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是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广绣系列展的首展,主要以广绣披巾为主,是广绣绣品中的线绣实用品类。展览主办方之一收集了11件清代生产的从广州辗转外销到欧洲的一批“古董”披巾。广绣用色考究、颜色清新艳丽,构图饱满,具有针步均匀、纹理分明、针法多变等画面特征,它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风云,时至今天,广东仍然是外销广绣的重要生产基地,进入当今“新一带一路”的。展览的三、四、五楼展厅,展示的正是当代广绣披巾如何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时尚的设计,畅销欧洲,走向世界。
《芳华永恒》是首次由广州华南国家植物园联合北京国家植物园组织策划的女画家笔下的珍奇植物科普展,展览由广东大家美术馆承办。本展览以珍稀濒危、奇异美丽的植物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有趣植物故事、植物学家的故事或历史、人文的故事。本次参展的三位女画家均为从业几十年的专业植物科学画家,为我国植物科学及科学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画家自身都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其作品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具有科学价值的特定内容,能做到源于真实又高于真实,使其作品更具代表性。画家们通过对标本的观察,精确地还原出它们的生活状态、生长规律与形态特征,在展示植物综合性状的同时,跨越时空地把鲜活的植物花果描绘、“浓缩”在一张画纸上,而每幅作品又都经过精心布划,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
100多年前,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些人生大事,广州人是如何对待?100多年前,中国女性追求思想解放和身体解放的种子,如何在广州落地萌芽?100多年前,中国最早一批职业女性,她们如何在广州实现人生理想?100多年前,留洋学子归国后如何建设广州?100多年前,得风气之先的广州,是如何的一番鲜活的城市生活场景?这一切关于广州近代城市历史的谜底都在展览中揭晓。
2024年3月8日是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恰逢徐宗汉女士逝世80周年。展览聚焦巾帼英雄徐宗汉人生历程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关系,从徐氏三姐妹的少女时代重新出发,分为“香山巨富 豪门千金”“ 女学初兴 革命潮起”“ 举家共赴 黄花之役”“革命伉俪 生死相随”“一大召开 女权再兴”“孤儿义母 力抗日敌”等6个部分讲述了徐宗汉的一生。
本次展览从生命事件的具身性,借由“光”的诗性意象,涟漪般地拓向万物,在间性之间寻找⼀种逾越外在的内在共情。展品包括了周力的“窗中世界”系列(2001)及“蜕变”系列(2005)以来各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形成具体创作意象的“自画像”系列(2013)、近年的“桃花源”系列(2020)和“水与梦”系列(2022)、2023年最新创作的“光之玫瑰”系列,观众通过这些系列可以了解到周力艺术的总体风貌。
作为一个弥合古今和纷繁艺术形态的独特场域,万一空间得以邀请不同的艺术从业人士,向大家展示一个并不从“单一视角”来审视的自己,以及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万里不挑一”项目中,所有的作品和收藏没有主次,不言优劣,我们期待该项目能让观者真情实感地理解参展人的生活习惯如何影响创作,而创作又如何与生活融合——借由一个“真实发生”的场景,抛开对当代艺术、古代艺术和任何其他艺术形式冗余的解释,以一个能够亲身感知的角度,去观看艺术背后的故事。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对属于千禧一代的水墨艺术家来说,二十一世纪的新生代水墨,已经跳出了传统与当代的简单二分法,从而走向了形式更加多元与共生的时代。纯观念的解构水墨的宏大叙事已经退潮,具有现实鲜活性,并丰富个体语言性的水墨新生命,如墨葆欲放,崭露头角。在这里,hiart space以其自身独特的观察点和视角,向大家展现这千禧一代水墨艺术家的群体风貌。
此次「春溪」抽象研究展呈现了三位当代抽象绘画艺术家的作品。从王川的书写结构性抽象,到严善錞的抒情诗意抽象,再到黄佳作品中的极简形式抽象,展览以溪流春天般的韵律,从多视角、多形式、多维度的创作语言进行呈现,如春日溪流一般徐缓畅流,在艺术的山间蜿蜒穿行,给人们带来了一股像溪流般清新的、来自南方的春日气息。
“光与尘”之间的对话,是一场对艺术与生命根本关系的追问。艺术家们用自己的语言,回应了这一问题。在本次展览的五个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深邃洞察,看到了对于社会、时代的敏锐观察。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思想的火花,点燃了对艺术、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
本次“洪波:行走在水墨与青绿之间”展览是继去年桂林站、天津站之后,洪波艺术大展在全国巡回展出的第三站。展览内容在前两站的基础上,结合了场馆空间和布展理念创作巨幅新作品,通过两大单元、三大展厅,立体呈现了一个当代艺术家思考与创作的轨迹,体现一个行走世界的华人艺术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哲思,因此,这个展览具备了相当的学术性、档案性和实验性。
