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位于木兰溪的下游,全长共约3km,呈东西走向,沿溪岸进深约30~150m,总用地面积约28hm2,地势北高南低,高差约4~9m;场地内有4条泄洪沟渠,东段有一座的金凤桥,桥头为规划的工艺文化街及工艺博览城;中段设有防洪堤;西段沿岸是大面积的低洼地、滩涂地,拟规划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滨水绿带,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的活动空间。
案例北面为城市主干道,设计师在南面临木兰溪处规划一条滨溪主园路,中部规划一条次园路,主次园路之间、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穿插一些支路,形成环形游览路线。规划充分考虑了人的亲水性,但容易形成人车混流,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的景观游览路线不连贯,且各级园路颇为“一马平川”。
案例规划为健身运动区、工艺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和湿地生态体验区四个平均的功能区,虽然符合城市公共绿带的定位要求,但各功能区布局过于均衡,没有明确的分隔与联系。
如家具印章、组合榕树、风水球、12生肖雕塑等等(见图1),造型巨大,成本高。
园路是园林规划的骨架,合理的园路组合是园林景观空间分隔的基础,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联系各个景点,还在于对游人心理的暗示和对游览路线的引导,后者可使整体景观达到移步换景、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有限表达无限的观赏效果。如苏州留园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就成功的“引诱”了游客,做到了“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成为古典园林中的艺术典范。因此,在未来仙游“新中式”园林的设计中,建议设计师提高对园路规划的重视,加强园路在景观空间变换中的向导作用,做到艺术上意境与功能上目的性的有机结合。以案例为例,设计师可考虑在尊重现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在中部规划一条主园路(6~8m的铺装路),连接各个景区;南面临木兰溪结合慢行系统布置滨溪绿道(3~4m的组合木栈道)来满足游人的亲水性;为了保证人车分流,在北面临城市主干道辅助开设一条连接到主干道的园务道[1](3m的装饰性混凝土路),以便于区别内外交通和养护管理等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功能区的不同需求,萦纡一些的林荫道、休闲小径、健康步道(0.6~1.5m的自然石板路、砾石路、鹅卵石路等),并适当地创造一些转折和起伏,结合各种不同的广场,组成“环网式”的交通系统。又因案例为狭长的地块,导引游人的游览路线就成了交通组织重中之重的任务。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利用不同的指示牌对游览路线进行指引,也可通过交叉口置景石、景墙、花架及植物群落的围蔽、开合,或在三岔口位置形成对景等对游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导向,让游人不知不觉被“迷惑”到景区中去。
景区有主景区和次景区之分,各个景区内又有主景和次景之别,正是因为这种“尊卑有序”的区别,一座园林方能如一首优美的诗歌般,有开场、有酝酿、有高潮还有让人回味的余韵,在未来仙游“新中式”园林的设计中,建议设计师着重继承古典园林这一精华,突出表现主要特色的主景区。以案例为例,各功能区布局均衡,景点分布较散,使得案例主景区及主景不明显,规划就缺少了特色。建议设计师可考虑发挥古典园林中“借景”的表现手法,在中部工艺文化区规划大型的文化广场,将已建成的古典工艺博览城和规划的工艺文化街组织到规划中,成为案例的主景区;广场周边的绿化可考虑种植有古典工艺气息的树种如降香黄檀(花梨木)等,圆形广场内可利用不同的铺装进行分层,中心为方形的文化图案(如仙游九鲤飞升的图案等),体现“天圆地方”的古韵情怀;临木兰溪侧布置用古典元素镂空(如云纹、竹、梅等)的波浪型连续景墙,把木兰溪的水影、溪对面山体的绿屏也组织到主景区来,形成丰富的多层次园林景观。
3.3将古典园林的“情境”造园手法加以发展,与仙游特色工艺、独特文化相融合,营造具有仙游地域特点的“新中式”园林
(1)仙游“新中式”园林景点布置应体现出地方工艺文化特色,并挖掘和发扬更多的地方特色文化。鉴于仙游浓厚的古典家具氛围,设计师在考虑景点布置时,建议应因地制宜,园林风格统一展现本土文化,以工艺文化作为基调,继承古典园林“山水绘画”的理念,认真把握景点的布置尺度,何处“攒”,何处“乱”,何处“线”,何处适当“留白”,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景观效果。同时,设计师还可以挖掘仙游更多的特色文化如在铺装图案设计上融入九鲤文化,在花架上融入根雕文化,在道路小品中融入石雕文化等,既保持工艺文化基调不变,也增加了地域文化的内涵。未来若条件许可,可考虑串联整个仙游县城文化,通过现有的环山区公路及滨溪慢道,以九鲤文化景区为主园,木雕、石雕、古典工艺、油画、红色文化等各为次园,园中再设具体的景观园,园园相接,园园呼应,让景蕴情,情生意,意添景,情境交融,建独树一帜的文化园林景观。(2)“新中式”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空间效果应用。未来在仙游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议设计师着重继承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深入思考并施展才华加以展现:可通过对园林建筑、园路、水体、小品、植物群落的有机组合,在限定的空间内人为的制造出各种曲折回旋的变化空间(如图2),从视觉上突破实体空间的局限性,保持游人高昂的游览兴致,打造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现代式古典景观空间。虚实对景框景障景图2“新中式”园林中应用古典园林空间效果(3)对传统古民居进行简化提炼,构建“新古典”园林建筑。仙游的古民居精致绚丽,精美的文武脊(燕尾脊)、丰富的几何墙面装饰、独特的檩头瓦和美丽的菱形歇山山花,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闽南建筑中的翘楚。建议在今后的园林规划中,即使园林建筑风格根据设计要求需灵活多变,但在如屋脊、墙面装饰、墙身等房屋的细节上有意识地保持传统民居形式和风格特征,形成地域特征鲜明的“新古典”建筑,传承地方文化。(4)加强园林景观细部对传统符号的提炼和运用。