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年的收集整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与南京图书馆合作编辑整理的《近代大运河史料丛编》(简称《丛编》)正式出版。《丛编》收录了百年前运河沿线的一系列珍稀老照片。那些已经消失的桥梁、桥闸影像,穿越百年,依旧惊艳。

  “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苏轼自杭州去高密途中,曾与友人在此饮酒,并留下诗篇。曾经的它,长桥卧波,气势如虹,比吴中53孔的宝带桥还要长。

  垂虹桥位于吴江区松陵镇东门外,北宋庆历八年(1048)建造,跨吴淞江头,东西千余尺,用木数以万计,题名“利往桥”,取“便来济往,安若履道”之意。又与长堤相对,称“长桥”。桥身中央建有“垂虹亭”,可供游人休憩观景。

  元泰定二年(1325),判官张显祖把木桥改为石桥,开72洞。至元二年( 1336)再建,开85洞。到了明代,从洪武初年到成化年间多次修治,在桥堍两端汇泽亭、底定亭前镇以石狮。

  1967 年,垂虹桥坍塌。1996年、2005 年,吴江先后修缮桥西、东遗迹17孔。如今,垂虹遗址公园也是吴江一景。

  “三闸险如十八滩,惠济尤比上滩难。百夫绞挽凭长缆,辘轳失转心胆寒。“清代诗人沈兆沄在《惠济闸》一诗中这样描写。运河之上,过个闸为何如此艰险?

  惠济闸又名天妃闸,与通济闸、福兴闸统称码头三闸,分别修建于运河北上入清口(淮河口)的运道上。

  漕船沿运河北去,必须经过惠济、通济、福兴三道大闸,逐步提高水位。三闸都有越闸,金门宽二丈四尺,墙高三尺六寸。上下水面之差,惠济闸为二尺半,通济闸和福兴闸均为惠济闸的一半。

  万历三十三年(1605),历经数十年努力,泇运河终于开通了。这条河自夏镇李家港到邳州直河口,共计260里,呈东西走向。因为河道落差大,水流急,所以在河道上新建韩庄八闸(韩庄、德胜、巨梁桥、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庄)。

  泇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原来“借黄行运”策略,避开黄河,另辟新河,有力地促进漕运的畅通。

  清康熙年间,为了“避黄行运”,使大运河与黄河彻底分开,河道总督靳辅主持开通了自台庄到清江浦的“中运河”。台庄闸上接泇运河,下接中运河,成为北上漕船由江苏进入山东的第一道闸,被称为“山东第一闸”。

  韩庄湖口双闸是山东微山湖东段的两座闸口。照片上是1931年大水时的湖口双闸,以及被水冲倒塌的石坝。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微山湖东端建湖口闸;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湖口闸北再建湖口新闸。两闸之间建有滚水石坝,因为离得很近,所以统称“湖口双闸”。

  双闸是微山湖入运口门,蓄泄微山湖水,为韩庄至台儿庄段运河提供水源,可以说是“湖运咽喉”。

  1966年前,湖口双闸保存尚好。后来,北闸逐渐被拆。2000年,京杭运河三级航道开挖时,双闸全部拆除。

  庙宇前水光粼粼,汶河水在此处涌入运河,南北分流而去。一只大船停靠岸边,有人在搬运货物当时的水声、人声,仿佛扑面而来。

  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受命重开会通河。他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南旺东北汶河上修建戴村坝,将汶河水抬高,经小汶河由运河沿线地势最高的南旺分水口汇入运河,向南北分流。在分水口对面,建有分水龙王庙。

  袁口闸位于山东梁山县韩岗镇袁口村东侧,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当时“春末苦水浅”,所以在此建闸蓄水。此闸为北运咽喉,控制北行之水,防北运浅阻。粮船至此必得积累到两三百只,等到水充足有余,然后启板放船。清末黄河北徙后,到1916年前后,非运河水盛涨不能通行。

  在北京市顺义区苏庄一带的潮白河上,曾建有一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苏庄闸。在风雨飘摇中,守护一方百姓15年,直至香消玉殒。

  北运河上游支流潮白河,从古代到近代,水灾频发,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当地曾多次筑坝障水,但屡筑屡毁。

  1923年3月,顺直水利委员会在潮白河苏庄附近建苏庄闸,1925年8月完成全部工程。苏庄闸由两部分组成,一为39孔的泄水闸,一为10孔的进水闸,与此同时,还开挖长7公里新引河一道,沟通潮白河与北运河。

  中间经战争损毁,伤痕累累的苏庄闸最终因守护失当,毁于1939年的大水。仅留照片,供人追溯当年丽影。

  26日开始,位于北京市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北运河杨洼船闸进入有水系统联合调试,预计6月初完成调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