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中国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强调要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充分了解国家公园在管理过程中如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推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寻在国家公园建设中落实“两山”理念的具体路径, 7月22-27日,由生态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媛带队,龚亚珍教授、赵浩助理教授参与指导,共计17名师生组成“先锋社会实践·行走美丽中国”调研团赴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绕生态资产管理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主题开展调研。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地区,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系武陵山脉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区内现有植物种类439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7种,有珙桐林、铁杉林、水青冈林、黄杨林等44个不同的森林类型。本次调研走访了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和4个基层保护站,对保护区周边部分村民进行了访谈调研,并与管理局、保护站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座谈。

  7月23日上午,调研团来到梵净山保护区内的峰坝村。峰坝村党支部书记谈到,为了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双向连接,峰坝村重点推进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养蜂两大产业。王书记向调研团详细讲述了峰坝村特色黄金奈李新品种的培育、种植和销售过程。在保护区基层站张站长的带领下,师生查看了新型蜂箱全貌,了解到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在推进中华蜜蜂(中蜂)养殖领域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张站长谈到,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目前正在积极从事优势蜂种选育研究,并向当地村民推广新式养殖方法,旨在通过加强养殖规范化、管理制度化、产品多元化,推动传统养蜂业的生态化转型。

  7月23日下午,调研团来到位于保护区内的净河村。净河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该村目前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村民一直处于“能够吃饱饭,但经济收入比较低”状态。为了解决经济收入不足的状况,村委会依托当地水源质量高、温度适宜的资源优势,与外来渔业养殖企业合作,使用国家扶贫基金进行参股,并通过谈判确定原始参股资金分红比例。同时,村委会牵头在山地搭建了养鸡厂房,租借给企业进行蛋鸡养殖,租金归村民所有。

  随后,调研团来到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梵净山是“世界独生子”——濒危种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带,而该研究中心主要承担保护、研究和救助黔金丝猴的责任。中心副主任杨伟带领大家参观研究中心,为大家生动讲述了“康康”“宝宝”“小梵”的救助与繁育故事,也对黔金丝猴的生活习性、救助情况和人工繁育现状进行了专业的讲解。

  23级本科生袁畅表示,在一天的调研结束后,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对于“绿水青山”生态价值的理解,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峰村党支书在介绍发展得越来越好的绿色生态产业时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净河村党支书在介绍欣欣向荣的冷水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时满怀自豪,峰坝村党支书谈及探索生态旅游道路也是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与希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落地”带动了全村的发展,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3级本科生蒋冰宁表示,在净河村的实地调研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当地村委会的力量。从前净河村也是一个贫困村,而在扶贫基金的使用上,村委会有魄力地选择了用这笔钱参股到外来的企业中,以平等的姿态与企业谈判,保护了村民们的利益。从村里崭新的篮球场、村民们悠闲地乘凉也可以看出,投资带来的收益也被切切实实地落到了村民的生活中。并且,村委会对于发展的设想也并未因此停滞,养鸡场、红果参、西瓜种植……相信净河村的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好。

  23级本科生薛任洁表示,青山绿水固然是大自然赠与我们的礼物,但穷守着山水也没法填饱肚子。自然保护区区域内的能人干事们率领人民聪明地发明了一系列将生态价值进行“变现”的方法,共治、共享、共建,实现了利益与生态环保的双赢。发展生态产业可不是一件易事,原因之一就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23级本科生张沛尧表示,调研让我了解到高峰村的发展、坝溪村的产业转型、冷水养殖的规模和股权分配,以及黔金丝猴的生态保护。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除此之外,通过调研不同村落的发展历史,对比同等经济类型村落的发展状况,我发现人和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与村支书、村民的多方交流和意见调研让我意识到经济协调与分配的重要性。

