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武王墩墓考古项目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宫希成作《武王墩考古发现及其价值》专题讲座,介绍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记者 徐旻昊 摄

  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情况和主要收获已数次公布,在广为人知的“九室之最”“大鼎之巨”“漆器之多”等信息之外,阶段性考古研究成果的回顾,为大众呈现了更为全面的“楚墓百科”和更为清晰的楚地风貌。武王墩墓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认为,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其出土文物众多,结构布局完整,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将助力楚文化的深入研究,推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有好几亿的播放量,留言也很踊跃。”作为武王墩墓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除了专注于自己“怎么做”,也关注别人“怎么看”。他提到的播放量,正是各大媒体对于武王墩考古发掘新闻的报道。

  那么,关于武王墩,大众到底关注什么?关于历史文化遗产,大众关注点有什么变化?

  “出了什么稀奇的、好看的宝贝?”宫希成坦言,过去,对于考古的认知,人们更像是猎奇寻宝,而如今,人们会问:将来这个考古地点怎么保护、怎么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能与我们现实生活产生怎样的连接?宫希成说,大众的留言越来越丰富、深刻,体现出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

  当前,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一号墓的发掘情况和主要收获已数次公布,给大众带来强烈震撼。而在广为人知的“九室之最”“大鼎之巨”“漆器之多”等信息之外,宫希成也通过此次公开讲述,提出了数个新的话题,呈现了更为全面的“楚墓百科”和更为清晰的楚地风貌。

  武王墩一号墓是“甲”字形。所谓的“甲”字形,是指墓坑是一个方形的大土坑,通过一级一级的搭建逐步内收下去,东向有一条墓道,所以整个形态看起来像“甲”字。宫希成介绍,地面上的封土大约16米高,地面以下到墓室的最底部近19米,总深度将近35米。2020年9月份,揭开封土的漫长过程开始了。考古队员发现,土是一层一层夯起来的,说明了营造墓葬的过程非常精细,夯面做得非常平整。“能够看得出来,这个大墓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厌其烦地反复地敲打夯实,才能形成这种夯面。”宫希成说。

  在大墓填土中,考古队员发现了木柄铁锸,这是当时修墓的工具,也被视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件从墓地出土的保存状态良好的木柄铁锸。

  在木头垒叠之处,考古队员发现了覆盖在上面的竹席。竹席提取面积达200多平方米,与当代人编制竹席采用的工艺基本没有差别,说明传统的技艺一直延续至今。

  在底下的墓室区域,考古队员发现了3米多高的“木头墙”,盖板总共有四层,整个盖板共提取出400多份木材。

  最后,回到广为人知的墓室“九室”话题,九室结构,按照周代礼制来说,是等级最高的墓葬。为什么做成这个形状、形成这个布局?宫希成说,信息公布以后,已经有学者写出一些研究文章,认为这个布局与天象等因素有关,不管其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具体内涵,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一定是特定观念下有意识的“设计”。

  破解“九室”的秘密,需要拆解“九室”的建筑。“整体是榫卯结构,木结构因而紧密地扣合在一起。”宫希成说,在文物提取过程中,首先需要完成的“拆解”过程,是最难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地保证其不受损害,保证所用到的工具不能在上面留下不可抹除的痕迹。

  可以推断得出,当时的建造者们,将每一根椁木编号排列,然后一根一根落到大墓底下所在位置,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结构严密而牢固。

  “我们请来了古建筑专家给我们进行现场指导。”宫希成认为,椁室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历史而保存至今,与它的这种特殊建造结构有很大关系。因此,关于椁室之谜,今后还将从力学结构、营造技术上来作进一步深度研究和解读。

  有关“九室”的两轮信息发布之后,目前大众更为关切其中“中室”的考古成果究竟是什么?

  对此,宫希成解释道,中室内放了“三重棺”。武王墩新的实验室和保护设施正在升级当中,预计将在本月底建设完成一个比较现代化的“考古方仓”,三重棺整个框架将在实验室内进行整体提取。“中室中间这层棺的盖板,是由一根整木头做成,有弧形,花纹繁复精美,上面放了一些玉璧、石圭等。”宫希成透露。

  周代已经形成了比较严格的埋葬制度,基本是按照等级、身份来划分,最终是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九室、七室、五室、三室、二室、一室的等级差异。每个室,都会赋予不同的功能。

  据了解,对于武王墩墓来说,根据现有文物判断,西边两室主要是放的木俑。南边两室主要放置兵器和实用的马器,跟马、战马或者拉车的马身上的装饰有关。北边这个室主要是放置乐器。东边这个室主要是放铜礼器,还有一些宴飨使用的炊具等用品。

  “打开以后,里面积满了水!”宫希成说。那么,水,对于墓葬的保护与发掘来说,利与弊如何解释呢?

  “文物保存状况比较好,也是因为它有水。第一是因为水带来了密封性,第二是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有水环境下,文物才能够保存下来。”宫希成说。

  他进一步解释说,如东一室,水的高度超过3米,随葬品是一层一层堆在一起的。如何清理?在“降水位”的过程,不能一次性全部把水抽干,需要分次降水,比如说降了10厘米、20厘米之后,露出一部分器物,那就要首先做评估:里面的青铜器、玉石器这一类的物品,脱离饱水环境,可放置很长时间。但是,像一些漆木器、植物类有机物,包括一些皮革类物品等脆弱文物要优先提取。待这一层露出水面的文物提取完毕,再接着“降水位”,重复上述的提取流程。

  “在东一室,我们先后‘降水’12次,即分了12层,进行文物提取。这里面出土100多件铜器,其中鼎出土40多件,分为数套不同形制的鼎,而束腰平底鼎正是楚国特有的类别。”宫希成说。

  20多件青铜器文物,锁定墓主人是最高等级的身份地位。“墓葬的规模和结构都能够证明它是最高等级的,那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青铜器上,还有其他一些器物上也发现了写有他名字的铭文。”宫希成说,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楚王熊元。

  西边两个椁室,出土了大量木俑。“过去,在楚墓里虽然也发现了木俑,但是专门开辟两个空间来放置木俑还是头一次见到。”宫希成说,木俑数量统计有将近300个,“降水”以后,西室底部还有一辆“马车”露出端倪,它是模型马车,不是实用马车,但做得很精细,非常漂亮。为什么会有马车?在考古人员看来,西一室摆放的是墓主人生前的出行场景,木俑形态丰富,如佣人、车夫、护卫,人物场景栩栩如生。一些乐俑,有站着的、跪坐的,不同的姿势,体现出歌舞场景。

  根据这些场景,考古队员初步推测西一室原先的木俑排列整齐,木俑的头和身子是分开制作的,其间用细木头或者竹子做小插销连接。因为室内有水,木俑飘了起来,且头身分离了。那么,出土之后,如何将头身匹配起来?宫希成说,这尚且是个难题。

  南室出土了一个大型的木俑。“个头很大,若与身体匹配起来,个头在1.8米以上。这也是第一次发现这种大型木俑。”宫希成介绍说,这个木俑的五官和神态都极为夸张。

  此外,武王墩墓出土的各种类型的漆器异常丰富,漆器基本为木胎,图案非常精美、制作工艺水平非常高。与此同时,玉器主要在南室被发现。宫希成介绍,此次在中室发现了玉璧、龙形玉佩、玉璜,最大的玉璜长度有30多厘米。可以判断,当时的玉器制作工艺和玉料都是上等的。龙形玉佩是楚国人常用器型,中国人有几千年的用玉传统,赋予玉很多文化上的、观念上的美好寓意。(记者 晋文婧 张理想 实习生 周 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