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在身,共赴盛会,千人一起领略流转千年的华美......4月20日-4月21日,“花漾花都 · 玩雪探花”2024广州花朝节暨上巳节活动在广州花都马岭观花植物园举办。

  花朝节又称“花神节”,是为传说中的十二花神庆生的汉族传统节日。古时,人们在花朝节期间会结伴踏青赏红,其中少女们犹爱拜花神、行花令,以祈祷自己能像花一样朝气、美丽。与之时间相近的上巳节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古人在这一天结伴游玩,祓除畔浴,名为“上巳祓禊”。

  本次广州花朝节暨上巳节活动既延续了古人节庆的传统,又结合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憧憬与流行新风尚,融入了汉服文化、游园赏花等新形式,更好地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吸引了上千名市民游客,大家穿华服、赏非遗、逛市集、品展演、观花海,奔赴一场浪漫之约。

  “十二花神落人间,一半风雅一半仙”,选花神是本次花朝节活动的一大亮点。活动伊始,准花神选手们在台上进行汉服展示,竞选“十二花神”,也让市民游客充分领略“花神”风采。

  在国风文艺表演环节,古粤曲小调对唱《春日郊游》声声入耳、歌曲《玩雪探花》婉转动人、话剧《七彩绳话》扣人心弦......表演舞台上汇聚花都区各类优秀艺术团体和个人的精彩节目,展现出花都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民的艺术热情。

  还有真正实现“玩雪探花”单人雪舞表演,大雪纷飞中花神轻盈起舞,气韵优雅,如梦似幻。在翩然的舞蹈中,花都特有的冰雪文化巧妙地被带到鸟语花香的户外,带来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

  百花争望,最堪游赏。在花朝大巡游环节,身着盛装的花神和汉服爱好者们从水上栈道和水上花船两路出发,浩浩荡荡,如同一幅在马岭水库上方流动的画卷,将传统汉服的华美展现在市民游客面前。

  细看每个“仙子仙女”,或衣袂飘飘、或气宇轩昂、或庄重典雅、或婉约柔美......伴着暮春特有的渺渺烟雨,他们与山水、花鸟共舞,与诗酒、琴棋共鸣,带来一场壮观的视觉盛宴。悦目的花神方阵、潮流的时尚穿搭方阵、独具地方特色的省花方阵....多个方阵让人目不暇接,汉服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深深感染观众,让文化传承进润心田,让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巡游队伍中,还有从工装换上汉服的“佛山电翰”送上反差惊喜,小一姐姐、桑又一木、舒湘君等国风达人上演专业汉服大秀,看点连连。现场的汉服爱好者表示:“这是汉服圈的一大盛事,规模和专业度都让我期待了好久,今天的体验远超我的想象。”

  活动现场,一人一竹,凌波起舞的“独竹水上漂”将气氛推向高潮。独竹漂非遗传承人杨柳仅凭一根竹竿就在水面上起舞,宛若武侠小说中的轻功,独门绝技引发阵阵欢呼。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活动中,花都区不仅让园区洋溢起古香春色,更通过非遗文化的展示互动,促进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在连续两天举办的美陈市集上,一个个非遗特色摊位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打卡——狮岭打铜、珐琅技艺、灰塑技艺、利农蒸酒等......主办方创新地把花都区非遗技艺以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市集形式呈现,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让市民游客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美学逸趣,在传承中让非遗的力量生生不息。

  而在花卉摊位,“古、灵、精、秀”的赤坭盆景艺术展示、月季花、钻石花、香水莲、热科花卉等花都区特色花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也充分显示出花都区发挥“花经济”优势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喜人成果,让现场市民游客在群芳竞艳中沉浸式体验雅致生活。

  活动现场还专门设置了“花漾花都·文艺赋美”广州花朝节文化艺术作品展,文艺家们以“花”为媒介,立足花都“广州北部增长极”的定位,挖掘花都田园花卉资源特色、风景景区、乡村人文资源故事,融入到每一件文艺作品中。展览共展出90件文艺作品,涵盖了书法、美术、摄影、诗词、楹联等多种艺术形式,无不展现了艺术家们对花的深刻感悟和无限热爱,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蕴的浪漫气息。