古典工艺家具本身就是一种将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镶刻于家具上的手工业,传统符号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中国结、窗花、祥云、太极等民族图案;貔貅、双鱼、蝙蝠等吉祥物;牡丹、石榴、松、竹、梅等宝相植物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经过提炼和概括的传统符号,散发着独特的古典工艺文化魅力,如果设计师能够在园林规划中加以运用,或将其镶刻于园林景观中的细部,如在景墙、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等(如图3),是最能体现古典家具特色,表达古典工艺氛围的手法。如在木兰溪景观带中,可考虑在适当的地段,通过古典元素符号的变迁,来演绎古典工艺家具从明代的简练淳朴到清朝的精雕细刻到民国的中西合璧再到现代的形散神聚的发展,不仅是能体现出仙游独一无二的园林景观,也是记录地方历史文化的一种绝佳途径。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促使传统文化回归,并促进了“新中式”园林的诞生、发展和不断壮大,仙游县独特的文化更可以让设计师们“浮想联翩”、大展身手,只要我们一直坚持“民族的才是最好的”,并不断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未来必定能在仙游地区见到蕴含丰富地方特色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园林发展从古至今,从最早的苑﹑囿到如今的现代园林,都离不开文化这一要素。园林的产生和发展从功能上来说就是不断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审美和欣赏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文化作为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园林的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从现代园林的设计层面上来看,特别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特别是不同地区对于自己本区域的地域文化的体现,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园林项目,例如:陕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就是对西安这座古都文化的集中表现,而山西大同豫河公园,其乌金广场的设计就是对当地民俗文化“旺火”的重新演绎。
文化是一种不具象的精神表现,而园林,从设计到建成,是由不具象向具象事物的转化过程,所以如何将文化通过园林设计手法表达出来是园林设计师需要总结和学习的。通过近些年对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园林设计项目的接触,总结出一些蒙元文化在当地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1、要将一种文化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设计师必须充分了解该文化,了解其主要分布的地域和民族,主要的特征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等。
就拿蒙元文化来说,蒙元文化是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二者相互融合所形成的特有的蒙元文化,其主要分布区域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蒙元文化的基本精神有英雄崇拜(以成吉思汗为最),自由精神(以内蒙古广袤的草原游牧为主要体现),务实精神(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面对现实)和开拓精神(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决定)。其代表性的元素有蒙古族图案云纹、花边、冠饰的巧妙装饰,壁画、浮雕等艺术表现以及楼顶、门窗、墙饰等蒙古族建筑等。
2、从设计手法上来看,对于蒙元文化的表达方式主要有重现、提炼、借鉴和保留这四种方式。
重现在园林设计中使用的频率相对比较多,也是最能够使游人直接感受到文化氛围的一种设计手法,重现的景观给园林给增添了传统文化魅力,使观者能从视觉和感官上了解到与场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在旅游区整体设计和布局上重现了蒙古包等蒙族建筑,并且通过重现蒙古族的歌舞、庆典和礼仪等让游人充分领略蒙元文化的魅力。
从蒙古族文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图案或者器物提炼出园林设计所需要的元素。例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丛林公园,公园的主干路网的平面布局就来自于蒙古族的马头琴外形的提炼,配合代表音符的景观小品和水景,营造出富有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现代休闲公园,特别是在其周边的高层建筑上俯瞰,其景观特色十分明显。
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园林景观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当地的园林在体现蒙元文化的同时,也吸收、借鉴了一些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多种文化相互融合,营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同时又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例如鄂尔多斯市政府前广场设计,在整体设计上借鉴了现代极简主义和轴对称的设计手法,营造出大气、现代的景观效果,同时在设施小品上融合了蒙元文化的图案和符号,独具地方特色,相得益彰。
现代园林设计师越来越注意到设计并不是单纯的新建和重建,对原有基地有利因素的保留有时是整个设计成功的关键。例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鑫通公园,设计师保留了基地内原有的两片胡杨树,现在这两片胡杨树成了整个公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胡杨作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既提供了优美的景观效果,又很好的诠释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3、从园林景观构成要素上来看,当地的蒙元文化的在园林景观的各种构成要素上都有所表达。
任何一个园林设计项目都会有其独有的名称,公园有公园名,广场有广场名,从一个名称上就能表示出这是一个什么区域的园林景观,体现出怎么样的一个文化特色。例如,鄂尔多斯有伊克昭公园,民族风情园,呼和浩特有成吉思汗广场等,通过这些名称就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浓浓的蒙古族文化。
