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民,也是一位曾多次立功受奖的副师职干部。他,年仅十岁就被迫辍学,但在年近耄耋时成为烟台市最大冬枣基地的嫁接专家。他,1964年入伍,党龄58年,先后任守备第四十二团二营五连战士、排长,济南军区后勤部烟台企业管理局副局级干部等职。他就是军休干部吕景伦。
1999年,退休后的吕景伦“盯”上了胶东半岛闲置的荒山,开始琢磨如何让荒山变绿。
偶然的机会,朋友送他一箱沾化枣,又甜又脆的沾化枣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大家都告诉他,胶东地区的气候不适合冬枣种植。决定冒险尝试的他,跑遍烟台多个县市区寻找合适的荒山。最终,他决定承包下福山区回里镇善疃村一片150亩的荒山,作为大枣研发基地。
没想到此举一出,立刻遭到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不理解。但吕景伦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这荒山改造成花果山!”
秋天的时候,他上山清理荒草,搬运山石头。为了全力开发荒山,他用泥巴、石头给自己在山上堆了个简易的小屋,吃住在山上。如今,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那间简陋的水泥小屋,仍是他的“家”。
山上水电不通,在山上的前六年里,每天晚上都只能点蜡烛照明。尽管条件艰苦,但作为老党员,灵魂深处有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一名员,既然做出了选择,再苦再累也要干出样子,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荒山变绿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难的不是这些物质条件,而是对于冬枣嫁接这项技术,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吕景伦说,知识的空白,再加上栽种的植物常遭受病虫害侵袭,开垦荒山的每一步都步履维艰。“前面好几年,都是没有果实的状态。”吕景伦回忆说,资金短缺时,为了坚持开垦狮子山,他甚至把子女的积蓄拿出来“喂给荒山”。“一旦停步,大山很快就会重新长满野草而荒废了。”吕景伦说。
“放弃不是军人的性格,后退就不是人。”不懂嫁接、移植方面的知识,他就到农科所请教,一遍遍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就这样,他硬是凭着一名老党员不屈不挠的韧劲和勇往直前的热血,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经过不断地调整种植方法、精进技术,百亩荒山终于在他手里披上了新装,改变了模样。
如今,山上春天有樱桃,夏天有油桃,秋天有香梨,初冬有甜枣。青山绿水间,吕老满头的银发是最独特的风景。
“现在山上枣树有20多种,还有各种果树,每年收益10万多元。”吕景伦告诉记者。
昔日荒山变花果山,他始终记得,自己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为了带动周边的村民共同致富,他无偿为牟平、海阳、招远、栖霞、福山等10多个区市的农民提供优质果苗和技术指导。为了推广冬枣栽培技术,他多次参加烟台果蔬会,现场进行技术咨询答疑,使更多人掌握栽培和嫁接技术,被誉为“灵魂教导员”并获得烟台第十六届果蔬会“果王”称号。
如今,近耄耋之年的吕景伦,经常与年轻党员、退役军人们交流探讨,站在山头为大家上党课。
“我是一个兵,人生角色定位移不得;一诺胜千金,党旗前立下的誓言忘不得;肩头没了杠和星,过河卒的精神丢不得!”党课的开头,吕景伦用这样三句话概括自己。
正是这种“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精神,支撑他在荆棘丛生、土质贫薄的山上开荒拓地,矢志不渝地为乡村振兴贡献“银发”力量。
那片飘满花果香的青山,也呼唤着越来越多的党员们,踏进山间的每一寸土地,感受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故事。 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