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在进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城市更新问题是多元、复杂且精细的,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其不同功能的物质空间载体,均有大不相同的城市问题。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发力点。为此,

  周家渡街道位于世博园区的南侧,是一片高密度的生活街区,拥有许多非常典型的大型居住社区,呈半弧形延展的南码头路从其中穿越而过。

  2018年的拆违整治项目,将南码头路东侧喧闹杂乱的商业店铺拆除清理,在昌五小区的边界处留下了一段350多米长的圆弧形围墙绿地,面对城市形成了一道单调、冗长的界面,而在小区内部也留下数段荒芜、封闭的杂草丛生之地。如何重塑这道城市边界,激活街道生活,成为这个项目的迫切议题。

  昌五小区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处高密度的居住小区,小区内部并不宽裕的楼间绿地大多用于解决停车问题,并没有为社区公共活动留下空间,居民的日常休闲几乎无处可去。

  社区围墙的重修,为小区公共环境的修复与改善提供了一个契机,它成为这个项目的设计初衷。

  作为城市边界的昌五社区围墙,成为一处富有生活气息的线m宽窄不等的空隙地,从小区的边缘转变成为这片社区的中心花园。

  改造设计中首先确立了折线型的游园路径。根据沿街住宅楼的排列,围墙内外的树木环境和街道功能,游廊的走向相应地内外凹凸,不仅与小区内部的环境形成呼应,扩展视野,同时也在为街道提供拓展性的口袋空间。这样每一处的段落空间在获得功能性价值的同时,也将小区内外的环境交织起来,在无形之中也就消解了围墙所带来的隔断感,使这道围墙园林成为内部社区居民和外部街道游客都能获得参与感的中心性场所空间。

  园林中所经常采用的因借体宜、随类赋彩的策略,也被用来应对在社区工作中所必须面对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策略使得昌里园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居民的意见进行积极调整,也可以将公交车站候车功能等周边因素灵活地纳入其中,但同时也不损失原有的,富有园林意趣的理想场景。

  作为一种兼具美好愿景和灵活操作的园林策略,在昌里园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它不仅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将各方面的不同因素融合成为一道风景,而且也将由于它所激发的社区共同参与,为将来进一步的社会交融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建筑事务所: 梓耘斋建筑(TM Studio)主创建筑师: 童明 任广设计团队: 郭鴻衢 杨柳新 谢超项目详细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路景观用地面积:2100㎡业主: 上海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人民政府施工团队:上海浦东新区三林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配合: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时间:2019年4月-9月建设时间: 2019年10月-2020年5月建筑面积:景观构筑物790㎡

  梅林片区地处福田区的北面,主要以城中村、老旧住宅和工业区等功能混杂,城市建筑老化,空间品质不高,形成了大量的“城市盲区”。

  梅丰社区创意公园位于福田区中康路和北环路交汇,占地面积4674.35平方米,地块原本与临旁小区属同一地块,因业主与开发商的纠纷,该地于2000年被分宗处理。地块闲置了近20年。场地现状为空置的钢筋水泥地面,四面被围墙围合,与周边地块存在一定高差。内部被人占用为临时停车场。场地垃圾堆放,四周杂草丛生、环境恶劣。

  公园的设计以“开放、生态、多元”为原则,对场地及周边进行系统梳理,拆除围墙打开公园的边界,建立公园与城市街道和小区的可达性。

  现状单纯的硬地面没有办法达到多样性的基础,所以第一步是砸掉水泥地,重新让土地呼吸,才能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利用碎裂的混凝土块进行微地形塑造成为裂缝花园,旧的混凝土块与缝隙中的植物形成和谐的共生。自然野趣的裂缝花园也成为小孩玩耍,追逐的游乐场。

  本项目由于工期短、造价低,所以区别于传统市政公园的大面积石材铺贴、大量大规格的苗木等做法,采用低成本低维护的策略进行设计和建造。被砸碎的旧混凝土块当做景观材料,堆砌成微地形裂缝花园;小的碎块用来作为填充石笼的材料;更小的碎块则做为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的地下碎石层以疏导下渗的雨水。