铺装硬化包括园路和广场,园路和广场主要是从铺装图案上来体现蒙元文化的特色。例如利用不同色彩的铺装材料铺砌出体现蒙元文化的云纹、花边、冠饰等图案。通过这些铺装纹样能够很自然的联想到相关的文化含义。
园林中的构筑物是比较容易表现当地文化特色的一个元素。例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圣灯公园,园内的主要景观构筑物是位于山顶的景观塔——圣灯,其造型就来源于蒙古族的酥油灯,很明确的表达出其要体现出的文化内涵。
植物是园林景观构成的主要元素,不同品种植物、不同搭配方式能够体现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特别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的运用能够明确的表达出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例如沙冬青、柳叶鼠李、桃叶卫矛、蒙古扁桃、狭叶锦鸡儿等都是鄂尔多斯地区的乡土植物,将这些植物进行合理的运用和搭配,在营造出优美环境的同时也塑造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
设施和小品是城市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景观灯柱,垃圾箱,座椅等配套设施。设施小品在文化表达上主要体现在造型和图案上。例如鄂尔多斯市城市道路绿化带内所设计的景观灯柱,其造型为翩翩起舞的蒙族少女;而垃圾箱和指示牌则采用了蒙古族最常用的蓝白色调和云纹、花边装饰,地域文化特色相当强烈。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设计越来越强调当地特色文化的表现,园林设计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适当选择和使用“重现、提炼、借鉴和保留”这四种设计手法,在项目名称、铺装硬化、构筑物、植物和设施小品等景观构成要素上充分体现所要表达的文化特色,创造出景色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现代园林设计精品。
[1]李娇 蒙元文化旅游景观特色创新研究 [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9-15
[2]陈旭光 蒙元文化在呼和浩特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在我们拿到一个初步设计方案的时候可根据方案复杂程度适当增减施工图设计图纸。但一般都应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四大部分。在这四部分中最重要的是施工设计图纸。按照设计步骤图纸应包括总平面图、总索引图、竖向布置图、总平面放线图、种植设计图、详图等等。设计图中还包括结构专业、给排水、电气专业三个方面设计,应有专业工程师设计。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习惯把一个景观设计方案分成两部分来做施工图设计。一部分是土建方面、一部分是植物种植设计方面;土建方面主要是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部分总图与详图,无论是简单的铺装、还是复杂的建筑小品等等都是体现整个景观设计方案的思路与风格,所以在施工图设计前期我都会与方案设计人员沟通,熟悉了解整个景观设计方案的每个细节,力求做到景观与自然的美好结合。植物种植设计方面,需要清楚标明植物种类、株行距、栽植位置、栽植密度、植物规格、数量。对于植物设计较复杂的的地段,可分为乔木种植图、灌木种植图以及地被种植图。苗木统计表应包括序号、中文名称、拉丁学名、苗木规格、数量及对苗木的特殊要求。在设计施工图时要按照设计步骤,不漏项、图纸详细清晰,确保读图者能够顺利的指导施工。
1、铺装设计:主要分为各类园路、广场、活动场地等不同的铺装形式。在施工图设计中铺装的形式与材质往往是决定建成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铺装纹理与尺度总会使人感受不同,通常大尺寸的花岗岩、石材等材料适宜大空间,而中、小尺寸的地砖和小尺寸的马赛克,更适用于一些中小型空间。就铺装形式而言,尺寸的大与小在美感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并非越大越好。有时小尺寸材料铺装形成的肌理效果或碎拼图案往往能产生出较好的形式趣味,园林中比较常用的还有一种仿自然的不规则铺装,如乱石纹、冰裂纹等,更具有朴素自然的感觉。铺装的色彩与质感往往更能体现整个园林景观的艺术性。例如儿童游戏场,可使用色彩鲜艳的铺装,造成活泼、明快的气氛;在安静休息区域,可采用色彩柔和素淡的铺装,营造安宁、平静的气氛;在纪念场地等肃穆的场所,宜配合使用沉稳的色调,营造庄重的气氛。所以在设计铺装形式、选择铺装材质时要符合整个园林景观设计风格。
2、水景设计:水景施工图包括人工水体、各类水池、溪流、跌水瀑布、旱喷泉等。在水景施工图设计中需要做的详图都必须清楚的表示出各个节点的结构做法、材质名称等等。水景设计多数都分为静态水景与动态水景两大类。静态水景一般为人工水体、各类水池等,主要设计内容有驳岸做法、池底做法与给排水的设计。驳岸设计需要根据整套景观方案设计风格来确定驳岸的材料与构造,一般分为水生植物驳岸、仿木桩驳岸、草坡驳岸、自然山石驳岸、板岩驳岸等等。动态水景一般为溪流、跌水、瀑布、喷泉以及水循环系统等。跌水、瀑布在景观设计中是比较常用的水景设计,所以在施工图设计中要注意跌水高度、高差、落水位置、水流界面构造以及细部做法等等。喷泉设计要根据喷泉的体量大小设计喷射形式、高度、水系统管材的压力等等。水景施工图设计防水处理在南方多雨地区可做柔性防水,在北方降雨量较少的地区需做刚性防水。
园林建筑小品内容极其丰富,无论是传统设计的亭、廊、榭、墙、或是实用的园桌园椅还是用以观赏的雕塑、景墙、再或是轻巧美观的装饰构件、花格,这些都可以归类于园林建筑小品。恰到好处的园林小品离不开精心的设计,所以在施工图设计中我比较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熟悉整套景观方案设计思路,确定建筑小品风格。一方面在形式上要讲究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在立意上要强调精神文化的内容,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例如一组文化景墙需要通过它要体现内容来决定景墙外饰面的材质。2、根据景观场地大小确定建筑小品体量。在施工图设计中无论是景亭、廊架、榭或者是景墙、栏杆、路灯等等,都要根据园林空间的不同,对应设计平立面尺寸。例如在施工图设计中可以先从总平面上确定好建筑小品的平面尺寸,再相应的做单独设计。3、确定建筑小品的材料、质感与自然的融合。例如在中国传统造园中我们常常会用到灰色青砖、自然石材作为外饰面,而在现代设计中往往会用花岗岩以及大理石等等来装饰。4、满足功能要求和技术要求。在施工图设计中要注意不但要追求外观造型的效果,还要满足使用要求以及设计规范要求,例如台阶和园林坐凳的高度、宽度都有一定的尺寸要求,太高或太低都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所以在施工图设计中有些功能性的建筑小品一定要人性化。
