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七山一水二分地”的凌源作出一个重要决定———种植百合。
如今,这朵幸运之花已成为致富之花,帮助当地农民摆脱了人多地少、生活拮据的困境。凌源也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鲜切花产区,全国每10支鲜切百合中,就有3支来自这里。
凌源花卉产业从默默无闻,到如今成为年产切花2.4亿支、产值10亿元的“北方花都”,发掘了哪些优势?解决了哪些问题?推出了哪些全国知名的品种?答案就在下面的数字里。
60年前。上世纪60年代,凌源只是辽宁省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我国球宿根花卉的奠基人章守玉老先生到这里考察,看中了当地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宜当地的唐菖蒲,进行切花品种的种球选育和种植,为凌源球宿根花卉产业的繁荣埋下了种子。
0.5亩地。1984年,当地一名叫管文林的林场工人偶然了解到,广东对唐菖蒲的需求量很大,就采购种球种了半亩地。他惊喜地发现,在当地种唐菖蒲不仅成本低,亩产量可达上万粒,而且还可以卖切花。
他的成功带动了当地的种花热潮。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凌源花农供应了40万支唐菖蒲切花。到1998年,当地鲜切花种植规模已达到2000亩。
3万粒百合。1990年,了解到亚洲百合能在当地大面积裸地种植后,凌源市政府一次性引入3万粒种球分给农民,用作大规模绿化百合种球繁育。截至2020年末,全市年产百合种球达5000万粒。
经过花农的辛勤种植和不断探索,成功种植出切花用的东方百合,并掌握了成熟的多茬反季节生产技术。如今,凭借反季节供应能力,凌源百合占据了全国鲜切百合销量30%的份额。
6140个棚。温室种植是实现鲜切百合多茬反季节生产的保障。截至目前,凌源花卉种植总面积2.2万亩,其中1.8万亩为温室种植,冷暖棚及现代化温室约有6140个。
原凌源市蔬菜花卉管理局局长柳生记得很清楚,1995年以前,凌源花卉种植面积不过千余亩,自那年起市领导大力扶持农民建暖棚,凌源花卉有了更好的生长条件。
1个市场。让柳生记忆深刻的,还有2000年底凌源第一个花卉交易市场的建成。
在时任东城街道辛杖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斌等人的推动下,一个废旧的针织厂被改造成鲜花交易市场。周围乡镇的花农闻风争相而来,还有不少农户改菜种花,市场办得蓬勃兴旺。于是在2004年又新建了一座占地124亩的花卉交易市场,并与中国国际旅游航空公司签订了花卉运输协议。
目前,该市场日均交易切花60余万支,500多名经纪人活跃于此,服务花农1.5万人。城关镇十里堡村花农卢海奎介绍说,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进棚采花,之后送到这里卖给经纪人,再由他们发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这样热闹的场景持续了近20年。
30余年的发展,让凌源花农过上了小康生活,对于种什么最赚钱?怎么种产值高?卖到哪利润高?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经验。
花农卢海奎告诉本报记者:“风险越大,收益越高,要赚钱还得胆子大,我们管这叫‘赌花’。”风险主要有两个,一是种球成本高,二是市场行情起伏大。
相较来说,种百合风险远高于唐菖蒲。百合种球依赖进口,便宜时每粒2至3元,贵的时候5元,每亩地种1.4万粒,行情好时一扎10支卖70元以上,差时只能卖30元。
“另外,不同品种价格差距也大,比如老品种‘西伯利亚’‘索蚌’春节时卖70元一扎。这几年推出的新品种因为种球贵,卖到四五元,几乎没有人种。当时我赌了一把,种了一棚,居然卖到150元一扎。今年春节我还要种。”卢海奎说。
据凌源市政府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科长任海介绍,当地鲜切百合一年平均种两茬,春节前的4个月种一茬,“五一”前的3个月种一茬,这两个时段行情一般都不差。大多数花农有五六个暖棚,夫妻俩就能照看过来,管养上基本没成本,收益不低。
为了提高亩产值,花农还发明了新种法。百合种球有个特性,经头年处理后可在次年全年种植,多数花农选择将几个棚错开种植,以延长收获期。
一名左姓花农另辟蹊径,采用“伴生栽培法”,在一个暖棚种出4茬花。具体做法是头茬花种植行距加大,收获前一个月,在两行中间种第二茬花。这样虽然一亩地只能种1.2万粒,但是极大地延长了收获期,而且可以赶上情人节、七夕、端午、中秋等多个节日,花价更好,亩产值大大提高。
亩产值最高的,是当地龙头企业盛世繁花花卉有限公司种的绣球花,其秘诀在于深加工技术。
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永生花“白天鹅”,主要原材料为5朵白色绣球。这5朵绣球如果直接拿到市场去卖鲜切花,售价约为30元,干燥加工后做成永生花可以卖200元左右。但用永生花技术做成礼品“白天鹅”,每件批发价可以达到650元。
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参加国际展会,拿到大量来自欧洲、中东等10余个国家的订单,带动凌源200多户农户种植麦秆菊、小菊花、麦子等永生花原材料,农户均增收2万余元。