这些年来,厉槟源用他挑战和测试肉身限度的表演,将个体内在世界的强度袒露为一个坚实的、关于身体的意象,一个在泥浆之中不断摔向大地,以命去拷问这片土地的西西弗斯。身体是绝对的主角,它迎击,坠落,挣扎,奋起,僵持,衰竭……我们几乎无法将目光从身体塑造的这些寓言般简洁、电流般强劲的意象之流中移开,观看成为了一种持续的见证。
本次展览汇集了艺术家肖垚近几年来,由个人生活的微小经验入手,反思全球化语境下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所创作的纸本、书籍、装置等一系列跨媒介作品。
王顺瑜的创作涉及影像、表演、绘画以及装置等。他重视经验空间的再现,透过视觉化的空间搭建,来探讨物与人背后的隐匿关系与运行逻辑。他常常透过碎片化的实验性水墨绘画、访谈文本、复调叙事影像、物件、行为表演等,延展传统与当代媒材之间的边界,重构成一个“谜语”般的叙事空间。因此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矛盾、拼贴、凌乱以及模糊不清的视觉呈现。借此引导观众通过观察表象从而发现事物内部被隐藏的故事。
本次展览记录了莱昂·邬达长达六十年的卓越艺术生涯,所选画作从20世纪60年代初跨越至今,展现了其创作中充满活力的极简形式与他独特而严谨的精准技艺完美结合。同时展出的还有艺术家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从未公开展出的纸上作品,进一步展示了艺术家对色彩、线条和构图的持续尝试。
布朗的每一幅画都是独立的,却从不独自存在。 这两个系列包含了他横跨不同年份的成千上万幅画作,组成一个视觉信息的网络,通过画家的组合、剪切、粘贴和重新组织不断进行着变化。布朗在一次访谈的分享中反映了他的艺术哲学:「不要追求结局。一旦下了这决定,我便完全自由了。我可以做任何事,让任何事情发生。」这些话概括了布朗对自己 的创作过程的看法,强调了他在摒弃固定结果的限制下所找到的自由。 布朗并没有设定明确的结论,他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展开了无限的探索。 他大胆地冒险,拥抱意想不到的事物,并让直觉引导他的笔触。 在他的艺术历程中,布朗邀请观众与他一同探索未知,发现当我们放下期望的束缚时所能获得的自由。
展览通过聚焦八位国际艺术家在对人物绘画的当代思考中对人类境况和普遍经验的探讨,试图从中窥见可能的别处。
展厅中展出了20多副诗词书法对联,展示诗句字里行间两两相对的“因”与“果”。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结合严谨的句式要求及书法美学,展现出作者诗书兼擅的才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藏有超过40副对联,当中大部分作品在这次展览中首次对公众公开亮相。本次展览的展品类型包括画作、动态装置、照片、古董器物、剪纸等,均搭配成对,塑造了平衡的三维空间,共同呈现时间单位或空间的序列,以及表达连串的叙事。策展人把这个展厅里的展品陈列排列成为《易经》里第49卦——革卦,也透露着改革、变革和变化的意味。
本次展览共展出年画展品70件,是廊坊博物馆征集多年,涵盖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广东佛山、湖南滩头等南方多地的当代优秀年画藏品。展品突出表现了南方年画的特点,通过展览,市民朋友不仅可以感受过年的节日氛围,还能对南方年画及年俗有所了解,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
许卫华围绕花与生命,画花喻生命,展现百合花盛放外化形式的瞬间灵性,展览将持续至3月底。“我尤其喜欢单枝独秀挺拔开放的百合花,样式向上饱满、见光、有张力;似云朵般的花瓣洁白而浪漫,感觉是温暖的,馨香气息是属天的,生命的特质全然圣洁,即使长在低凹的幽谷中依然皎洁芬芳,其美无比!”
这次展演通过动态表演、静态展览及互动展示的形式,向大众呈现八闽大地的非遗风采,以及福建省在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四个方面的成果。
万物复苏的春天即将到来之际,三位才华满满的本地新生代艺术家苏凌葑、吴敏慧和张凯仪以“新开始”为主题,打破创意界的次元壁,将银河艺萃改造成一个色彩、气味、听觉交织的艺术世界,当中更包括她们出道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艺术装置。
展览以“美”为主题,透过联结科学、美学和时尚等不同方式探索化妆品的世界,并引导公众科学选择、正确使用及安全消费化妆品。
文化复兴,文献先行。加强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盛世修典,东莞乡邦文献整理正逢其时。借莞城图书馆开馆十五周年及《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二辑)出版发布之机,我们特别梳理了东莞自古以来整理乡邦文献的突出成果以作展览,旨在承前人之志,启后世之风,让乡邦文献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让读者进一步感受莞邑文化的厚重。
展览以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新时代的生活景象、反映新时代的建设成果、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成果等,以中国画的文化底蕴、 感染力为乡镇文化注入一股艺术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