园林建筑小品应该说是最能体现一个景观设计作品的风格,例如说在中国传统造园风格中都会搭配中国古代建筑,古建主要是木构架结构,构件用榫卯方式结合。现在的设计中也有用混凝土来效仿木结构设计。北方善于使用色彩,建筑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南方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而在现代风格的景观中建筑小品外饰面多运用木材与板岩相结合,这种风格在平时的设计中常常会遇到,所以在施工图设计中要注意材质的应用,还有建筑结构的设计要符合相关的规范。
通过对地域特征进行研究,为风地域性景园林设计提供素材及依据,使人们对地域景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分析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及意义,使风景园林的设计具有独特的风格,促进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
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气候原因会形成不同的地域特征,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对地域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该地域的历史、文化元素,增加设计灵感,为设计理念和主题的形成提供依据。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园林作品,同时也反应出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等等。以贵州地域特征为例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分析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和意义,促进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
地域特征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结合体,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地域特征之间是存在着相互联系的,某一区域的特征变化会对周边地域产生一些影响。区域性是界定地域特征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地域特征差异的明显特点。在对地域特征进行分析时,必须要系统性的对待,全面把握地域特征中的每个细节。在地域特征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将成为具有特点和辨识度的风景,提高整个风景园林的建设意义。
地域特征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气象、地质地貌、自然植被、水文条件等等。气候气象属于最为活跃的地域特征,在四季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特色。地质地貌决定了每个区域的土壤情况,同时也影响着风景园林内各类植被的种植。自然植被是每个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风景园林中主要的景观,所以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比较大。水文条件是地域特征中的主要内容,影响了各类生物的生长,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也会大量的利用水文条件进行自然屏障的规划。地域特征的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情信仰,在不同的区域会存在着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使历史与景观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每个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情,同时也会融入独特的文化信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结合民族风情、文化信仰,可以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该风景园林作品,使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地质地貌会造成地表的起伏差异,使地表的温度产生差异,例如山体的迎风坡和背风坡会产生温度的差异。地质地貌也会对该区域的降水量造成影响,使植物的生长环境更加复杂。地质地貌的变化也会产生较多的自然遗产,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对自然遗产的保护,在进行有限度的开发,使人们在增加地质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效的促进了当地自然经济的发展。在贵州地区,因为山区面积比较大,所以会形成较多具有特色的建筑物。例如贵州地区的吊脚楼大多建于坡大谷深的地质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架空形式,使居民的居住空间增大了,同时也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风景园林中的自然植被、水文地质等都会受到气候气象因素的影响,贵州地区因为气候湿热,雨季较长,所以在风景园林的围墙上会设置大量的花窗,并建造大量的亭廊。这种建筑结构会保证夏季风景园林的通风效果,在雨季时也方便游客在亭廊中进行游览。
