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县位于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公元前455年,赵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秦朝初置县,历代未改,至今2400多年。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千年古县”。这里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21处,馆藏文物39208件,非物质文化遗产57项,非遗项目传承人74人,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活态记忆馆10处。主要历史名人有汉初政治家张良、东晋高僧法显、明代“三部尚书”刘龙等,其中法显是世界杰出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是我国民间西行求法第一人,比唐玄奘早230年。这里风光旖旎、生态宜居。拥有AAAA级景区仙堂山、东湖公园、凉楼、龙凤欢乐谷等10余处人文旅游资源,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1.2%,人均绿地面积20多平方米,形成了“半城湖水半城绿,四季美景各不同”的独特景观。这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太焦铁路、太长高速、国道208线线、郑太高铁以及正在建设的黎霍高速穿境而过,距长治机场30分钟车程。境内有水库10座,其中,后湾水库是山西六大水库之一。浊漳河的西、南、北三大支流在襄垣县境内交汇,形成“三彰合流”的独特景观。
襄垣文化底蕴深厚,景色优美宜人,特色产品丰富。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襄垣,山西晚报记者团对话襄垣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宣传部部长王威。山西晚报:请您介绍一下襄垣县吧?王威:襄垣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是长治市域范围内的工业强县。县域总面积1178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下辖9镇、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29个行政村,县城建城区约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万,城镇化率55%,是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也是省级文明县城。山西晚报:咱们这里的文旅资源有哪些?王威:襄垣是法显故里,千年古县,自然风光美好、生态气候宜人,蕴藏着丰厚的文旅资源。襄垣文化底蕴深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8处。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路局、梁品青故里、土落截击战和石勒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千年古县”。襄垣景色优美宜人。古有宝峰晴雪、市桥怀古、凉楼胜观、韩山独秀、仙堂旧隐、漳江春渡、狮山晚照、甘泉漱玉八景。今有AAAA级旅游景区仙堂山集法显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一体,法显八国馆、仙堂寺、观音堂等景点震撼人心。东湖水域辽阔,景色宜人。“水韵东湖光影襄垣”大型灯光音乐喷泉持续开放。此外,还有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企业2家,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家,长治“太行人家”2家。襄垣特色产品丰富。家居典范襄子老粗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天下襄手工挂面、林盛果品、阁老陈醋、东宝薯品、黄土蛋、米氏皇小米等特色产品深受人民喜爱。襄垣拉面、腥汤素饺、西营官尝、“银丝吊葫芦”等美食令人流连忘返。山西晚报:闪亮的文化名片有哪些?王威:近年来,襄垣县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主要打造了“千年之城”“人文之城”“宜居之城”3张文化名片。山西晚报:具体介绍一下这几张文化名片?王威:第一张是“千年之城”。公元前455年(战国初期),赵襄子筑城,故名襄垣。秦朝初置县,历代未改,至今2400多年。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千年古县”。现存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1处。襄垣鼓书、襄垣秧歌、炕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手工挂面、老粗布、金工铸造等13项非遗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第二张是“人文之城”。襄垣县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主要历史名人有汉初政治家张良、东晋高僧法显、明代“三部尚书”刘龙等,其中法显是世界杰出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是我国民间西行求法第一人,比唐玄奘早230年。此外,襄垣还是中华连氏发祥地,2009年4月名誉主席连战先生曾专程回乡寻根祭祖。全国最美村官、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劳动模范段爱平,是我县王桥镇红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第三张是“宜居之城”。襄垣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8℃,七、八、九月气温最高,平均23.4℃,年降水量约550毫米、无霜期166天左右。