  本次“花漾花都 · 玩雪探花”2024广州花朝节暨上巳节活动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花都区融媒体中心主办,“汉服广东”社群、花都马岭观花植物园、广州热雪奇迹承办,广州市花都区慈善会、广州市花都区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中国广电广州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樊文花化妆品有限公司支持举办。活动旨在以花为媒,以文会友,通过文旅融合集聚绿美生态流量,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强化“花经济”对花都文旅的内容支撑、创意提升和价值挖掘作用。

  《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广东乡村休闲产业要打造成千亿规模美丽经济产业集群,通过构建乡村休闲产业新体系,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近年来,花都的绿美生态尤见成绩,“花经济”发展魅力非凡。以花为媒,花都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特色产业和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打造一系列集“探花赏景、旅游休闲、文化交流、农品展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特色活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断拓展一朵花的想象空间,让“颜值”变“产值”,让“游客”变“留客”,花都“花经济”未来可期。

  这项计划经济实惠且可行,将使人们能够保护最濒危的物种免于灭绝,为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保障。这些“保护要务区”,其实非常接近目前已在受保护的区域,这意味着它们很容易被纳入现有保护区,或较容易找到其他保护濒危物种的方法。

  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物理系尤力教授团队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首次在强相互作用的室温里德堡气体中,观测到了持续稳定的“时间晶体”信号。

  超导体因巨大应用潜力备受关注,寻找新型高温超导体是科学界孜孜以求的目标。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系赵俊教授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成功生长了三层镍氧化物,

  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除了成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嫦娥六号十足的“国际范儿”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塑形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风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铸魂则要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繁荣乡村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17日,西北首个集风、光、储、充、放及客户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充电示范中心正式投运并对外运营。

  优良的早稻品种,对于提升种植效益、稳定双季稻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近日举行现场观摩研讨会,推动新品种新技术与种业公司对接,促进产业发展。届全国早稻新品种新技术观摩研讨会近日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召开。

  在此基础上,团队又开发出一系列基因编辑、代谢调控、网络优化的工具,可以从不同层面来修饰、调控底盘细胞的性能。2023年,基于嗜盐菌的开发利用和“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对业界的贡献,国际代谢工程学会授予陈国强“国际代谢工程奖”。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数字育种、智慧农机、智慧农场等数字化生产模式遍地开花;农村电商蓬勃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工匠型人才。工匠型人才需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还应具备对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理解、使用、交互和创新等数字素养。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我们要牢牢抓住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发现243信号”“243信号跟踪正常”……在航天员“回家”时,这些关键节点信息指令的发出,意味着我们研发的定向仪系列产品精准发现了航天员位置。

  我们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壁画。许多壁画已经存在上千年,经过时间的磨砺,如今它们的模样往往是“千疮百孔”。面对这些脆弱的文物,既要做好保护,又要做好“医治”,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天技术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从遥远的太空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从提升农业效率到改进环境监测技术,从优化交通出行到革新医疗技术,航天科技正以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的方式,

  囿于时间与空间,遥感影像通常只能捕捉到部分信息。科研人员需要通过这些信息去反演一个全过程模态,即将遥感数据转变为人们实际需要的地表各种特性参数,但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

  “我们的车铣复合机床经过你们优化后,性能有了很大提升,销量同比增长30%。”日前,在浙江省台州市东部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总经理赵小刚兴致勃勃地带着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武建伟一边参观,

  7月15日,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北京成立。在《桥梁工程——从浅海走向深海》报告中,张喜刚透露,针对未来单跨1500米的斜拉桥和3000米左右的悬索桥,相关团队已开始研究适用于水深接近100米的新型复合技术。

  7月10日,记者从中国湖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李林教授团队和中国香港李氏集团Sun Crops农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尼日利亚花生复兴计划”合作协议。

  一种可能在早期地球浅水区繁衍生息的复杂微生物,可能是今天所有生命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为了像Martin一样探索LUCA的生活方式,Moody研究小组追踪了350种细菌和350种古细菌的57个“标记”基因,以构建一棵生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