自然植被是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元素,也可以使游客更加容易感受到地域独特性。不同的植被可以反应出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而且不同地域温度和地质差异,使植被的规律存在较大的变化。例如北方地区多以落叶林和针叶林为主,而南方的风景园林多以阔叶林为主。同一种植被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存在形态上的差别,所以表明了特定地域环境对植被有着很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大多以乡土植物为主,使风景园林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各个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意自然植被的保护,避免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水文条件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起到很强的装饰因素,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可以利用天然河流作为景观设计基础,提高风景园林的生态性。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对水文条件的保护,限制开发量,保证生态河流的本质,使水文条件可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应。
历史文化背景反应了人类长期活动的过程,为风景园林设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资源。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合理的运用历史文化背景,将景观进行历史文化的重现。例如风景园林设计中可以进行历史遗迹的还原,使历史遗迹得以重现,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历史文化,增加风景园林的历史性。在风景园林的各类构筑物中,以文字、图案的表达方式,直观地表达某一时段的历史时刻或历史进程,增加风景园林古朴韵味,让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该地域的文化特色,给游客留下深刻的映像。
风景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憩活动要求,使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可以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增加民俗风情信仰的景观更加容易被接受和产生归属感。风景园林的设计要避免同类景观的出现,所以要保证民俗风情的覆盖范围足够广阔,民俗风情信仰是风景园林的无形财产,为风景园林增加了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从而使游览人员的心境得到满足。
贵州地区因为自然格局的独特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园林景观。贵州地区的植物种类也非常多,而且植物季相变化具有多样性,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人员会依据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地形地势等特点,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景园林,这种景观设计主要向着地方化的角度发展,具有丰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例如贵州风景园林中的吊脚楼,就代表了贵州侗族文化。吊脚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建筑物,主要是为了适应地形地势的要求,是一种半围栏形式,将平房和楼房有机的联合在了一起,建立起前半部架空的楼房。还有很多的吊脚楼为了方便人员进出,将房门设置在屋后,省去了楼梯的搭建。
贵州地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苗族图案的应用非常广泛,将大量的苗族图案应用在园林雕塑中,体现出了民族精神和主题文化的同时起到装饰作用。风景园林内有大量的亭台楼阁,这些亭台楼阁主要起到的作用是造景和休憩,而苗族图案可以在亭台楼阁中起到装饰作用,使风景园林的结构与图案实现完美的结合,更加具有民族风格特色。苗族图腾柱和围栏应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使游客在进入到风景园林中会感觉进入到了苗疆圣地。很多不了解苗族文化的游客会觉得这种陌生而奇特设计方式具有观赏性,了解苗族文化的游客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风景园林的设计意义,使地方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苗族图案是苗族人民的精神载体,据有深刻的寓意,充满了苗族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将苗族图案融入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体现了风景园林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满足了更多人的精神需求,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增加了民族文化的领悟。贵州地区的风景园林设计中,苗族图案大多以浮雕和雕塑的形式出现,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雕刻手法,体现出了风景园林不同的特色。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各类植物的配置,充分的利用原有地形,进行小幅度的改造,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设计师也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对风景园林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风景园林的地域化、人文化特征,使风景园林更加具有活力。
风景园林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地域性原则进行规划,将历史与建筑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保证风景园林的设计质量。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各类因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希望可以促进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
[1]杨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4,02:18.
[2]寿慧琴,余忠心.探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地域特征[J].现代装饰(理论),2014,06:7.
[3]郭楠,杨玫,张凌.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分析[J].江西建材,2015,02:29.
