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夜渡于都河,开始了战略转移。他们历经艰难险阻,顺利到达陕北,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之后,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东征、西征,再到改编成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里太行山的烽火越燃越旺。

  从长征源头到陕北黄土高坡再到太行山上,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再到太行精神,一脉相承,都是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

  走进太行山,追寻红色足迹,聆听历史的回响,并寻找自己两位北上抗日牺牲的祖辈,是我数十年来的心愿。

  近日,作为红军后代,我们一行5人受邀去太行山——山西省武乡县。我的心情格外激动。

  临行前,我们来到位于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举行了庄重的出发仪式。多位红军烈士后代得知我们此行的消息后,特地委托我们帮助他们寻找牺牲的祖辈。

  武乡县位于晋东南、太行山西麓,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部、一二九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长期驻扎地。那时,仅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有9万余人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组织,1.4万余人参军参战。因此,武乡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

  在武乡期间,我们观看了大型实景剧《太行山》《拥抱太行》。我们还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太行干部学院、武乡县相关部门共同召开了“长征精神·太行精神”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之后,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太行山深处的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砖壁村三面临崖,一面靠山,地势险要,素有“砖壁天险”之称。1939年至1942年,八路军总部曾4次进驻这里。八路军总部首长们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特别是在此部署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站立在这座朴实无华却又见证了峥嵘岁月的院落中,我仿佛听到了嘀嘀嗒嗒的电波声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仿佛看到了总部首长在作战地图前紧张忙碌的情景。我们的领队葛江洋说:“我父亲从于都河出发参加长征,后来就在这里参加了抗战。武乡就是我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每次来到这里我都热血沸腾。”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走进浊漳河畔的鲁迅艺术学校下北漳旧址,耳畔回响起催人奋进的《在太行山上》。80多年前,正当抗日战场烽火燎原,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来到下北漳村。他们以纸笔为武器投入到抗战当中,李伯钊、刘白羽、陈铁耕等先后在此工作。下北漳村成为当时“华北抗战前沿的文化中心”。同行的红军后代丁良跃说:“八路军文艺工作作为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形势任务,密切配合军事斗争,有效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砖壁村附近的太行溶洞,发育形成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厚层白云岩中。整个溶洞,洞套洞、洞连洞,总长2000多米。步入洞中,给人一种“一洞一世界,穿越亿万年”的感觉。溶洞地势险要,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支八路军小分队就在此洞内躲过了日寇的搜捕。太行溶洞后面的石泉沟也是一条“英雄沟”。八路军将士曾在此打了一天一夜,许多将士牺牲在这里。

  步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序厅“太行精神光耀千秋”8个大字格外醒目。馆内展览以珍贵的图片、文物为基础,综合运用声、光、影技术,生动再现了八路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

  当年,于都6.8万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1.7万人参加了长征。新中国成立时,参加了长征且幸存的于都籍红军不足300人。当时,于都许多人家里都收到了烈士证书,多数的烈士证书上是“北上无音讯”5个字。为了帮助红军烈士后代寻找他们牺牲的祖辈,我们专程来到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最终在山西太行干部学院的烈士墙上找到了于都籍八路军烈士杨承德的名字。杨承德,1931年参加红军,1938年随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到冀鲁边区,曾任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43年3月,在河北庆云县蔡王村一带作战中牺牲。我和多位红军烈士后代虽然这次没有找到牺牲的祖辈,但是我们会一直追寻下去。祖辈的革命精神,我们也会继续传承下去。

  滔滔于都河,巍巍太行山。走进英雄武乡,我们每天都被八路军动人的故事所震撼、所鼓舞,更被热情好客的武乡人民所感动。我们的心与武乡人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