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孕育于一方水土,承载着一方文化。乡村地名往往映照着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董泽路、丰公街、书院巷、狮子巷、白衣巷、阳东街、思源街、东篱二巷……如今,漫步于山西省的美丽乡村中,一个个融合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的街巷名称比比皆是,这使得乡村的地址信息更加全面,定位、导航更为精准,快递进村、山货进城等皆能循名而至、顺路可达。
这些成果的取得,均得益于山西省民政厅依照民政部安排部署所开展的“乡村著名行动”。该行动不仅囊括了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地名工作的各个环节,让乡村地名有看头、有谈资、有门道,而且在达成城乡地名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对长治、临汾和运城等地在“乡村著名行动”中的工作亮点进行了采访。
地名,承载着一方文化,映照出当地的历史底蕴。一个出色的路名,既能留住悠悠乡愁,又能擦亮美丽乡村名片。
在运城市临猗县百里店村,每条小巷皆以所栽花卉命名,碧桃北巷栽着红叶碧桃,樱花南巷里则种有樱花……村党支部书记南世贵表示,依据村庄“一纵十二横”的布局,结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经验、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的成果,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将百里店村打造成了“花园村”,不仅每条小巷都栽有一种花卉,且巷子均以所栽种的花卉命名,就连道路指示牌上,不仅有街道名字、所栽花卉的种类与属性、巷长和网格员的信息,还附有二维码,扫码后,便能知晓村情村貌、人文历史、产业发展等详情。
漫步于村庄,除了能看到墙壁上的彩绘、漂亮的游园,还能看到一个个蕴含乡村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风俗习惯的路牌、巷牌。
在临猗县,此类街路巷多达8936条,涵盖全县269个行政村、15个社区道路名称。自“乡村著名行动”启动以来,临猗县4个乡镇9个示范点,已完成新增地名标志412块,设置门牌号3819块,标识图片、重点乡村地名信息及时录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另外“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及互联网地图采集兴趣点信息259条。
提及具体的部署安排,临猗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晓武称,县民政局通过坚持“三级联动”、宣传为先、强化培训、典型引路等举措,凝聚强大合力,营造浓厚氛围,增强工作实效,扎实推进乡村地名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结合实际,构建了“领导亲自抓、民政牵头抓、部门协同抓、乡村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同时召开工作部署会、推进会,印发实施方案,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
此外,县民政局通过编印手册、办好专栏、拍摄短片、讲好故事等方式,持续深入宣传。5000余份宣传手册得以编印、8期市县级新闻媒体的专题报道、播放量达2万余次的专题宣传片以及18个在微信群广泛传播的地名故事,进一步提升了“乡村著名行动”的知名度和覆盖面。
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县民政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培训。县、乡、村先后开展30余场次专题培训,参训人员达3000余人次。同时,制定《“乡村著名行动”实操手册》,对工作流程加以规范,统一标准和要求,特别是明确了村级街路巷编码的基本规则,为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典型引路乃是推动“乡村著名行动”的关键一招。王晓武表示,他们在充分了解乡情、村情的基础上,将猗氏镇、楚侯乡作为试点重点推进,其余12个乡镇选择条件较好的重点村全力跟进,成功创建了9个“乡村著名行动”示范点,积累了丰富且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腾龙路”“思源路”“水去路”……在乡宁县,一批无名乡村道路,依地名申报、审批流程,正式拥有了新地名。这是乡宁县打造智慧地名地址协同服务平台(也称乡村地名“一张图”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以来,针对昌宁、枣岭、关王庙、西坡和管头5个试点乡镇内的259条无名主干道实施命名。
打造智慧地名地址协同服务平台是乡宁县民政局自主研发的新系统,旨在通过大数据管理,实现地名管理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在新系统助力下,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从地名命名需求开始,对乡村地名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乡宁县民政局区划地名股股长白午虹说,智慧地名地址协同服务平台整合了标牌资源,优化了服务体验,创新了管理模式,通过融入智慧乡宁、大数据能力平台和智慧民政建设,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仅提高了地名和标牌服务水平,还让管理更加科学、精准、高效,服务更加便民、优质、透明。
通过这一平台,民政工作人员不仅能够进行地名地址的采集、审核、备案,地名标志牌的维护管理以及地名文化的更新完善等工作。此举改变了以往乡村地名管理中,因社会经济发展道路规划建设在前、道路命名在后,存在“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的现象。
提及建设思路,白午虹说,智慧地名地址协同服务平台实现了从地名地址数据归集、内外业采集与核实,到多级跨部门业务协同、地名地址智能匹配、数字标牌再到地名文化的全功能覆盖,涉及界桩界线、区划、地名、地址的全过程管理,成功解决了地名地址采集、更新及多部门跨部门应用等重点难点问题,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会基层精准治理等数字化建设中展现出重要价值。
据介绍,智慧地名地址协同服务平台有六大标准库。其中标准地名库实现了多部门地名协同管理与统一备案,并与相关信息无缝关联,解决了地名命名及备案问题,提供了多种实用功能;标准地址库为全县提供统一的地址业务管理系统;行政区划界线管理库实现了界线界桩的“一张图”统一管理;标识标牌库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乡村著名库实现了县、乡、村三级乡村地名和兴趣点的相关功能,促进城乡地名一体化;地名文化库则集挖掘、传承与传播于一体,让地名文化更贴近大众。