[4]朱建宁.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中国园林,2011,11:1~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对作为“衣食住行”当中“住”的载体――“房子”的要求已经不单单是可以作为一种物质、一处居所,更是赋予了其顶级精神享受空间的内涵。根据这一趋势,为了满足购房者基于物质和精神的极大需求,作为可供交易商品之一的房地产,其整个开发过程对品质的追求就越来越高了。
在此形势下,园林景观这种可以强化感观、陶冶情操的环境元素就成为了各个房地产开发商们极力寻找塑造的生动形象和优先推广挖掘的视觉感受之一。而作为园林景观中一大部分的软体景观(即地形与绿化)因与人类“吸”“吸”相关的内外关系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在每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销售过程中,让人耳目一新或者是丰富精致的软景印象对客户购买意向达成的影响相当关键。最直观的案例就是通过对软景的精雕细琢和模式化的推广,龙湖地产及其产品成为了全国房地产业内的标杆和榜样。
观赏草作为软体景观当中一种曾经的边缘元素,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纵深化发展和地产产品的精细化营造,其在房地产园林景观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观赏草是一类形态美观、色彩艳丽的草本观赏植物的统称。观赏草类植物是个十分庞大的植物族群,它的观赏特性通常表现在颜色、形态、叶片纹理、质地等许多方面,在欧美园艺界人们称之为“Ornamental grass”。 [1]
观赏草最初特指禾本科中除了草坪植物以外的一些具有较好观赏价值的植物。如今随着园林景观行业的发展进步,各种景观的个体概念已有明显变化,观赏草的属性范围也不例外:除了原来具有观赏价值的禾本科植物外,灯心草科、莎草科、石蒜科、香蒲科、百合科、天南星科、鸢尾科、花蔺科等中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都可归到观赏草一类。[2]
观赏草的特性作用主要体现在:观赏草丰富多姿的植株和叶片等形态本身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观赏草的多样化色彩能对景观的主体颜色加以调配,避免景观色彩的单调感,如玉带草的白色、蓝羊毛的蓝色等;优美柔和的质地与线条可作为软硬景交接处的过渡材料,起到柔化或装饰的效果,如狼尾草的花絮、沿阶草的从质感;或柔软或发散或整齐的形态可作为绿篱、绿墙等等特殊造景的素材,如蒲苇、芦竹的高状感;各种观赏草是石边、水边、树边、沙堆等各处地点的自然化素材;观赏草本身的韵律和动感是风雨等各种气候下天然的迷人风景线;观赏草强大的根系可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某些高大的观赏草还具有防风屏障的生态作用。
从植物分类学涵义上来说,常见的观赏草分布在九大科中。禾本科的主要的有:蔺草、凌风草、大油芒、花叶芦竹、蓝羊茅、玉带草、狼尾草、斑叶芒、细叶针茅、细叶芒、须芒草、蒲苇、芦苇、晨光芒、画眉草、宽叶拂子草、远东芨芨草、阔叶箬竹等。灯心草科的有:灯心草、小花灯心草、江南灯心草、华北地杨梅、羽毛地杨梅等。莎草科的有:大叶苔草、金叶苔草、旱伞草、纸莎草、水葱、斑叶水葱等。石蒜科的有:葱兰、忽地笑等。香蒲科的有:宽叶香蒲、香蒲、水烛、小香蒲等。百合科的有:萱草、吉祥草、麦冬、金边麦冬、阔叶麦冬、兰花三七、山麦冬、金娃娃萱草等。天南星科的有:菖蒲、石菖蒲、欧根金钱蒲等。鸢尾科的有:鸢尾、黄菖蒲、射干、马蔺等。花蔺科的有花蔺、拟花蔺等。
观赏草既可以孤植或丛植于建筑拐角、桥头、道路转折点、石头旁、台阶旁等地方,用一些株形饱满优美,花序独具特色的观赏草作为这些地方的点缀或柔化中介;也可以对植于大门旁作为呼应、列植于墙体两旁做为遮蔽、列植于分块或边界区域作为绿篱或屏障;还可以群植于岩石园和公园作为背景、群植于道路旁作为焦点、群植于溪水旁作为配景、片植于森林下作为大地被、片植于草原山坡以防风固沙。
观赏草除了像其他园林植物一样可运用于上述孤植、对植、列植、群植等一般配置形式外,另外还有两种特殊的配置形式:盆栽和花境。因为观赏草的特殊形态、颜色以及较长的观赏期,一些特别秀美、植株不太高大的观赏草,如花叶芒、斑叶芒和细茎针茅,可以和月季、大丽花、一样作为盆栽用于家庭养花。至于观赏草在花境中的运用,近年来可谓是蓬勃发展。大多数旱生观赏草都可以与其他一二年生花卉、多年生花卉、灌木、造型树、景石等进行混搭配置形成花境这种既自然野味十足又精致艳丽丰富的独特景观。而一些水生观赏草也可以与其他水生花卉在湖岸、桥下、塘中等处加以组合配置,形成自然的水上风景园。
近年来以龙湖、绿城等一线房企为代表的各个房地产开发商对各自项目的园林景观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基于上文所述的各类品种、各种配置形式、各类观赏特性作用的观赏草在许多住宅地产、旅游地产项目的景观营造中扮演起越来越广泛的角色。
经过多年的品牌树立和模式推广,龙湖和绿城项目营造的园林景观已经成为房地产业内的标杆榜样。下面二图为笔者考察过的杭州某地产公司的住宅项目园林景观中对观赏草的运用案例,二个地方部分汲取了龙湖和绿城的项目经验,分别以道路旁地被边缘列植、乔木下片植、水系边丛植等形式展现了观赏草独特的观赏价值。
作为园林植物的后起之秀,观赏草以其独特的观赏和生态价值、便捷的养护管理模式不断地扩大其在植物应用方面的影响力。随着观赏草在各个房地产项目园林的软体景观营造过程中的不断运用,客观上也促进了园林学术界对观赏草等园林植物进行栽培选育、引进推广、深化研究,各种如伞莎草、蜜糖草、羽毛草等新优品种的观赏草也很快走入应用阶段,这无疑将使观赏草在房地产园林景观行业领域掀起一股更大的风浪。
[1]刘建秀,周久亚,郭海林,吴建忠.草坪・地被植物・观赏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建设,他们希望能够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当中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优美的景色、宜人的风景。因此,无论是风景区、公园、城市道路还是办公场所、住宅小区等都要考虑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尽量做到园林设计与施工互动操作,这样也能使施工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工作是搞好园林景观工程的关键。具体来说,包括工程项目、工程概况、工程特点、工程量、工程利弊之处以及施工方案等方面。与此同时,也要确定劳动力的来源以及组织施工团队的职责分工、范围等。制定技术安全措施和质量标准,有计划地将电源、水源、道路交通等布置到应有的位置之上。
第一,土地格局和自然过程。前者包括地势、山水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后者主要是指园林附近的生物及非生物流,例如植物的成长、动物的运动、风等。整体来看,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是生态学、现代地理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结合。
第二,技术的使用。其实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直接反映,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摆脱了对特定自然过程的依赖和利用。例如,用电灯取代自然光,用地基和墙体阻隔水流和风等,这些设计从使用角度来看,会给我们带来便利,但是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如果使用过多,则会失去设计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特点。