2022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县域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列。与此同时,漳河水系穿城而过,东湖公园、南湖荷塘、五阳湖等湖景公园交相呼应,市民中心、襄子广场、北底游园等20余处绿地公园错落分布,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1.2%,人均绿地面积20多平方米,基本构成了“5分钟市民公园休闲圈”。可以说,襄垣是一座气候宜人、生态优美、生活便利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山西晚报:襄垣县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未来的规划有哪些?王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在文旅融合、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等方面重点发力,多措并举,推进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启动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编制完成《襄垣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省级初审验收。二是规划建设侯堡镇康养特色小镇,依托长治市北大医疗潞安医院优势,规划建设文化产业板块、健体产业板块、康养产业板块,发展康养旅居、滨水垂钓、体育赛事等产业,打造侯堡镇创新山水形态文旅康养专业镇。三是举办了“东湖探宝·越夜越精彩”文旅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上寺街美食节、体育文化节、电音节、非遗展销、群众文化演出等系列活动,集聚“烟火气”,提升“夜经济”。四是加大文旅宣传推介力度,制作了旅游宣传片、旅游一本通,投放了电梯旅游宣传广告和仙堂山景区央视广告。五是推出“50元游襄垣·暑期文旅惠民季”活动,整合包装仙堂山景区、东湖公园等7个旅游景区(点)和38家餐饮、文化场所,通过云闪付参与抽奖活动,进一步激活全县旅游市场。六是指导仙堂山4A级景区,推出森林萌宠乐园互动项目及旅游惠民优惠活动。指导古韩镇小垴村、下良镇强计村成功创建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宝邸山庄、水云间荣获长治市“太行人家”。七是加大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建设了全省首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建成东湖文化空间,打造集非遗传习展演、图书自助借阅、文创产品研发、游客驿站、老物件展示为一体的文旅融合场所。八是加强文物保护,对文庙、城隍庙等文保单位进行保护性修复,对八路军三漳口会议旧址(城底宝城寺)、申家岭三教堂进行本体保护修缮,设施仓上三教庙、崔村龙王庙等10处抢险修缮工程。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老物件博物馆,馆藏各年代老物件3000余件。此外各镇建起8处乡村文化记忆展览馆。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深挖文旅资源,擦亮文旅名片,围绕“3+×”文旅布局,以仙堂山、东湖公园、宝峰湖等景区景点为支撑,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和百里漳河沿线,打造红色文化、农业采摘、公社记忆、知青故里、写生基地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串点成线的互动空间布局。高标准建设侯堡“康养小镇”,持续抓好环宝峰湖特色文旅产业带项目,积极推进“襄约·潮屿”青年旅社、“襄遇·栖居”湖畔生态民宿建设,打造出更多有品位、有特色、有质量、有服务、有体验的文化景点,让游客来得更多、留得更久、玩得更好。
历史沿革据考古证实,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栖息繁衍。襄垣夏属冀州,商初属上,后并入黎国。西周复属上。战国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归晋侯赵襄子领地。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赵王迁十四年(前222年),归秦辖。秦置襄垣县属上党郡。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襄垣为上党亭。东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易亭为县,复称襄垣,属并州上党郡。东汉建武四年(28年),属匈奴族郝散领地。东晋咸和三年(328年),为后赵石勒辖地。之后,属前燕、后秦、后燕。北魏泰常五年(420年),废郡复县,属乡郡。北魏建义元年(528年),复治襄垣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襄垣置韩州,隋大业初罢州为县,属上党郡。唐武德初,复置韩州于襄垣。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韩州,以县属潞州。宋靖康初,属金河东路潞州属县。元至元八年(1271年),废屯留县并入襄垣,为潞州辖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屯留、襄垣分置。明嘉靖八年(1529年),襄垣属潞安府。清袭明制。民国元年(1912年),襄垣直属山西省。民国38年(1949年)5月,属左权专区辖县,同年8月改属山西省长治专区辖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沿袭前制。1954年5月,属晋东南专区辖县。1958年9月,襄垣与沁县合并,改称襄沁县,后又与沁源合并称沁县。1959年9月,三县分治,襄垣仍为晋东南专区属县。1985年,襄垣改属长治市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