  植物设计上,选用规格较小的本土乔木树种,让其自然生长。底层植物选用低维护的观赏草和野花进行自然种植。

  场地改造之前这里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荒废地块,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从每天周围经过,封闭的边界时这里未曾出现公共活动。改造后,开放的边界引导周边居民和路人进入公园活动,此提供社交、休息、亲子、锻炼、玩耍,以及不定期举办的各类活动,而公园的开放与包容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平等的享受安静和休憩的机会。

  设计方:深圳自组空间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19.04-2020.01主创及设计团队:黄丹霞、梁瑞华、杜梦碧项目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景观面积:4674.35㎡摄影版权:深圳自组空间客户: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办

  凌云街道一个街区就住了上万人,涵盖七个小区、三个居委会。而业态方面,包括住区、铁路、河道社区类型也有动迁安置房、公租房等多种形式。面对如此复杂的居住环境,曾经凌云街道的老破小。

  为了扩大街道,凌云街道分两步走,让徐汇凌云街道417街坊成为了一个打开式的街区,也有了更多大面积公共空间创造的可能。

  第一,拆除可以直接拆的围墙,将原来的围墙调整为绿化隔离带;不仅让人车更好地分流,还多出来了一些可以作为趣味行走、健身空间的道路。

  第二,改造不能直接拆除的围墙;通过带造型的通透隔扇,加上种植绿植的处理,从而提升整个小区公共空间的品质,包括直接降低围墙高度,这不仅将住宅和街道隔开,也因为围墙高度的降低让小区内部空间和外界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同时在围墙内还预留了部分小型的停车位,包括墙面的隔扇,墙上的海棠花,都让整个空间看起来非常精致。

  凌云街道采取成片式管理将这样一个包含七个小区的街道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最能体现这一处的是,在进入小区的入口,其撤除了原来各自小区的小门禁,整体化处理,专门只集中设置三个主入口,同时增加了人车分流的设计。

  凌云街道从人的角度去让不同小区间的居民变得更加融洽,为此设置了许多公共设施,包括主入口的两侧,桥梁下有一条600多米长的水系环绕在多个小区周围,将其上的桥梁进行了整体翻新,修缮两侧的河流栈道。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由原来的渔村发展成为滨海国际城市,村落也被城市包围慢慢形成了“城中村”,这些城中村是大多数到深圳打拼发展的人的第一个落脚点,是深圳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宝安区外来务工者数量多、流动性大,城中村为城市环境的优化提升带来了一些难题,2018-2020年宝安区全面开展“双宜小村”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本项目位于深圳宝安区新安街道,宝民社区灶下村,西临宝民一路 ,东临创业二路 ,北临宝豪华庭小区 。灶下村综合治理面积约为 76170 平方米 ,共有 278 栋建筑。灶下村处于宝安老城区与新兴宝安中心区的边缘,经过城市发展变迁,由原来的典型的岭南村落演变成现在被高密度城市包围的典型深圳城中村。乡村原有的文脉慢慢被切断,本土记忆逐渐消失。村内的街道也逐渐老化和公共空间缺失,使社区缺乏活力和参与,建筑立面老旧和底层商铺招牌凌乱,城中村整体环境比较杂乱和破旧。

  灶下村景观提升改造,是一个不改变现状人口结构,尊重现状并积极回应社区居民日常生活诉求的环境提升。

  设计通过边界重塑,组织整体环路,闲置空间释放,尊重当地文化重新构建灶下村的日常风景。

  灶下村南入口旁边有三棵大榕树,每棵榕树都有超过200年的树龄,他们见证了城市发展和灶下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大榕树也被围墙和违章建筑包裹,后来的人只能通过高高露出的树冠感知到树的存在。

  但无论时光如何走远,在岭南村落,到大榕树下乘凉仍然是不变的习惯。榕树给大家留住了许多记忆。榕树代表着“乡愁”,代表着“家”和“根”。设计方案中把现状违章建筑拆除,边界打开并进行进退处理,使榕树下可坐可游可玩的空间最大化,在村内均质且密布的建筑群中,这里成为了最珍贵的交流空间和口袋公园。

