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学员代表展示自然教育课程设计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摄(除注明外,下同)

  荷叶和莲藕里,藏着什么奥秘?芦苇与生态,会有哪些关联?小小的蘑菇,除了能吃还有什么生态价值?……在昨天上海“自然教育师”培训现场,10份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凝结着有志于从事自然教育者对行业的思考。

  据悉,这已是上海第三次开展“自然教育师”培训,旨在培养多元自然教育人才,打造更加精彩的都市自然教育品牌。目前,全市持证自然教育“正规军”已达150人。

  做一个重心探究实验,了解赤腹松鼠保持平衡的技巧,并完成一份松鼠的“居民信息调查档案”;亲手捡拾巢材、建造一个“昆虫旅馆”,了解不同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用荷梗制作一根“魔法棒”吹泡泡,了解茎的中空结构;用莲藕、莲心做顿美餐,了解荷花哪些部位可以食用……

  培训现场,自然教育师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份份精美的课程,引导不同年龄段孩子们通过游戏实验、讲座观影、野外观察等各种方式,了解自然界中的“奥秘”。芦苇、昆虫、荷藕、扬子鳄、柑橘、水质等,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都能成为开展自然教育的主题。

  记者发现,课程设计中,再小的细节也得安排妥帖,这也体现着“正规军”的专业。比如,3-6岁孩子要睡午觉,午饭后得留出空白;市区中,1:7左右的师资配比较合理且节省;动物课程比植物课程受欢迎,水文课程则较难吸引个体客群,但会受学校青睐……评审专家大地之野联合创始人、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名山文化与自然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徐剑敏表示,课标主旨是否明确、课程与对象日常生活是否有强关联性、课程是否有趣及具有丰富的体验感,都是评判的标准。

  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日益提高,我国自然教育市场也越来越壮大,但随之而来的是从业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课程设计缺乏标准规范、自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等困境。

  上海市林学会理事长钱伯金介绍,上海是我国开展自然教育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全市涌现了各类热心自然教育的企事业单位、相关机构及个人。但从总体看,工作开展还不够平衡,缺乏统筹规划,教育机构与自然保护地、公园绿地、林地湿地的衔接不够,自然教育形式较为单调。

  因此,2020年8月,依托于上海市林学会的上海自然教育总校成立,并先后组织了三批上海市自然教育学校(基地)的申报和审定工作。记者获悉,满足自然资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及课程设计四方面要求才能申报,目前本市已创建31家自然教育学校(基地)。

  同时,为培养自然教育的专业师资人才,奠定自然教育事业的人才基础,上海市林学会于2021年举办了首期全国自然教育师线下培训班,并于去年和今年举办了第二、第三期,合格学员获得中国林学会(全国自然教育总校)颁发的自然教育师证书。

  记者获悉,今年培训分为线上及线位老师授课,内容包含室内讲座和野外实操。“在课程方面,今年新增了自然游戏和自然教育学校运营两方面内容,希望将优秀案例和经验分享给学员。”上海市林学会秘书长王焱说。

  同时,今年的学员人数也创下新高,为83人,这也令本市持证自然教育师人数达到150人。今年的培训报名踊跃,学员中既有已授牌或已申报的自然教育学校(基地)相关人员,也有其他有志于从事自然教育工作的人群。“比如这次有退休后在社区生境花园做志愿者的老人报名参与,年龄最大的学员63岁,最小的22岁。这说明自然教育面向的群体已从孩子拓展到全年龄段。”王焱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推进上海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创建力度,建立森林保护类、公园绿地类、实地观察类和野生动植物园四大类型的上海自然教育体系,打造30多个具有显著都市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和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钱伯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