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素有川药“首药”之称,在四川多地广泛种植,自明代开始,川芎便和彭州成了“莫逆之交”,特别是在敖平镇,更是当地农户的“心头好”。据《彭州志》记载,敖平从明代就开始种川芎,1989年敖平镇川芎种植面积就曾达到10179亩的高峰,成为远近闻名的“川芎之乡”。

  驱车从成都市区出发,不到两小时,就来到彭州市敖平镇川芎标准化生态种植基地。春风轻拂,川芎绿色的嫩叶随风摇摆,一眼望不到边的川芎田好似一片荡漾着绿波的海浪,空气中氤氲着中药材特有的清香。

  绿油油的川芎苗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这是一片标准化生态种植基地,由政府搭建平台,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产业联合社+种植户”的标准种植组织体系,促进道地药材生态化、标准化大规模种植。

  当地农户普遍采用一季水稻、两季川芎“轮种”的种植方式,川芎种植收益约占当地农户年收益的80%,已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通过大规模生态化种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了四川《传统中医药——川芎》国际标准立项。经检测,敖平出产的川芎阿魏酸成分达2.5%,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的10倍以上,品质更佳。

  2021年9月,一个喜讯让彭州沸腾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四川“传统中医药——川芎”国际标准立项。这意味着,彭州川芎拥有了制定标准的主动权,进而在整个国际领域拥有了相当的话语权和裁判权。

  目前,敖平川芎已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且种植面积、产量、销售均居全国第一位,历经数百年的川芎种植,已经迈入生态化的规模发展道路。

  近年来,彭州大力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加大川芎产业发展引导,聚合川芎规模化种植优势,加强从中医药加工产业区到中医药主题村的建设,发展川芎特色餐饮,研发川芎系列产品,进一步擦亮了彭州川芎的金字招牌。

  川芎香气浓郁,味苦、辛,具有活血行气等功效,是著名的中药材,就连川芎叶,对于境外的消费者而言,都是稀罕物。

  川芎全身都是宝,作为最常用的中药材,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古代经典名方中早有川芎治疗牙疾的记载,《本草图经》称“单用川芎含嘴,以主口齿疾。”南北朝医家陶弘景曰:“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

  在彭州天府中药城的四川新绿色药业研发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对川芎成分进行提纯。通过对川芎有效成分的进一步提取分析,已经研发出专门的川芎牙膏、化妆品、洗发水和保健品等,让传统道地药材焕发新生。

  四川新绿色药业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创新,生产车间里,一条条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生产线正在紧张忙碌着,由彭州川芎制成的中药配方颗粒就来自于该生产线。为了改变传统中药模式,四川新绿色药业花了近10年时间,投资数亿元研发出中药配方颗粒自动发药机,目前已经成功研制出第六代全自动发药机。

  以龙头药企为牵引,彭州市正在逐步构建集药材种植销售、生产加工、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加速推进川芎道地药材发展的新模式。

  位于彭州市的天府中药城,是成都市唯一精准定位于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产业功能区。为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天府中药城将推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相融并进,加快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相融”的良性格局。

  通过打造道地药材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医药孵化等涵盖不同阶段的产业空间,目前天府中药城已形成支撑产业创新的一套完整技术服务平台。

  总投资26亿元建立中医药科创中心,四川中医药职业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创新港等8大科研平台入驻……以川芎为主体带动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新生态链正在加速形成,天府中药城正以“创新驱动”的思路推进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形成300亿元的中医药产业聚集区,到2035年,建成“千亿级”天府中药城,成为全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中心。

  从“墙内开花”的道地中药材到全面站上国际舞台,背后是国家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号召。如今,以彭州、什邡等地为代表的道地川芎不仅仅是高品质的传统中药材,从创新标准制定到全产业链打造,小小川芎正在全维度提升产业发展动力,迈入生态化、标准化、高品质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