  灶下村和所有城中村一样,都是社区服务型商业业态为主,依托自建房底层形成菜市场街和社区商业街的十字街,两条街区的业态各异,设计保留街区商业的原真性,与商家共建协同,对各类店面进行微改造,最大程度保留街区的烟火气。同时建立道路的交通边界,适当平衡人车混行的交通使用,令街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得到改善。

  项目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景观面积:65000 ㎡方案设计:深圳自组空间方案设计人员:黄丹霞、梁瑞华、杜梦碧、宋敏、周岚、欧婷婷、卢晓燕业主: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办代建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包: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深圳分院标识设计:深圳市卓影意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深圳泛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摄影版权:深圳自组空间项目设计:2020.05完成年份:2021.05

  上海北外滩街道委托社区规划师俞挺及其团队Wutopia Lab设计的 “最美微庭院——云院”于2019年国庆节落成。这也是俞挺主持的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的一个示范案例。

  社区庭院面积380平方,由一个大的公共绿地和三个小的私家绿地组成。功能上除了需要通行的道路和庭院的绿植,还需要设计规整居民需要的的晾衣架、围栏和花架。它属于一个历史街区,是虹口区长阳路138弄里的一个被居民楼围合的微型公共绿地。这个社区原是二战期间上海最大的犹太难民收容所,现在成为舟山居委所属的自治居民区。公共绿地荒草丛生,无人打理,在满是居民的社区中心荒废着。尽管居民很努力地维持着住区的体面,但100年的社区毕竟如人老去,一切都显得有些破败和凋敝。

  政府希望通过城市微更新的方式先改造公共空间,这是作为改善民生的第一步,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使老区焕发新生。

  当下居民面临更大的问题是,老旧的地下管道年久失修,常年堵塞,一到下雨天窨井积水,返恶臭,整个小区都笼罩在臭味之中,相比而言道路坑洼倒是变得可以接受的。建筑师决定把第一阶段工作放在场地设计上,疏通并置换地下管道,让场地不再积水返臭。第二阶段才是做地面上的景观改造,创造一个小而美的庭院。在不增加预算的前提下,考虑到老区地下管线交织复杂,决定一次性重建新的雨污管道。

  Wutopia Lab在实践中尝试用抽象表达之外的符号表达形成可阅读的设计。云院就是一个可以使用更可以阅读的庭院。所谓可用,就是庭院不能沦为大型盆景。所以我们要设计亭子,曲径以及容易打理但有一定观赏性的植物。要看上去不相干的晾衣架,围栏等等也变成景观的一部分。它能够聚集人聊天休息,小孩可以玩耍,它应该是个户外公共客厅而非成为日渐消沉的社区的中心。

  云院强化了一种独特记忆,即作为居民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使得居民能够通过符号确认长阳路138弄是一种让人们记住自己的存在。在相似性居住中建立一种的新的身份。于是在其他社区居民的艳羡下,居民赞叹道 “虽然我们住的地方小,但我们拥有一个很大很美的花园客厅。”这个客厅在70周年国庆中集合所有138弄居民共度佳节,所以最后是皆大欢喜。

  城市微空间的意义就在于集腋成裘,通过一个个微案例一点点去影响更大范围空间,从而激活社区乃至城市的活力。微空间复兴不是去创造一个好看的场景,而是力图营建一个场所,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上能创造空间叙事性,使得这个微空间成为一个小区域的活力点而为人所用所爱。符号的价值就在于清晰明确地传递出建筑能够启发智慧和热情,揭露事实,更能宣传主张。

  主持建筑师:俞挺 闵而尼项目建筑师:穆芝霖施工图团队:上海维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摄影:CreatAR Images地理位置:上海虹口区长阳路138弄

  距离苏州河仅百米之遥的华东师大一村小区,周边是拥挤的住宅群区。陈旧的小区入口狭窄,人车混杂,设施纷乱,尤其入口直接面对内环高架,几乎没有能够令人驻足的场地。该项目曾被纳入普陀区2020年住宅小区修缮工程名单。