采访中,白午虹表示,乡宁县民政局的这一创新举措,为地名服务和管理开辟了新的路径,有力推动了当地的发展与进步。其中在助力乡村振兴应用场景方面,结合“沿黄旅游”主题、“特色小镇”规划以及4A级以上旅游景点布局,制作了《乡宁这个小镇火了》等宣传片;通过挖掘和宣传“戎子”故事,推动戎子酒庄葡萄酒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乡宁县“戎子酒庄葡萄酒”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开发当地特产,提炼优质产品,“乡宁翅果油”被批准为农业部门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传承中和文化,乡宁云丘山5A级旅游风景区享誉全国;通过挖掘乡宁紫砂文化,“紫砂文创一把壶”带动乡宁转型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长治捉马村据传得名于长平之战。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几次想吞并韩国上党。当时的上党郡守冯亭,自知不敌秦国,便将上党17城献给赵国,由此引起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冯亭在此次战役中,不幸被秦国兵将斩杀,没有了脑袋的冯亭仍然驾着战马跑回了上党古城,有人见之大呼:“快来看哪,这个人无头却还能骑马呢!”谁知话音刚落,冯亭便倒地身亡。那匹战马一直跑到上党古城北门外附近的村子才被人捉住。后人为纪念之,将此村命名为捉马村。
乡村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长治作为全国古建筑最密集之地,拥有众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和文物保护单位。为挖掘传统村落的地名文化内涵,摒弃千篇一律的命名,赋予道路如“甘泉路”“虹梯街”“兴虹路”“卧龙街”“宝塔街”“龙祥路”饱含当地传统地域文化的特色名称,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的光彩,知名度节节攀升。
穿梭在长治市、县、乡、村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新增的石头式村名标志、上墙式自然村和自然地理实体的地名标志以及旅游景区和古代建筑地名导向标志。地名标志设计中更是融入书法、篆刻元素,景观设计与路牌设置中体现的地名文化,让文旅景点和线路充满文化韵味,独具辨识度,更具区域特色,成为旅游沿线上令人陶醉的风景。
长治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姜方表示,在深入挖掘乡村地名文化资源方面,他们做了诸多工作,除了挖掘传统古村落的地名文化以提升古村落知名度,还挖掘红色地名文化以提升乡村红色文化传承度,挖掘旅游特色村的地名文化以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美誉度,挖掘产业特色村地名文化以提升乡村特色产品宣传度,挖掘太行太岳山水地名文化以提升乡村山水旅游广誉度,挖掘乡村产业园区地名文化以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满意度。
在长治黎城县黄崖洞镇小寨村,诞生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冀南银行;在王家峪,朱德总司令写下了“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的壮丽诗篇;在北村,左权将军与刘志兰女士结为伉俪,还有“朱德总司令种南瓜”“公文包之谜”等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长治作为国务院认定的太行革命老区,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长治市、县两级民政局会同文旅、党史县志等部门,将这些广泛流传的红色故事巧妙转化为独具特色的红色地名,“百团路”“抗大街”“凯旋路”“拥军路”“伫马太行广场”“红星杨广场”等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地名应运而生,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旅游特色村的地名文化也大放异彩。上党区振兴村和武乡县郭家垴村,将文化、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振兴村构建起多元文化体系,郭家垴村依托菊花产业,分别命名了一系列特色地名,让乡村旅游品牌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产业特色村的地名文化挖掘工作不断深入,“地名+特色农产品”“地名+特色小吃”的宣传模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热门平台,让“沁州黄小米”“平顺潞党参”等特色产品声名远扬。
太行太岳山水地名文化的挖掘,为乡村山水旅游增添了魅力。平顺县、壶关县、沁源县等地,将山水地名文化转化为特色地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乡村产业园区地名文化的挖掘,进一步提升了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市县两级民政局深入各大产业园区,命名的“创业街”“兴业路”等特色地名,为企业发展铺就了康庄大道。
为确保试点乡村地名命名更名设标工作全面完成,长治市严把“四个政策重点关口”、注重“十二个技术环节”,从源头上保证工作沿着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轨道运行。通过健全标准地名地址管理工作机制,制定了《长治市乡村地名命名更名流程》《长治市乡村标准地址编码方法》等规范性文件。同时,深入挖掘当地地名文化资源,初步评选出12个“千年古镇”、50个“古村落”、10个“老街巷”、10个“古梯道”、30个“红色地名”。
在规范乡村标准地名地址方面,命名了120条街巷,设置了大量的街巷和门户标志牌,并以多种特色形式设置特色村名标识500余块。此外,通过试点乡村标准地名地址信息采集,规范入库标准地址11万条,方便了乡村百姓的生产生活与通信通邮。通过乡村特色地名地址互联网地图标注,促进了乡村民宿餐饮、特色旅游和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一幅美丽的乡村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浑源县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通过前期各相关单位提供的信息,采集上图、绘制平面图、借鉴先进经验等,初步建成集地名数据、地名管理、地址管理、地名审批等流程为一体的“浑源县区划地名信息管理系统”。闻喜县的“乡村著名行动”形成“四步走”的地名命名更名审批流程,“大家事、大家议”,做好征名命名程序、地名标志设置、词条采集上图、地名文化宣传推介4个关键环节的工作法……
对此,山西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王卫东表示,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至今,山西省多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已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把地名比作一种看得见的乡愁。如今,打开山西乡村地名长卷,跃然于眼前的不仅仅是田园山水、袅袅炊烟,更有时代发展的鲜明印记、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
3.运城市临猗县百里店村樱花北巷,道路指示牌上不仅有街道名字,还有所栽花卉的种类与属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