  7月24日, 调研团深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在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沿着步道开展生物多样性和垂直带考察。一路向上,身旁是郁郁葱葱的原始丛林,梵净山作为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其复杂多变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濒危及特有物种的保存和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调研团仔细观察到隐藏在落叶中的蛇、沾染山间雨露的野生菌菇,从山底的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针叶林、苔藓矮林带,直至山顶清凉气温下的灌丛和草甸带,调研团师生以各类珍稀动植物为书,体验了一节生态保护的田野课堂,感受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7月25日上午,调研团前往乌罗镇管理总站进行参观学习,实地探访视频监测系统在黔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保护与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梵净山管理局何科长介绍,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展科研监测工作,按照公里网格化监测方法,安装了超过400台红外相机,会在特定的条件或事件发生时自动触发快门进行拍摄。部分地区设有实时视频传输设备。同学们还就监测资料的运用等进行提问,了解到这些监测资料能够帮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进一步掌握黔金丝猴的野外种群数量、分布、活动规律、栖息地环境、威胁因子等情况,为黔金丝猴的救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这些都为调研团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技术应用的鲜活案例。

  随后,在何科长的带领下,调研团前往蜂农家中进行实地探访。蜂农热情地介绍了院子中的新型蜂箱、玉米地与山泉水源,满怀自豪地向大家展示自家养蜂成果。“廛居何似山居乐?”——这是同学们走访时最真挚的感受,大家纷纷表达对梵净山间寄情山野的惬意生活的向往。

  在紫薇镇管理总站金厂管理分站,金厂村党支部书记、金厂管理站林管员队长田茂雄向调研团师生讲述了自己从曾经的“资源破坏者”转变为“生态守护人”的动人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厂村采金挖矿盛行,山林被大片砍伐,河水被泥沙污染,严重威胁下游的水稻灌溉。2002年,印江县人民政府关停金矿,田书记也从曾经的采矿者转变为护林员。2004年,田书记接过村支书的重担,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提高村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田书记还带领村民们开办农家乐,经营“金豆腐”“灰豆腐”等特色生态产品,在恢复和保护生态的同时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从资源的掠夺者、环境的污染者到自然的守护者,田书记的个人经历,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他的故事激励着生态环境学院的学子们勇于肩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以实际行动守护这片蓝天绿地。

  调研团来到民族特色村落——团龙村,与团龙村村委会王主任、德旺乡管理总站副总站长张义开展座谈。“梵净山出奇,九十九道溪”,源自灵山深处的溪流在山间福地绘成一幅巨龙图,“团龙”之名由此而来。据王主任介绍,团龙村原本是分散的村寨,后响应环保及扶贫政策,在2002年集体搬迁至核心保护区外,茶业和乡村旅游等成为村中的重要产业。2018年梵净山成功申遗后,团龙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如禁伐带来的能源问题、自建房高度限制带来的住房问题等。藏酋猴进村虽然能为当地招揽游客,但抢物伤人事件频发也在激化人兽冲突,体现了保护管理政策推动进程中的现实阻碍。这些都启示着同学们对环境法律规定中的弹性问题等的思考。

  稍后,调研团来到了龙门拗生物廊道。生物廊道能够帮助动物安全跨越公路或涵洞等切割生物栖息地的人为屏障,通过移栽树木等方式吸引黔金丝猴等野生动物从廊道中穿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为活动对梵净山野生动物正常活动的影响。在廊道竣工后一个月,工作人员便监测到众多野生动物通过,证明了龙门拗生物廊道作为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的卓越成效。

  21级本科生王诗萌表示,本次调研让我收获颇丰。曾将自然保护地建设视为理论指导下的简单执行,而今亲眼目睹田书记、王主任等村干部与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辛勤耕耘,方知其中艰辛远超想象。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更需要合理地回应社区诉求,让村民们理解什么是保护、为什么要保护、怎样去保护,并带领村民们共同践行“两山”理念,找寻保护与发展的协调道路。

  21级本科生叶珺婕表示,“有了梵净山保护区,政府拨款建了新房子,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好了。”在团龙村访谈时,一位村民姐姐这样说道。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简单质朴的话语不仅是对生活改善的直接反馈,更是对梵净山保护区内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深刻认同。生态环境保护关乎每一个个体的福祉,关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只有我们真正走入山野之中,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才能更好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努力。

