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新城社区,“西小兰”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欣赏拍摄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今年7月,贵州省赫章县汉阳街道金田社区,“Hello kitty”奶奶拿到自己的照片认真端详。受访者供图
今年7月,贵州省赫章县汉阳街道金田社区的村民们在“映像”青年志愿服务队搭建的站点前排队登记拍照。受访者供图
今年7月,贵州省赫章县汉阳街道银田社区的罗启先开心地展示“映像”志愿者为她拍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一二三!新城村的玉米甜不甜?”随着相机快门声响,一张小朋友高举自家土地上丰收的玉米的笑脸被定格。这个暑假,云南省昌宁县新城村变得格外热闹。由西南大学4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西小兰”实践服务团在这里搭建起了一间临时“照相馆”,免费为当地居民拍摄肖像照和全家福。
昌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澜沧江穿境而过,周边是层峦叠嶂的山脉。对大部分村民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专业摄影棚。听说这些年轻人从1300多公里外的重庆带来了单反相机、补光灯、KT背景板,大家好奇地围上来,左右打量,小朋友们更是兴奋得蹦蹦跳跳,对着镜头做出各种鬼脸。
同样,贵州省赫章县的这个夏天也有些不同寻常。来自暨南大学“映像”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以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为背景,免费为60岁以上的老人拍照,今年已经是他们在全国乡村开展公益拍摄的第11年。
近些年,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免费拍照的大学生队伍还有不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佳县实践团曾在泥河沟村开设“黄河照相馆”,记录下百余名劳动人民朴实的笑容和乡村故事;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在云南省大理市海东镇搭建起了“公益照相馆”……
农民的笑容、田野的丰收、村庄的新貌……这些瞬间,被大学生们的镜头捕捉,汇聚成了年轻人眼中的乡村振兴。暨南大学“映像”志愿服务队现任队长陈逸觉得,这是一堂开在田野里的“乡村思政课”,“年轻的我们理解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要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你喜欢自己家乡的什么呀?”每拍一张照片,“西小兰”志愿者总会问小朋友们这个问题。
“我喜欢家乡的泥土,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每一年都能长出新的玉米和麦穗。”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本科生付昱晓是团队摄影师之一,这是她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出发之前,有经验的同学信誓旦旦地告诉她:“你去到那里,就一定会爱上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等你离开时肯定非常不舍。”付昱晓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她心想:社会实践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吗?
到达新城村当天,40多名“西小兰”志愿者便马不停蹄地开始着手搭建摄影棚。为了给村民留下独一无二的“人生照片”,年轻的他们还特意提醒大家可以带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一起拍摄。于是,有人捧来了自家种的玉米、辣椒、花生,有人拿着亲手制作的风筝、草帽,还有人抱来了一只小猫咪。
在这里,付昱晓遇到了一名手捧简笔画前来的小朋友,想要与这幅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描绘出的村子合影。面对摄影师的提问,这位小朋友的回答是——“最喜欢村里建起来的新房子”。
随着深入村落,付昱晓见到了小朋友们描述的新房子、小河和泥土,“村落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房屋间横贯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远处就是大片大片的田野”。后来,付昱晓从村民口中得知,前些年国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家对土木结构的老院落进行加固改造,又盖起了很多新房子,家家户户还添置了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
“我们希望志愿者用照片记录村民纯真笑容的同时,展现新时代乡村风貌,引导大学生思考自己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谈起搭建“公益照相馆”的初衷,“西小兰”实践服务团指导教师张菲倚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照相馆”能够让社会实践的意义具象化,大学生有机会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感受农民的生活变化。
今年是“西小兰”们深入乡村拍摄的第三年。每年暑假,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李育荣都会加入这支团队,至今,她的相机已经记录下了上千张乡村里的瞬间。在众多的照片中,李育荣最喜欢的还是一张抓拍照,照片中是一位扛着锄头、头戴草帽正赶往田间锄草的大叔。她说:“锄头、草帽和田野代表着农民大叔对丰收的期望,他带着希望行走在通往田间的路上。”
陈逸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也与“路”有关。22岁的陈逸曾连续3年下乡拍摄,在广东省梅州市城北镇上村村入户走访拍摄时,她偶然得知一位名为古天宏的高龄老人,但老人却不在家中。家人告诉志愿者,自从家后面山丘上的新路修好,老人每天都会去那条水泥路上走一走、踩一踩。后来,陈逸果然在这条水泥路上见到了一位头发灰白、身形佝偻的老人,并用镜头记录下了老人与这条水泥路的合影。
陈逸觉得,这张照片捕捉到的是“幸福”,“我们切实感受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出发拍摄之前,“映像”志愿服务队队员洪依琳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她心想:“也许只是打开手机,轻而易举就能拍摄下的街道、天空、小花小草,这些瞬间可能很快会被新的图片覆盖。”
今年暑假,“映像”志愿服务队将镜头对准了赫章县金银田社区。这里是全国70万人以上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其中95%的居民是脱贫户。12名志愿者经历了高铁、大巴、步行的辗转,才最终抵达这个被山脉环绕的社区。
听说社区来了一群会拍照的大学生,各家各户的老人们早早地在摄影棚前排起了长队。志愿者们也迅速分工并投入到各自的岗位:负责登记信息的同学有条不紊地进行记录,倾听每位老人的拍照需求,并为老人发放号码牌;负责引导的同学尽管对当地方言不甚了解,但依然尽力引领着老人前往摄影位置;摄影师则专注于调整光线和角度……
自“映像”志愿服务队创立之初,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高玉芬就开始担任指导教师。11年来,她陪伴着大学生志愿者们走过了广东潮州、湖南溆浦、四川达州、江西丰城、陕西宁强、云南腾冲等地。截至今年7月,他们已为全国7068位老人冲洗出了8119张照片,并赠送出7303个相框。
高玉芬告诉记者,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很少有机会去照相馆拍摄一张正式的照片,甚至有些老人的遗照也只能用身份证上的照片。
“我们希望让这些老人当一次‘主角’,用一张小小的照片体现乡村振兴对老年人生活的改变,也能增强年轻人的社会责任心。”与日常拍摄不同,志愿者们在为老人拍照时需全面掌控每个细节——拍照姿势、拍照角度、摄影构图、修图,直至最终的相片打印。为了让学生们理解“生命”,高玉芬还会在拍摄前引导他们思考:老人希望这张照片呈现出怎样的自己?老人又会把这张照片留给谁?
