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记者走进江西上饶广信区湖村乡茶园村,只见绿油油的藏红花种苗从地里探出修长的嫩叶,将春日的大地装扮得生机盎然。
“老徐,现在正是种球的复壮期,这期间基地一定要做好排水和锄草;藏红花不耐肥,咱们施肥一定要精准控制……”见到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徐子金博士时,他正带着博士工作站人员在种植基地忙着查看藏红花种苗长势情况,不时对管护人员徐春章叮嘱注意事项。
“多亏博士站专家的指导,藏红花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花’了!”徐春章满脸笑意。
藏红花,又称西红花,广泛分布在伊朗、西班牙、希腊等国家。早期,藏红花主要是从印度和尼泊尔经西藏传入内地,故称为藏红花。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德国和日本等地引进,在浙江、安徽、河南、上海等地先后成功引种栽培。
近年来,广信区湖村乡以乡贤人才团队建设为抓手,立足当地土壤、气候特点,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携手”探索种植藏红花特色中药材产业。
让藏红花在湖村盛放,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徐子金博士功不可没。徐子金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博士期间所学的是中药学专业,多年深耕藏红花种植栽培及开发利用领域。作为湖村乡走出去的博士,徐子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乡,利用所学知识,助力家乡藏红花种植产业。
“藏红花被誉为植物中的‘软黄金’,属于名贵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之功效。一朵花只能采到三根花丝,所以价格昂贵,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目前国内藏红花主要依赖进口,市场前景广阔。”徐子金介绍,藏红花种植技术含量高,基地采取先田间后室内“两步走”栽培方法种植。藏红花球茎于上年12月种到田间生长发育,次年5月从地里取出球茎,移到恒温车间继续培养,花芽分化和孕蕾开花均在室内完成。这样的栽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控制藏红花开花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提高藏红花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完美地利用了水稻和藏红花轮茬生长周期,让“冬闲田”变成了“增收田”。
藏红花不同于一般的农作物,从采摘到剥丝,再到烘干等一系列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藏红花的种植也让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锄草、施肥,这些地里的活大家都会做。其他的管护,仔细一点,听技术员的指导也都能干好!”今年70岁的徐茶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只要基地有活干,她有时间都会参加,在基地做一天就能挣到160元。
为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2022年12月,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湖村乡正式挂牌成立中药材产学研博士工作站,组建了3名博士和8名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团队,为湖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强劲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徐子金带着团队人员,潜心研究,从开始的一块菜园地做起,到一亩试验田,从土壤微生物结构到种球病虫害防治,逐渐掌握藏红花生长习性和引种关键技术。团队开发了防治藏红花根腐病的植物抑菌剂,该抑菌剂对藏红花根腐病多种致病菌具有协同抑制作用,抑制率均达85%以上,目前已经申请发明专利。
引入江西东山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博士工作站为技术依托,目前,湖村乡在茶园村和湖村村投入15万元,分别建立了两个中药藏红花种植基地,总面积达10余亩。预计2023年可收获藏红花种球5000余斤,藏红花花丝10余斤,总产值可达25万元。增加流动就业岗位20余个,带动5至8户当地农民种植藏红花。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湖村乡将以中药藏红花种植基地为示范引领,完善农业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种植主体,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路径,创新校地合作共建新模式,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团队和高新农业科技公司,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湖村乡党委书记刘渊贵表示。
深山植“金”,产业富民。春阳下、微风中,一株株种苗轻轻摇曳,孕育着希望。待到十月,花朵盛放,红花蕊将成为湖村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