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小记者打卡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走进“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中国植物志》出版二十周年专题展”,聆听巨著《中国植物志》筹备和编纂的故事,见证熠熠生辉的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内陈列着众多科学家的手稿与工作记录。知力科学小记者在探访“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中国植物志》出版二十周年专题展”中,对植物学家胡先骕的故事感触颇深。

  胡先骕,江西新建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植物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被誉于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他与郑万钧共同发表的水杉论文曾在全球引起轰动,被视为近代植物学界的重大发现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他为中国植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

  胡先骕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很早就展露出文学天赋。家人原本期望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在他9岁时家境突变,同时科举制度也被废除了。由此,胡先骕开始接受新式教育。然而,他对当时的科学教育感到不满,曾在《植物学教学法》中回忆道:“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皆由一位老师讲授;于物理认为永动可能,于植物则谓有食人树;于动物则教学生以人面兽身之海和尚,以耳为目,恬不知耻。”

  胡先骕在15岁时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但由于辛亥革命爆发,学堂不得不停办。怀着对知识的渴望,他报名参加了江西省公款留学考试。1913年,胡先骕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农学专业,后来转入植物学系,开启了他在植物学领域的学术生涯。

  在20世纪初,中国的植物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学者已经开始在中国大规模采集植物标本。1918年,胡先骕着手筹划中国植物的采集工作,采集范围覆盖了中国大半个地区,成为中国植物采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到了20世纪30年代,胡先骕资助了秦仁昌,后者从欧洲各大植物标本馆拍摄了18337幅中国植物标本照片,使得“中国植物学家不必再依靠西方人就可以鉴定自己的植物了”,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奠定了实质性基础。

  1946年10月,胡先骕收到了一些“奇异大树”的枝叶、球花和幼球果标本,这些标本是由友人寄来的。经过反复研究,他最终确认这些标本与日本古植物学家三木茂根据化石发现的水杉属植物形态相同,应属于同一属植物。

  胡先骕与郑万钧共同研究后,于1948年联合发表了《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一文,将这种采自四川万县的植物命名为水杉。重新发现并命名一种早已“不复存在”的物种,引起了全球植物学家的震惊,被科学界誉为近代世界自然历史研究三大重要发现之一。

  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了解了胡先骕的故事,让知力科学小记者们也感慨不已,快来听一听部分小记者的探馆心得吧!

  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大家好,我是《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小记者蔡梦恬。

  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看到那些精心展示的植物标本,它们就像一个个时光切片,正讲述着大自然的奥秘。了解到中国植物学奠基人胡先骕的故事后,我深感震憾。在早年,他看到大量的外国传教士和探险队来中国采集了上万种植物标本带回本国,这一情景让他痛心不已,激励他决心建立中国自己的植物研究所,推动中国植物学的发展,并参加编撰了《中国植物志》。

  当听闻抗日战争时期,植物学家为保护大量珍贵资料不畏艰难,继续推动植物学研究,让我深刻感受到这些标本不仅仅是植物生命的定格,更是科学家执着专注和不懈探索的见证。植物标本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需要严谨细致地持续积累。科学家不畏社会动荡和野外艰苦环境,深入林野采集样本,又在实验室里反复分析和实验。

  这种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激励着我。面对未知世界,我们要鼓足勇气去探索,要有毅力去坚持,要将科学家精神传承下去。

  科学家用一生的时间探寻着中国大地上的每一株植物,他们深入山林中寻找草木,并将国家宝贵的植物资源整理成《中国植物志》这本巨著。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锲而不舍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着更多后来者不断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共同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