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对于大方县兴隆乡菱角村的村民李德美来说,这个季节有着特殊的意义——自家种植的海花草又是一年大丰收。

  “现在草种都是3块钱一公斤,晒干后的海花草每公斤可以卖到20元到30元不等,一年每亩地算下来应该可以收入七八千,大家都在抢着种。”看着自家田地里泛黄的海花草,李德美的喜悦直接映在了脸上。“每亩收300到600斤不等,丰收啦,肯定高兴,不单单是我家丰收了,整个村的海花草都丰收了。”

  李德美告诉记者,这些田不好,种水稻一年顶多打六七百斤稻谷,好多田地都丢荒多年了,现在种一亩海花草收入比种水稻翻了好几番。

  海花草主要生长在酸水田和潮湿的沼泽地段。酸水就是人们说的锈水,这种水田生产的水稻量低质差,大多都被丢荒,但这恰恰适合海花草生长。菱角村就有不少酸水田,刚好可以变废为宝。

  “管理简单、不愁销路,越是不出稻谷的烂泥田越出海花草,以前没想到,这烂泥田里竟然出‘金子’。”李德美说。

  近年来,发展海花草让这里发生了改变——只要有荒废的田地,大家都在争相“抢”来种植海花草。

  据了解,海花草俗称泥炭藓,又名水草、水苔,是一种天然的苔藓,主要生长于潮湿带锈的沼泽地段,在贵州高原上随处可见,其用途广泛,主要用于某些吸水性较强产品的原材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在兴隆乡,一说起海花草,就不能不提李声喜。李声喜是当地有名的海花草种植大户,与海花草已结缘30多年。

  20世纪80年代,大方县兴隆乡的海花草不被外人所识,李声喜就开始采挖和收购野生的海花草,出售给云南相关进出口医药公司,以此来谋取生计。说起他的海花草种植经历,不善言辞的李声喜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当时我们本地就有很多野生海花草,但当时大家都在除草种田,根本不在意海花草的价值,采挖后就丢了。”为了继续经营海花草这门“生意”,早些年,李声喜就有了种植海花草的想法,却因为没有种植技术而迟迟没有发展,到底怎么办,让李声喜一度陷入了烦恼中。“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十分犹豫,担心在技术、效益、市场、种苗等方面不够成熟。”李声喜说。

  知道人工可以种植海花草后,说干就干,2016年,李声喜就多次远赴江西、湖南等地考察,并学习海花草种植技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学成归来后,李声喜就开始尝试人工种植海花草10余亩,试种成功后,全部用来当做种子扩大规模。2017年,李声喜通过流转周围群众的水田,扩大种植面积到100余亩。当年,他靠种植海花草就收入了近20余万元。

  2018年,当时在兴隆乡青杠村驻村的大方县民政局干部胡国发看到了海花草蕴含的商机,于是自费到龙里、都匀等地考察,鼓励和引导当地村民调整产业结构人工种植海花草,将海花草变成经济作物,既可以发展经济,又能够保护资源,达到双赢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一新兴产业,胡国发还亲自带领村干部先后到四川、云南、广州等地学习种植技术。2019年,当地成立了海花草种植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示范带头,动员群众种植海花草,同时帮助解决技术、市场、种苗等方面的难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兴隆乡青杠村水质偏酸,家家户户种点玉米和水稻,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这种酸水田水稻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太好,乡亲们也就勉强能够维持生活,所以许多都丢荒了。而海花草就不一样了,海花草必须在有酸水的水田和沼泽才能生长。

  胡国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一亩水田的水稻收入在1000元左右,酸水田的收入更是远低于这个数目,可种植海花草后,每亩的产值能达1.5万元左右,而且管护方便。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此优点多的海花草,胡国发在开始推广种植的时候也曾遇到过难题。“一开始就是推不开,为啥?村民不相信你。后来,海花草销路稳定了,很多农户就开始跟着种海花草,村里种海花草的面积也就逐渐扩大了。”

  海花草种植到底咋样?正在青杠村坝子里翻晒海花草的村民陶光碧其实最有发言权,陶光碧是大方县兴隆乡青杠村村民,是村里种植海花草的农户之一。由于管理得当,今年,她家种植的海花草亩产值高达2万多元。

  从最初的观望到看见明显的效益,这才下定决心跟着村里一起发展海花草事业。“去年我家种了近半亩地,才采了三分之一,就卖了2000多块钱,今年种得多一点,收入还是比较客观,比种其他的农作物都划算。”看着眼前泛黄的海花草,陶光碧的脸上同样显露着丰收的喜悦。

  2020年,青杠村集体合作社种植海花草盈利75万元。“村民见到合作社种植海花草有了收益,种植积极性很高了,纷纷利用自家的闲置田种植海花草。”胡国发说。

  通过辐射带动,如今,大方县适宜种植海花草的八堡、果瓦、长石等乡镇的村民也纷纷效仿,通过自己种植和野生采收两种方式,拓宽致富门路。目前,大方全县共种植海花草达3000余亩,已远销到日本、韩国等地,昔日没落的“小野草”正逐步变为群众致富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