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禽是指适应在水边生活的鸟类,所以黑鹳通常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以小型鱼类、昆虫等为食。
但作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有的排面,黑鹳对栖息环境要求很高,觅食地不仅要水质清澈、食物丰富、水深不超过40厘米,而且偏好人类干扰小的生境。
2021年3月15日,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的工作人员在监测过程中,观察记录到两只在岩壁上安家的黑鹳。
虽然自2015年第一次监测到,黑鹳已经连续多年重返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的怀抱。
但由于现存数量的稀缺,对黑鹳这一种群的调查长期空白。黑鹳夫妇的出现,还是受到重视,收获了一堆“小迷妹”,持续对“偶像”黑鹳进行监测、记录。
3月底黑鹳夫妇开始产卵、孵化,大家激动得不得了,却也隐隐担心,因为黑鹳的自然繁殖率很低。
黑鹳雏鸟是晚成性鸟类,留巢期甚长,黑鹳幼鸟们快到“百天”时,才开始飞出巢穴,练习飞行,但仍需依靠亲鸟喂食。
此时恰逢有施工队要在黑鹳夫妇筑巢的山崖上修路,为了给它们一个安静的家,“小迷妹”们喊上领导,第一时间赶往施工现场,并组织当地林业和草原局、政府、施工方等相关人员进行积极沟通。
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全力保护好黑鹳一家在此繁衍、栖息。
眼看秋风起,大地换上新装,作为一种迁徙鸟,黑鹳夫妇一家也将要和黑鹳家族一起出发踏上南飞“旅途”。
“小迷妹”们虽满心不舍,却也远远地送上了祝福,期盼着明年“再会”,毕竟黑鹳们有沿用旧巢的习性。
好在有惊无险!经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专业人员检查,黑鹳幼鸟无外伤,健康情况并无大碍。
趁此机会,大家“顺便”在它身上安装定位追踪器一枚,可以准确地得到它的迁徙时间、停留地点以及迁徙路径等重要数据,正好填补了“偶像”离开后的监测空白。
又怕它赶不上南迁,9月30日,“小迷妹”们将它运输至青海南门峡风景区实施野外放归。
“我们选择在南门峡放飞,这里也是它的觅食地,我感觉它的亲鸟和兄弟姐妹都在等它!”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分析道,“我们将它放飞后,那些幼鸟和成鸟也都在,它也没有认生,还洗了个澡。等到晚上我再问,管护员说黑鹳们全都走掉了,一个没剩。”
没有看到黑鹳家族离开的画面,王舰艇至今还是很遗憾。“它才出生没多久,靠自己是迁徙不了的。而且黑鹳都是以家族为单位出发,我觉得肯定是亲鸟带着它一起走的这条迁徙路。”
还好能从追踪器传回来的位点得以慰藉。“以前黑鹳的迁徙路线,都是靠大家查资料分析和推测得来的。现在有了实时监测,我们能从很高的位置上去看黑鹳的迁徙。不但能验证我们从前的分析和推测,还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到很多新东西,对黑鹳鸟的研究也很有帮助。”
10月2日,黑鹳幼鸟将高原的冷空气甩在身后,到达甘肃省玛曲县镇附近黄河沿岸,在这里栖息了26天。
“它们在玛曲县呆了这么久,我真的很想去看!”王舰艇说道,“玛曲县也有个很大的湿地草原,气候好,还有充足的食物,它们有可能是在等别的黑鹳家族前来‘大会师’,然后一起南飞。”
10月28日,黑鹳幼鸟带上来自远方的祝福和关注,重新踏上属于自己的迁徙之路,途径四川省和云南省,在11月2日跨越国境线进入缅甸境内。
截至2021年12月14日,历时75天,传位点1816个,迁徙3067公里,平均每天迁徙40.9公里。
“我们将持续监测黑鹳的迁徙路径,期待今年还在青海与老朋友黑鹳相会。”待到今年春天,相似的旅行又将开始。
而黑鹳和候鸟们的离去,并没有让寒冷的冬季青海“寂寞”起来,现在也是观鸟的好季节。
2021年12月26日,小编跟随王舰艇的脚步,来到黄河岸畔观看前来“越冬”的鸟儿们。
当成群的大天鹅在面前起飞,那震撼的场面,就连它们挥动翅膀的声音都变得十分清晰。
青海境内湿地面积达814.3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 15.19%,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
所以有着得天独厚的鸟类栖息条件, 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候鸟迁徙经过此地停栖、觅食,补充能量然后继续南飞,或留在这里越冬。
“从全球层面来说,黑鹳一直在减少,但是我在青海能看到的却越来越多!”这是观鸟多年的王舰艇最大感受,“青海生境好,还是水源地,水干净,有吃的,保护的也很好,黑鹳们很喜欢这里,我也很喜欢这里。”
熊馨也是一位观鸟爱好者,“从前我接触到的,都是别人灌输给我的,或者仅仅是欣赏美景。现在不一样了,大自然变得更灵动,更有生命力。我可以从鸟儿,从花花草草的身上,看到它们跟大自然的相处方式,我觉得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那一天,气温低至零下,从西宁出发,驱车往返近300公里,64岁的王舰艇带着我们在寒风瑟瑟的黄河边,透过望远镜,观察和记录着那些小精灵。而他已经像这样在青海观察了19个年头的鸟儿。
而在青海,还有很多个“王舰艇”正在透过镜头,欣赏着青藏高原大自然宝库中每一个独特而美好的生灵,见证着青海这片生态乐园散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