第三,色彩搭配。作为景观设计最基本的造型要素之一,色彩能够赋予一个事物最鲜明的特征。任何色彩都具有色相、纯度、明度三个基本要素。色彩三要素的组合搭配可以使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画面,给游人以视觉美感,使其从心理上和视觉上对看到的事物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色彩点缀人们的生活,为世界带来五彩缤纷。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色彩的运用不同,色彩在人们心理上、生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当人们看到黄色、红色或者橙色的时候就会联系都火或者阳光,因此我们把这三种颜色称为暖色系。不同的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中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情绪,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色彩为园林设计服务。
第四,生态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原则基础上,从生态平衡角度来针对山景、水景、绿景以及石景等进行综合设计和搭配。第五,经济性。国外的一些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多经济实惠、崇尚朴素,甚至有些设计根本不需要铺张设施,就能够体现出原本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近些年来,山东省城市绿化投资每年都高达5亿元,多处彰显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例如恐龙公园、潍河公园等建设项目,不仅彰显出了城市特色,也使得该城市的绿化量有了突破性的增加。2011年,山东省全社会投入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就高达150亿元左右,环比增长4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高达16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山东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市、县、镇三级完整的园林城市体系。据民意调查显示,山东居民对其周边绿化满意度高达96%,对创建园林城市的支持率几乎达到了100%,充分表现了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确确实实有了可喜的成效。整体来看,山东省城市景观园林绿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且园林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绿化发展模式上,山东省园林绿化由量的扩张转到了质的提升,重点强调增强城市景观园林绿化的内生性,落实绿化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法人制、质量监督制和监理制,并加强城市绿化科学的应用性研究,在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培养护等环节都提高了科学技术含量。
第二,绿化建设模式上,山东省增强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到节土、节能、节材、节水等措施,使有限的能源和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分配,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绿地植物配置上,山东省开始实行生态型绿化,将植物配置转到复层配置模式上来。据研究表明,复层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比单一的草坪要高出50倍以上。因此,在当前城市景观园林绿化设计中,一般会首先确定植物密度,并形成乔、灌、花、草各类植物相结合的多样性格局。
第四,绿地结构布局上,山东省较为强化绿化的均衡性,加强旧居住区的绿化改造和提升工作,增加绿地面积,补植大规格苗木,并着力于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绿化水平;
第五。在绿地管理上,山东省一直致力于从粗放式管理转移到精细化管理上来,完善植物配置,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在整个园林设计中,工程设计人员是最直接的指挥官和领导者,在对本项工程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工作,且百战不殆。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多领域,因此有着众多的别称(如人类生态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1]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因而,环境心理学已成为很多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在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景观设计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人在场所中的各种需求。
笔者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五年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试图探索出适合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部分基本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专有名词,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风景园林本科生来说,不可能严格按照心理学和社会学体系去教学,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对于复杂的理论和名词容易混淆,掌握不好;同时,由于各种理论观点在特定的领域都有它们一定的道理,而彼此之间的差异、矛盾甚至对立,让学生分辨起来难度很大,重点也就不容易把握,在学习中容易陷入迷茫。[2]
但环境心理学知识同时也具有易感性和易操作性。[3]本学科很多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和总结的,同学们通过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会发现枯燥的理论即是生活中实例的总结和凝练;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许多实例方便操作,容易验证。在讲授时,可以用小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调动课堂氛围。
环境心理学,又常称为环境建筑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至今,其研究主要针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展开,而对风景园林的相关性理论研究甚少。各大环境心理学的教材中,针对理论的案例分析也主要是建筑或城市规划方面,风景园林的案例不多,因此可供学生学习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少,无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例场景中进行案例分析,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总结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于环境心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效果,使得学生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中紧密结合。
