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花中西施”杜鹃花绽放时。在南京,提起杜鹃花,就不得不提到江苏省农科院,这里有个“杜鹃花林木种质资源库”,收藏了700多种杜鹃花。眼下,馆内杜鹃花正值盛花期。

  4月12日,记者来到杜鹃花林木种质资源库,第一感觉便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赤橙黄绿白紫粉,各色花开宛如彩虹,姹紫嫣红、风情万种,可谓“颜值”爆表。再仔细一看,不光花色,花型也很不一样。有的花开堪比牡丹,有的则形似玫瑰,还有的闻上去气味很像芒果,颠覆了记者对杜鹃花的传统认识。

  省农科院花卉创新团队副研究员李畅前一天还在浙江爬山搜集杜鹃野生种质资源,第二天又拎着小铲子来“护花”。她告诉记者,江浙地区主要以映山红、满山红这些野生杜鹃花为主,所以大家传统认知中杜鹃花总是红彤彤的;还有一种在南京街头常见的紫色杜鹃花,是毛鹃中的“紫蝴蝶”,因为适应性强,耐湿热,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但在省农科院的杜鹃花种质资源库,杜鹃花色系共有红、粉、黄、紫、绿、白6种,还有各种过渡色系型,甚至还有一株多色的。

  “比如,你看这边种的是我们培育的‘霞满紫金’,便是有红有白有粉,最多能一株花开6色。”随着李畅的指引,记者才注意到掩映在花丛“方阵”角落的名牌,“樱歌”“俏花旦”“闭月”,竟还有“嬛嬛”“蒙娜丽莎”……“你看‘嬛嬛’的颜色是不是很像电视剧中女主角跳舞时的衣服颜色?‘蒙娜丽莎’则是因为这个品种是复古色系。”李畅笑道。

  这些新品种有何故事?为何要执着培育新品种?专家解释,我国杜鹃花资源优势丰富,但是品种优势薄弱,而本土品种抗性更强,更适合当地风土。为此,省农科院花卉创新团队科研人员聚焦映山红开展育种工作,致力于解决杜鹃花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匮乏的问题,打破对国外品种的依赖。

  “一个新品种要‘培养’8到10年,‘颜值’‘体格’都得出类拔萃。”李畅指着一株花色亮丽的花朵,语带自豪地介绍道,“你看,这是‘胭脂蜜’,是我们团队培育较早的新品种,花色如其名,是娇艳的粉红色,而且生长势强、抗逆性强,可以盆栽和地栽,目前市场推广效果比较好。旁边的是‘闭月’,它的花型和常见的杜鹃花不同,是合拢起来的,所以‘艺名’叫‘闭月’。这个品种不仅好看、体格好,花期也较早,相对‘紫蝴蝶’能提前5天至7天,适合园林应用,能让市民朋友提前近一周时间赏到花。”

  多年来,省农科院花卉创新团队以花色新颖、生长势强健、抗逆性强为主要育种目标,通过杂交育种、芽变选种、实生选种等常规育种技术和辐射诱变、组培诱变、转基因等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已自主选育杜鹃花新品种25个,育成新品系上百个,在不同性状上填补了国内空白。

  当下,科研人员又针对市场需求和花卉企业“出题”,针对性开展了杜鹃花“耐风雨”研究。“大家都知道一场风吹雨打过后,很可能便是‘绿肥红瘦’了。前阵子,花卉企业和我们沟通,希望能提高园林应用品种杜鹃花的抗风雨打击能力。但这个性状和园林栽种的另一优势性状属于此消彼长的关系,目前我们正在找平衡点。”李畅说,团队会努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技术为市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