植和开拓市场底气更硬、信心更足。
看好红掌新品种发展前景,三亚泽龙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恩亮现场和中国热科院签订合作协议。他精心选择了红色、粉色等五色新品种,在热科院科研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计划首批一口气种上50亩,经过约1年的管护,明年年底将入市销售。
11月7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海口举办推介会,集中推出一百五十个花卉新品种。图为参会嘉宾在现场拍照。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供图
新品种,孕育新商机。现场的“抢手货”也非红掌一家
相中了三角梅新品种,主营三角梅的企业家林耿达和中国热科院签订合作协议;中国热科院热带花卉研究中心分别向国内花卉企业转让了6个红掌新品种、6个石斛兰新品种,均为国内同类花卉首例自育品种转让
据介绍,海南是“天然大温室”,发展热带花卉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优势。经过近年来的规范化发展,我省花卉产业已经形成了区域化、集聚化、专业化发展格局,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热带特色花卉生产基地。
其中,北部地区重点发展鲜切花(叶/枝)、盆栽观叶植物和观赏苗木;南部地区以热带兰花、金钱树等切花和盆栽植物为主;中部地区重点发展荫生观叶植物(鲜切叶及盆栽)、高档盆花和珍贵乡土树种等观赏苗木;西部地区优先发展反季节性菊花等鲜切花和耐旱观赏植物盆景。
据统计,至2020年,我省花卉种植面积25.6万亩,花卉产业总产值超60亿元。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和产值都比2015年翻了一番。海南出品的热带兰、红掌、观赏凤梨等热带花卉是高档年宵花的主打产品,白沙兰花、乐东金钱树、东方兰花菊花、海口切叶等一批特色花卉产业集聚区涌现。
中国热科院热带花卉研究中心主任杨光穗介绍,全省兰花种植面积超过9300亩,海南秋石斛兰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超过一半;海南三角梅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以海口、东方、儋州、三亚等市县为主的种植基地面积已过2万亩,盆栽三角梅年销量在200万盆左右;海南红掌鲜切花产业初见成效,有望成为热带花卉发展“黑马”。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省花卉产业虽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程度仍与云南、浙江等花卉大省存在差距。
为加快热带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出台《海南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统筹有序推进种业创新、产业示范、三产融合、市场拓展等五大工程,并制定到2035年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产值达到500亿元的发展目标,着力将热带花卉产业发展成为我省具有标志性的热带特色产业之一。
将种业“芯片”牢牢攥在手中,拥抱更加广阔的市场,在“花路”上持续开拓前行,相信热带花卉产业将成为更亮丽的“海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