  新的小区大门要面对两个问题:要新形象,又不能影响原有各种人与车的使用。我们的设计策略是“空间延展”和“外装内做”,而目标是“社区温度”。

  “空间延展”是以空间换得使用需求的满足,打破通常大门一般是二维界面的僵局,将入口区域根据使用需求向小区纵深延伸,同时解决分流人流与(电瓶)车流、提供休息椅、设置宣传栏以及屏蔽隔壁的小学食堂排烟管、遮挡垃圾箱等诸多纷乱但极具烟火气的功能。

  “外装内做”则是根据上述空间动作,做相应的建筑界面的铺展、引导和屏蔽。很像是在室外空间做内装施工,使用者感知到的全部都是与身体或视线能够接触的内界面,而无需在小区门外去设计缺乏观察场地的立面形象。

  建筑造型由一层薄薄的白色铝板面经过两三次折转构成入口门道空间,顶视就像一把转折的曲尺,把各类人群都保护含纳在其下;再配合以仿木色的铝方通格栅,在引导行人通行的同时将一些消极元素(如食堂风管)隔挡在外,也为所有进出的老幼居民、快递员、上班族等,提供一处可以聚集聊天、稍事歇脚的温馨场所。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20.01-2020.08主创及设计团队:张男、张晓远 张吉凌 熊振林项目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71弄摄影版权:陈旸

  老建委驿站位于嘉兴市老城核心中山路,场地夹在不同年代的大楼缝隙中,属于典型的城市碎片空间。场地最大的特征是无序、边界模糊,以及四颗枝繁叶茂的香樟。

  项目是嘉兴老城重塑计划中的一部分,区别于大规模的整体更新,在碎片空间中引入简·雅各布斯的“街道眼”概念,以“器官化”的点式更新来唤起人们对老城复杂多样生活的热爱。项目的目标是重新利用场地,创造活跃的社区活动空间和满足公共卫生间要求。

  建筑以“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姿态介入场地的复杂环境,在不规则的场地上建立起三个院子来保留四颗香樟,限定边界,整个屋面都趴在树荫底下。在沿街面用厚重的木纹混凝土和轻盈的金属网去迎接公众视线。

  围绕建筑空间和庭院置入由楼梯和坡道构成的立体流线,吸引公众参与其中。当访客接近时,混凝土卷起的入口勾起访客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引导访客进入预设的行走流线。通过环绕的坡道和楼梯,进入的屋顶露台是第一个停留空间,可以在享受树荫下纳凉的安全舒适同时,俯瞰墙外中山路的车水马龙。进入北侧庭院长长的坡道会成为附近社区小朋友最喜欢的地方,庭院以浅水景为主景,保证儿童嬉戏时的安全。

  从坡道下方迂回穿插进入建筑主体的通道可以承担社区的小型宣讲功能。建筑的主体是开放的阶梯式阅读空间,设置了整片的书墙和不同标高的读书平台,作为整条立体流线的终点或者起点,阅读空间结合屋顶以三角形作为构成元素隐喻“嘉兴粽子”,表述一定的地域特色。

  “一条中山路,半座嘉兴城”,于嘉兴人而言,中山路是抹不去的城市记忆,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老建委驿站尝试激活老城碎片空间,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乐趣之眼、公共生活之眼,成为周边社区小朋友的儿时记忆,成为值得留恋的“老街头”。

  △平面图©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青创中心PLAY Architects

  设计方: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青创中心PLAY Architects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19年-2020年主创及设计团队:陈夏未 柯礼钧 / 沈俊彦 王凯 金拓项目地址:嘉兴市中山东路建筑面积:380㎡摄影版权:奥观建筑视觉合作方:宏正设计客户:嘉兴市园林市政管理服务中心

  “十四五”规划首次将“城市更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赋予了新时期城市更新的新使命、新内涵和新任务。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其城市更新活动都应当以创造更美好的人类生活空间为出发点。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旧城更新将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基于老旧社区的更新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规划理念,我们要参与到旧城住区的更新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各地的具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