针对风景园林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原则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依托于现有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更贴近、更适合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环境心理学教学体系,以指导学生完成风景园林课程设计。课堂上可通过大量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将环境心理学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紧密结合,如在旧城更新中,不重点以整个城市为着眼点,而是缩小尺度,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天津万科水晶城等为例,向同学们讲解更新中有选择性的保留场地上的设施对于居民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外部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植物配植、园林色彩、园林照明中的心理学应用规律等。
要求学生进行课后调研,使得学生在逐渐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心理学相关理论,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为今后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维度。
学生可根据课堂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论作为调研的主题,如人的行为习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博物馆的展品寻址、参观模式、博物馆疲劳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社区中的人际交往问题等;针对主题,选择典型的场所、适宜的调研方式、合理的调研人群、适当的时间进行调研。可选择观察、提问、问卷、测验、模拟等方式,尽可能将过程作科学的设计。要求最后提交调研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调研方法的设定、过程简述、数据统计结果(附调查问卷、简图等原始资料)和必要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时制作PPT,进行汇报。
环境心理学理论陌生、枯燥,不易于理解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于此,环境心理学课程授课形式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旨在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和灵感。比如在讲构造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认为是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出一个知觉形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少女与老妇系列图片进行对比展示,让同学们对枯燥的理论有非常形象的认知,从而记忆深刻;在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的环节,采取让同学们手绘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城阳区认知地图并制作评价地图,从而发现并讨论设计的利与弊;在学习人的行为习性,如左转弯习性、抄近路习性、距离保持等时,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在课堂上实地验证(如静立时人躲避方向的特点),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丰富课堂气氛,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分析学习之中,亦可带同学们走出课堂,进行实地的观察;课堂上根据调研的内容,让同学们进行PPT讲解,摆脱被动学习的模式,变成老师讲亦可以学生讲,学生调研汇报、老师提问、大家讨论的方式。经过几年的循环教学发现,早期学生的发现一般较为浅显,总结出的知识也不丰富,但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后期能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提高,理论知识也得到加强。
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往返交替,学生和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完善欠缺、教学相长,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将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易理解。
[1]林玉莲.环境心理学跨学科教学初探J.新建筑,1993(01):27-29.
[2]胡超文.建筑学专业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108.
[3]段然.发现式六步教学法的实践和总结――以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为例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03):97-100.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原名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在专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导论介绍,使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有初步系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教学单元由导论、基础理论、设计程序与方法和不同类型设计要点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教学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恰当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评价、决策、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目前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有: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建立教学共享平台:提前将课程讲义、大纲、与各部分知识点提供到校园网共享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自学,部分知识点改为学生课下自修的形式,为课程的实际操作环节打基础,也为今后结合MOOC做铺垫。比如风景园林发展简史的教学环节,内容繁多,可改为课下自修的形式,同时结合《苏园六纪》、《城市的远见》等专题片的自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拓展专业知识面。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对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设计方法,了解学科前沿理论动态,树立科学专业学习观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融嵌式”教学创新模式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理论课堂的诸多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强化了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专业实践课的理论拓展平台,可操作性强,为同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