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回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高级兽医师。在野象谷从事兽医工作的20多年里,保明伟先后参与了近30次亚洲象的救助,荣获云南省杰出农民工、全国优秀农民工、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自2000年以来,保明伟通过自主钻研,自制了麻醉吹管,成功掌握了在20米左右使用吹管注射器对大象进行麻醉的核心技术,并多次在野生亚洲象救助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每一次野生亚洲象救助和护送过程中,保明伟第一时间组织营救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参与亚洲象救助,凭借经验和综合技能,评估大象的体重来匹配,选择合适的地形,使用他制作的吹管麻醉技术开展野生亚洲象救助。
因为长年累月跟野象打交道,保明伟总是能预估被救助野象的体重,误差一般在200公斤左右,误差最少的一次仅为48公斤。2021年,16头野生亚洲象一路北上,保明伟带领野象谷技术小组予以支援,开展现场应急观测、疏散围观人群和方向性食物引导,最终成功引导象群南返。救治野生动物,有时脚要踩在令人作呕的动物粪便上,有时身上会粘满动物腥臭的分泌物,甚至还要面临被动物攻击的危险。对于保明伟来说,这些都已经习以为常。
2015年,野生象宝宝“羊妞”仅出生6天就因病被象群遗弃,当时国内并没有可参考的新生象救助案例,保明伟和同事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为了让“羊妞”活下去,他们将床铺搬进了“羊妞”的象舍,清创、消炎、救护,24小时陪护它。在保明伟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终于把“羊妞”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但小象和人类一样,需要吃奶,怎么办?“找象奶是不可能了”,保明伟经过与多位大象专家交流,得知羊奶的成分比较接近象奶。于是,决定给它喂羊奶。刚开始,“羊妞”只能吃10几20毫升的羊奶,再然后,一次可以吃几百毫升。就这样,“羊妞”被神奇般地养大了。2019年,“羊妞”体重到达800多公斤时,每次都能吃10多公斤羊奶。如今,保明伟说:“看着它从7天到7岁,马上就要8岁了,希望它活到70岁、80岁,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欣慰。
勐腊县某农场经常遭受野生亚洲象的侵扰,由于不懂得科学避象、防象,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这些问题保明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深入农场和周边村寨探访大象行踪,“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待就是几个通宵,和干部群众一起坚守在野外观察共同研究野生亚洲象活动规律和行动路线,并提出科学的防避措施,减少了该地区野生亚洲象肇事发生。
在云南省境内,保明伟经常到有野生亚洲象出没和生活的地区,向当地学校、社区居民科普亚洲象知识,讲解如何化解人象冲突,教授大家如何与大象和谐共处。多次受邀到美国、尼泊尔、东南亚周边等国家交流学习亚洲象医疗技术,不仅传播亚洲象知识,还展示了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力。
,男,1964年8月生,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芒卡镇南腊完小教师。39年来,他坚守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以校为家,上千名学生在他的教导下走出大山。杨红军曾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茅草房、篱笆墙,每到雨季,室外大雨室内小雨,这是80年代沧源县众多村小的真实写照。为改善当时的办学条件,杨红军每到一个村任教时,他都会争取村上和群众的支持,积极维修校舍设施,利用课余时间种植花草,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给学生创建安全、舒适、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1991年,杨红军调入南腊完小工作,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这对一名乡村教师来说,就是一次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机会。当时,县里的学校也向杨红军提出调动的想法,但他却毅然选择了留下,而这一留,就是32年。30多年来,杨红军教过20多届学生,让上千名学生走出了大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翻开杨红军的教学课本,每页都是满满的批注,上面写着章节必背知识点、重难点提醒、拓展知识补充……
杨红军的家在南腊村,但他很少回去住。在南腊完小男生宿舍旁不到五步的地方,有一扇枣红色的铁门,铁门内不足20平米的空间,是他和妻子、女儿一家三口住了30多年的家。旁人不解,他总是笑笑:“住在这里,离孩子们近一些,随时有照应。”
南腊完小的生源辐射芒卡、班洪、班老三个乡镇,有的学生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才能回家一次。每到周末,杨红军就从老师变成了“家长”,他会带着不能回家的学生到家里吃饭,还会给男生修剪头发,给他们买生活用品。“这么多年来,杨红军一直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南腊完小职工陈向前是杨红军的第一批学生。他至今仍记得,自己上学时身体不好,家又离学校很远,从家里带来的中药,都是杨红军煎给他喝。
