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改名了,新名称与原来截然不同,只要一提就非常有气势,又好听,你知道叫什么吗?
提起农民工,大部分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这样一个形象,全身充满污渍,脏兮兮,不修边幅,胡子邋遢的中年男人。
农民工的工作辛苦且回报低,福利差,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的工作,却又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农民工这个名称,早在1983年就已经有了这个称呼,那时候也称为“民工”。
在开放后,农村土地开始实施家庭承包制,每家每户只需要种自家的土地,自家的土地面积有限,不需要太多的劳动人口。
农村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多余劳动力,加上当时的种植技术,每年能够得到的粮食产量有限,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村里很大一部分人便一起去到城市里面务工。
从农村走向大城市,农民们显得与城里人格格不入,他们没有技术和知识,只能够用自己的力气做着最简单的工作。
建筑工、服务员、水泥瓦匠等行业,不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开始慢慢被农民们给承包了。
这群从农村来到城市务工的农民,他们的工作的地点不固定,工作方式也不固定。
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往哪里去,是城市里面少有的流动性工人,因此被称呼为“农民工”。
几乎每一个城市,每一栋高楼大厦的建设过程,都有农民工挥洒过的汗水,不可否认的是一所城市的发展与农民工的贡献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农民工”这三个字,本意就带有歧视的含义。
而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作为新时代的文明人,不应该再继续使用这种具有歧视性语言来称呼他们。
2021年对于人大代表的建议,相关人社局也是第一时间回应,在此前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中央有关媒体中,对农民工使用的语言依旧是“农民工”。
因此他们不能够强制禁止媒体使用“农民工”表述,但未来他们将会引导相关媒体对农民工的称谓改为“建设者”。
事实上对于农民工这个称谓,我们很多人都应该在听到这个职业时,第一反应应该是肃然起敬。
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工普遍没有文化,而且工作环境脏、乱、差,使得我们很多人对农民工形成了刻板印象。
而农民工也常常会因为自己整天脏兮兮,与光鲜亮丽的城市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管是从外表,还是称谓,都在时刻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农村来打工的。
农民工这种想法严重不利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因此为农民工改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共识。
于是“新产业工人”的称谓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意思是在新兴产业行业中,从事具有专业技能的付出劳动的工人,而农民工就是属于这一种。
新产业工人,是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称谓,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种证明。
新产业工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专业技能高,福利待遇好,社会认可度高等特点。
“农民工”改为“新产业工人”,瞬间把农民工的形象树立了起来,成为了一群有素质、专业技能高的人群,改变了很多普通人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
当然不少人认为,农民工仅仅是一个称谓,是一个中性词,本身便不具备贬义词。
毕竟农民工这么辛苦工作,追根究底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给自己的职业改名字。
不少农民工本人也表示,不管是称呼自己农民工、建设者、新产业工人,又或者是其他高大上的名字,对自己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只有让农民工的待遇和福利得到提升,那些针对农民工的歧视目光自然而然的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