  23级本科生林思晗表示,此次调研中,梵净山金厂管理站以及田书记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田书记三代人的坚守与努力、金厂村从金矿开采到生态修复的历程,是当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的曲折历程的缩影。其中所体现的管理智慧、发展探索以及村民们的奋斗,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典范,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居民共建共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增加当地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金厂村一定能够更好实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3级本科生吴悦彤表示,调研行程中,最触动我心弦的是团龙村的入户访谈环节。与村民们面对面的交谈,如同打开了时光的闸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过去几十年间乡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用朴实的话语描述着环保意识如何深入人心,以及如何在保护家园的同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听到了村民对于当前环保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的真实反馈。比如,限制传统的能源使用方式,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再如法律法规对房屋建设高度的限制所引发的住房问题亟待解决等等。

  7月26日,调研团赴乌罗镇管理总站长岗岭监测点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护林员的日常工作及半坡台村的搬迁情况。护林员周站长详细介绍了护林员的工作模式:通过站岗监测、巡视巡查、宣传教育、法治保障、应急预案等手段,有效保护了梵净山核心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得益于群众防火意识的提高,乌罗镇二十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这不仅是林管员与护林员们日复一日辛勤付出的见证,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注脚。

  随后,调研团针对半坡台村的易地搬迁情况展开访谈。罗支书向同学们介绍了搬迁政策、实施过程和成果。政策实施以来,已有200余户村民搬离核心区。国家赎买林地及安置区的建立,不仅帮助群众“搬穷窝”“拔穷根”“换穷业”,也给予梵净山生态恢复的活力。目前,当地仍有少部分村民因未达到搬迁标准或不愿搬离而留在实验区,只能依靠补贴生活,森林保护政策与生计维持产生了矛盾,引发同学们对生态保护与居民生活的深入思考。半坡台村之行让同学们了解到易地扶贫搬迁的真实情况,也深深感受到梵净山保护的艰苦与不易。半坡台村的故事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政策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的缩影,我们期待在更多这样的地方,人与自然能更加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之路能够越走越宽广。

  21级本科生徐远宜表示,从梵净山1956年被划为天然森林禁伐区,到1978年成立自然保护区,再到201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护林员们见证了梵净山的成长,也日复一日地为这座生态绿岛筑牢防线。而森林保护不仅仅需要护林员,林管员的巡查监管、法律文件的政策保障,更离不开居民们的自发支持。因此在环境保护中,需要更加注重劝说鼓励型政策的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21级本科生杜雨晨表示,贵州省是黔金丝猴的唯一栖息地,通过今天的调研与访谈我了解到,护林员为了能够更精准地监测到黔金丝猴的活动,有时会连续一周待在森林里,甚至没有能遮风避雨的住所。他们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令人为之动容。他们的行为是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各种生物和谐共处的典范。

  23级本科生秦宇豪表示,在今天的调研中,我切实感受到护林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在与周师傅的交谈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他与这片山林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护林员与大山相伴,他们不仅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更是与大自然心灵相通的朋友。护林员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坚守,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

  23级本科生孙境阳表示,“为国家储林、为大地增绿、为百姓增收、为子孙留富。”森林保护绝对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我们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抢抓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机遇,强化服务和技术支撑。同时,还需要完善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与百姓之间的直接交流互动,真正做到体察民心、深知民意。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这片梵天净土能够不再是一座“生态孤岛”,而是一座“生态花园”。

  通过调研,师生深刻感受到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和当地政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不懈努力,他们不仅致力于“在保护中发展”,还积极带动村民致富。调研过程中师生们亲身体验了先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了解了生态种植和养殖模式,见证了村民通过生态旅游和特色产品走向富裕的真实案例。这次调研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习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生态环境学院学子们也必将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与深圳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会暨深圳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暨2024年“大国边疆”育人工程启动仪式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