杨红军对学生的爱,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午休时间,杨红军会去学生宿舍转一转,看到孩子们都在午休他才放心。上课时,看到还有没进教室的学生,他会习惯性地喊上一句:“动作快点,别迟到了!”从进入南腊任教,杨红军从热血青年走到了两鬓斑白。明年8月,年满60岁的他可能就将告别这三尺讲台……
39年,是什么让杨红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里?答案是“热爱”。他说,“我留下来,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走出去”。正是因为甘为人梯的坚守,才托起了孩子们的人生梦想。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像杨红军一样的乡村教师的热爱和坚守,才搭建起了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传道授业的三尺讲台,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世界。
,男,1962年11月生,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弥阳街道吉山社区小新小组村民。妻子突发精神疾病后的27年中,陈建国对妻子不离不弃,悉心陪伴照顾,用行动诠释了“相守”的含义,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个农村汉子用一辈子演绎了什么是真正的“白首相依,不离不弃”。
陈建国与妻子方国菊于1985年相识并结婚,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家庭幸福美满,夫妻和睦同心。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很快攒够了盖新房的钱。1996年,他们决定把土木旧屋推翻,重新建盖新房。夫妻俩志气满满,打算建个三层小楼房,就在刚建好一层时,命运却跟这个幸福的家庭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妻子方国菊突发精神疾病,变得胡言乱语、到处乱跑。陈建国不得不停下建房的一切事务,全心照料生病的妻子,而这一停,就停了26年。
妻子刚患病时,陈建国也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身边那个与自己并肩奋斗、温柔体贴、贤惠能干的妻子,一下子变成了精神恍惚、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的人,不知道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那一年,陈建国34岁,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9岁,正是需要照料的年纪。看着眼前两个稚气未消的孩子,陈建国心想,再苦再难,生活还是要过啊!于是,他重新拾起勇气,一肩挑起照顾患病妻子的重担,一肩挑起抚养一双儿女的责任,再苦再累都自己默默承受着。
妻子治病需要花不少钱,陈建国就住进刚修了一层的毛坯房,钱攒下来为妻子看病。为了撑起这个家,陈建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把两个孩子送去上学,再回家帮妻子梳洗并准备好一天的饭菜,细心交待好一切,他忍痛把妻子锁在家中,外出收废铁,其间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跑回家看看。晚上陈建国要接孩子放学、做饭、照顾妻子,还要辅导两个孩子的功课,就像陀螺一样转不停。刚开始,邻居们总是议论纷纷,说他们家这样的情况,早晚得离婚,这个家早晚得散。陈建国并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时间见证着他的坚守。多年来,村里人很少见陈建国在外面闲聊闲逛,看到的总是他急忙归家的身影。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相濡以沫的朝夕,27年来,陈建国从未离开妻子超过一天,把对妻子的承诺和守候,深深嵌进了日常生活。
在陈建国的悉心照料下,妻子发病的频率越来越低,陈建国会在妻子状态好的时候带她到村子里走走,每次他都是小心翼翼地牵着妻子的手,像带孩子一样,车来了会把她拉到自己身边,遇到水坑、小坎都会提前提醒,说话也总是轻声细语。曾经邻居们的闲言碎语,如今变成了交口称赞。他们的两个孩子没有因为特殊的家庭情况而变得自卑,反而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里茁壮成长。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女儿礼貌懂事、乐于助人;儿子谦逊有礼、勤奋自强,两个孩子从小就懂得为父亲分担家务、照顾妈妈。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并已各自组建家庭,一大家子其乐融融。陈建国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攒下积蓄,于2022年上半年建起一幢漂亮的新楼房,二十多年前就该住进的新房终于如愿。现在陈建国有了更多陪伴和照顾妻子的时间,妻子的精神也越来越好,村里人见到他们手拉手出来散步的次数也更多了。
每每提及照顾妻子的经历,陈建国总是表示,照顾妻子、养育儿女很忙很累,但他始终相信,命运为自己关上一道门,就一定会为自己打开一扇窗。这个农村汉子,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负担和生活压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