以前凌源花卉以“合作社+农户”为生产主体,资本薄弱,极度依赖线下市场和经纪人销售。为此,政府提供财政扶持和引导,积极推进调结构、拓市场。
一方面,凌源市鼓励集中连片基地建设,每亩温室补助1万元,冷棚补助2000元;另一方面,连续三届举办“花王大赛”,以“政府补贴+现金奖励”的模式,鼓励百合种植户种新优品种并参赛评比,借此推广新品、丰富产品;大力培育花卉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及农户改进种植技术、开拓电商市场、种植新品种。
龙头企业少、规模小;生产设施简陋;采后处理和分级技术弱;生产基地分布零散、管理不便;销售渠道单一,市场窄;种球依赖进口、成本高……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凌源花卉产业也遇到了发展瓶颈。
如何破局?补齐短板,发展全产业链。2020年,凌源着手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2021年4月,该项目列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计划投资19.33亿元,到2024年前建成集花卉生产、分级加工、冷链物流、育种研发、示范培训、文旅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现代生产示范基地。
凌源市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云奇告诉记者,在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将建成包含交易市场、花拍平台、冷链物流、后期加工在内的“集配中心”,包含检疫检测、组培室、育种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在内的“研发中心”,以及进行外来品种测试、筛选及自主选育品种展示、推广的“品种展示中心”。
文旅板块部分包括中国百合博览园和一个AAAA级花卉小镇。前者主打百合品种收集展示+温泉康养,后者以花田观光、研学体验为特色。
目前,中国百合博览园已于9月9日开园,凌源致力于在此打造“永不落幕的百合节”。博览园包含3个5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及近百亩露天花海。其中,3个温室呈“品字形”排列,内设国家级百合种质基因库,常年盛开着上百个百合品种,还建有玉兰、玫瑰、海棠、石榴、牡丹等8个主题花卉展示园。
即将建成的二期工程中,包含大型鲜花超市、凌源小吃一条街、非遗展示区等体验场所。结合紧邻景区的有全国八大温泉之一称号的“热水汤温泉”,这里有望成为东北地区乃至京津冀周边一个四季能赏花、随时可康养的好去处。
一是2021年推出的“天采平台”,该平台由西诺花卉组建,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将花卉通过平台卖到全国的市场、花店、个人消费者手中,减少中间环节。
其二,今年7月,凌源市政府与京东物流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聚焦冷链仓储、物流等关键环节,共建凌源鲜花一体化供应链基地,孵化“电商新花农”。
李云奇介绍,京东物流将为凌源打造线上电商渠道和培训直播、运营人才,同时计划引进全机械化作业的鲜花加工生产线,经过切割、疏叶、扎捆等工序,每小时可处理1000至4000束花。而京东物流为凌源打造的专属数字化冷链车队,可以采集车内温度、湿度和GPS定位等信息,实现安全运输、保质降耗。
除百合、唐菖蒲外,凌源还在不断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花卉新品,以回应市场越来越丰富的需求。目前当地已种植向日葵、郁金香、小菊、葡萄风信子、荷兰菊、龙胆、大花飞燕草等花卉共计150多种。
李云奇说,经过不断引进和筛选、培育新品种,凌源花农将拿到优惠且优良的切花种球(种苗)进行生产,让产品既能卖上价,又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为解决百合切花依赖进口种球的问题,凌源大力扶持种球繁育龙头企业东远农贸科技有限公司,并与中国花卉协会球根分会联合建立了中国百合研发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科院、辽宁省农科院等联合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箔’‘迎春’‘成斑特’‘桔女郎’等8个百合新优品种。
30余年从无到有,30余年筚路蓝缕。凌源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N”的发展模式为基础,未来将建成国家花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球根花卉种球研发基地以及北方鲜切花生产示范基地。
眼下,云南宣威海岱镇的刺梨进入盛果期,今年的刺梨果实大、产量高。随着当地种植的2万多亩刺梨陆续进入盛果期,刺梨种植也帮助当地种植户有效地增加了收入。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