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消毒玻璃瓶,巧心搭配修剪花材,轻轻夹取放入瓶中,缓缓倒入保鲜油……悉心创作数小时,一瓶精巧别致的浮游花,便摆在了烟台蓬莱听力残疾姑娘宋燕妮面前。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浮游”二字,取自屈原的《离骚》。浮游花瓶中,花朵的自然之美与光影巧妙融合,逍遥灵动,仿佛以另一种姿态重新绽放。浮游花因此又被称为“重生之花”。
今年43岁的宋燕妮,7岁时因用药造成听力残疾,一直在家没有工作。2018年,蓬莱区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成立,一条在残疾人微信群广泛传播的浮游花制作培训消息,引起了宋燕妮的注意。
“当时就觉得,这正是我需要的。”想要走出家门的宋燕妮,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第一时间报了名。几期培训下来,宋燕妮不仅熟练掌握了制作技巧,还因为艺术审美素养出众,所创作的浮游花作品,受到很多人欢迎。
“残疾人身体上虽有不便,但在文创方面却很有优势,他们更能静下来沉下来,心无旁骛地从事创作。”蓬莱区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主任杨红旗说,但不少残疾人刚来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干,做什么都不对,又害怕被歧视,不愿张嘴问。“我们就是要帮助这些退到角落里的残疾人走出来,使他们自信面对生活、融入社会。”
结合传统文化资源、地域特色资源,创业孵化中心开设了押花、浮游花、绘画书法、葫芦雕刻、剪纸面塑等一系列培训课程,邀请烟台市非遗葫芦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宋玉良、烟台市残疾人书画协会副会长张文业等大咖级老师为残疾人学员授课。截至目前,中心共开展各类文化培训20多次,培训残疾人400多人次,带动30余名残疾人从业创业。
接受培训、掌握技能,是许多残疾人走出来、踏上文创之路的第一步。同样,在淄博,由山东珐琅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珐琅画、装饰画培训,吸引了不少残疾人参加。
“最开始,我们主要是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发现,很多农村劳动力做工比较粗,大学生又待不住,而残疾人,非常珍惜这一机会,做工还非常专注。”山东珐琅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超说,2017年以来,公司从一个人、两个人的零散培训做起,到目前,一共培训了230多名残疾人。“只要他们身体条件允许又愿意做这个,我们一定把他们教会,并且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因患腰椎肿瘤,手术后只能靠拄拐行走的周村区房先生,去年5月走进了珐琅村的课堂。“以前干的出租车工作,现在干不了了,就想再找点活干。”房先生说。20天培训下来,他熟练掌握了制作技能,并且留在公司,干起了这份手艺活儿。“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每个月能赚三四千块钱。”像房先生这样的残疾人,珐琅村陆续吸纳就业30多名,他们已成为公司制作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帮助残疾人售卖文化作品,蓬莱区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做了许多尝试:“线上”探索“互联网+”营销渠道,在多个电商平台开通网店;“线下”开设残疾人公益超市,将作品直观展示给消费者;“线外”与旅游公司、爱心企业、学校实践基地对接,以定制和现场体验创作等模式,将作品作为地方特产、企业礼品、研学用品等推销出去……
“在残疾人公益超市,宋燕妮创作的浮游花瓶,卖得最好。去年大大小小一共卖了五六十个,按照每个80元到120多元的价格计算,大概收入了五六千元。”杨红旗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还有十几个残疾人学员,在跟着宋玉良老师学了一段时间葫芦雕刻后,作品水平达到了蓬莱八仙葫芦工艺品有限公司要求的标准,公司会定期回购一些,每人一年能有几百到几千块钱的收入。
在杨红旗看来,这些销售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真正实现创收致富,还有一段路要走,还要继续探索。“残疾人的作品不能总顶着残疾人的名义、靠爱心销售,这不是长久之计。”他说,“这也不是一件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事,我们不着急现在就达到多少销量,而是希望残疾人扎扎实实提升技能,创作出更出色的作品。好作品,不愁卖。”
山东珐琅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以订单式销售为主。“靠着多次参加展会,我们积累了三个大客户,还有一些零散客户,去年销售额达到230多万元。”王超说,疫情过后,近几个月订单翻倍增加,预计今年能比去年增长30%。
贴近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出新,才能有个好销量,这是珐琅村摸索出的经验。“我们瞄准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在珐琅画基础上,又推出了装饰画。目前总共研发了几百个品类,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推出十几款新产品。”王超说,“装饰画被模仿得厉害,一些产品月初还是新款,月末就已经算老款了,只能一刻不停地研发创新。”
除了依靠7个人的研发设计团队,珐琅村还从校企合作中收获了许多设计灵感和方案。“现在,装饰画设计已走入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的课堂,我们还会邀请学生来公司参加沙龙,头脑风暴。大家的出色创作,我们都会吸纳进来。”王超说,“残疾人也可以参与研发设计,公司还会付给他们‘版权费’。”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的权利,也有对美好生活进行表达和呈现的权利。残疾人通过艺术手段、文创手法去创作,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换来收入、实现就业,体现自身价值、赢得社会尊重。”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孙美华说。
自2015年起,围绕繁荣残疾人文化和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省残联在全省开展了残疾人就业创业(文化)示范基地培育活动,要求每个基地每年培训文化创业残疾人不少于15名,吸纳文化从业就业残疾人不低于10名。
“经过积极探索,我们分3批,先后培育了济南绿泽画院、山东世博华创动漫传媒、淄博市共享阳光陶瓷艺术研究中心、长城爱心大本营等51个省级残疾人就业创业(文化)示范基地、3个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安置带动残疾人就业900余人。”省残联宣文部部长张学坤说,去年,举办“荔枝花开”首届山东省残疾人创意设计大赛,全省200多名残疾人投稿参赛,累计参展作品922件,最终评出获奖作品144件,其中半数获奖作品在作品展现场被观众认购,成交金额达3万余元。
在孙美华看来,残疾人文创要发展得好,既要提高培训层次,强化专业指导,提升残疾人创作水平,也要通过企业平台联动、版权授权、设立基金等方式,让文创作品有更多落地转化的机会。
“下一步,我省将实施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全省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残疾人非遗传承、文学创作、特殊艺术人才的扶持,鼓励并支持残疾人参加非遗传承、文学、工艺美术、书画、摄影、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创作,推动残疾人文化艺术发展。”张学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