第一次与这么多陌生的老人打交道,“映像”志愿服务队队员杜婧依起初还有些手忙脚乱,但不久之后,她就发现这些老人的可爱之处。有一次,她看到一位老人拿着路边的格桑花微笑着,正准备抓拍,没想到老人将花送给了她。还有一位老人,在拍完照片后紧紧地抓着她的手,坚持带志愿者们去家里吃饭,还紧紧地拥抱这群年轻人,不断说着“谢谢”。还有老人特地回家换上少数民族服饰前来拍照,排队间歇不断整理衣领。
“这些老人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给子孙留下一张好看的照片。因此,大家看到照片中老人温暖的笑容,总能感觉到一种坚韧、向上的生命力。”很多志愿者都曾向高玉芬表达过相似的感受,这也是大家坚持11年为农村老人拍摄的原因。
今年是林维燕第一次担任“映像”志愿服务队带队教师。她记得,在赫章县,一位名为廖学顺的百岁老人戴着粉紫色珍珠项链,背着印有卡通图案的挎包,显得格外精神。志愿者们亲切地称呼她为“Hello Kitty奶奶”。拍摄过程中,志愿者们夸赞她说:“奶奶,您穿得好美啊!”听到肯定,老人笑着点头说:“我特地穿成这样来拍照,这样拍才好看。”
“这些照片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美好,这里不仅有新修的道路、新建的房屋,还有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林维燕说,这张小小的照片其实承载着厚重的记忆,“不仅能够让老人们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也能让年轻人学会倾听、理解和传承,感受生命的力量”。
洪依琳在香港长大,参加社会实践之前,赫章县是她从未听说过的地方。直到她踏上这片土地,目睹了这座小县城里的景象——崭新的楼房、热闹的广场,千人“村超”和露天电影,还有彝族、苗族、白族的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洪依琳感慨地说:“我看到了国家力量和民族融合,越是深入了解祖国,越让我们更热爱她。”
洪依琳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她觉得,中国美丽乡村还缺乏对外展示的窗口,那些隐藏在群山绿水间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老街小巷,都在等待着年轻人重新讲述它们的故事。“也许‘公益照相馆’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我们会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独特魅力,同时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带来新机遇。”洪依琳说。
同样,“西小兰”志愿服务的队员们也在实践中发现,乡村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暑期教育成了问题,而且普遍缺乏美育教师。为此,大家在昌宁县设立了西南大学假期教育帮扶工作站,对新城村及周边村落100余名学生进行教育帮扶。付昱晓当起了小朋友们的普通话老师,李育荣承担起了美术课,其他志愿者也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开设了“创意美育课”“传统礼仪课”“物化实验课”等特色课堂,引领孩子们从课堂中发现家乡之美、了解传统文化、探索科学奥妙。
去年,“西小兰”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张菲倚一直记得,“西小兰”志愿者里有一位来自大山的孩子,从报名时他就毅然决然地表示一定要跟随“西小兰”再次踏入大山。支教的那些天,他带着小朋友们去山谷里捉蚂蚱、看夜晚的星空,也会在课堂上分享大山外面的世界。
在张菲倚看来,不管是拍照还是支教,这些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张照片或一节课堂,“这些大学生们所做的更像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激发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改变不仅发生在乡村。从田野回到大学校园,几乎每名大学生都有了一些变化。比如,陈逸会特意关注社会上的,还专门加入了另一个志愿服务组织,为福利院儿童提供免费英语教学服务。李育荣会专门学习一些授课方法和技巧,为自己接下来的美育支教做准备。
今年3月,“映像”志愿队入选“广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前些年,“映像”志愿队时隔7年再次回到了广东潮州,探望他们拍摄过的老人。有的老人已经过世,志愿者为他们拍的照片成了遗照;有的依然积极生活,不过鬓角又添了白发。志愿者们举起相机,再次定格下老人的笑容。
回想起这些年在乡村开“照相馆”的经历,高玉芬依然十分感慨,她见证着大学生们从乡村“记录者”到“参与者”的蜕变历程。高玉芬说:“这些经历让同学们感受到百姓的善良真诚,培养同学们对中华民族更深厚的情感认同,让他们对家国情怀有更强烈的感知和体验。”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