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淮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神农尝百草”讲的是神农氏在户外探索自然,为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治病的草药的故事。我国古代先贤有探索自然的传统,他们或出于职责使命,或缘于兴趣爱好,观察山水风貌或动植物,并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录。

  说到探索自然山水的古人,不得不提明代的徐霞客。徐霞客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境殷实,却钟情于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他带着行囊,开始游历名山大川,足迹遍及今浙江、上海、陕西、河南、广东、湖北、云南、北京等地。徐霞客的朋友陈函辉在《徐霞客墓志铭》中写道:“万历丁未,始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自此历齐、鲁、燕、冀间,上泰岱,拜孔林,谒孟庙三迁故里,峄山吊枯桐,皆在己酉。”

  徐霞客踏遍大江南北之后,提笔写下游记,对各地的地理、水文、风景等进行记录。比如,在踏足太和山(即武当山)后,他在游记中记述:“十一日,登仙猿岭。十余里,有枯溪小桥,为郧县境,乃河南、湖广界。东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见所自来,而下流淙淙,地又属淅川。盖二县界址相错,依山溪曲折,路经其间故也。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

  徐霞客写成的游记大部分散佚,不过仍留下了60余万字的内容。后人将他的遗作辑录成《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在我国地理学和文学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徐霞客开始户外考察的1000多年前,南北朝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也曾极为认真地探索自然。郦道元是北魏官员,年少时跟随任青州刺史的父亲郦范四处游历,开始关注山形水势。

  在著述《水经注》的序言中,郦道元写道:“默室求深,闭舟问远,故亦难矣。然毫管窥天,历筒时昭,饮河酌海,从性斯毕。”他认为,野外考察对记录山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坐在家里主观想象、“虚构地理”。

  郦道元参考《水经》一书,踏遍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实地考察很多地方之后写成著作《水经注》。这既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在晚明,有一个人的经历与徐霞客颇为相似,两人也经常被一起提及,这个人就是王士性。王士性考中进士后,曾辗转多地做官,是一位户外发烧友。他前后用数十年时间登山临水,并撰写了大量游记,最终汇辑为《五岳游草》。

  清代书法家齐周华也酷爱游历山水。他在《华阳子诗稿》自序中说,自己虽有病患,但“持杖远游,足迹几遍天下”。他的游记杂文辑录于《名山藏副本》。

  郦道元、徐霞客等人关注的主要是山水形貌,另外一些古人则把视线聚焦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比如吴其濬、聂璜、嵇含等人。

  吴其濬出身不凡,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考中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由于父母、兄长病逝,他回家乡河南固始丁忧共8年。在家乡的这段时间里,吴其濬重新拾起年少时的兴趣爱好,观察研究植物,建成私人植物园“东墅”,在园中栽种蔬菜花草等。结束丁忧后,他到江西、湖北、湖南、浙江、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地任官,经常利用工作间隙在户外考察植物。吴其濬认真观察各地的植物,并采集标本,详细记录其特点。有了长期的积累,他最终著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植物名实图考》两部著作,后者更为有名。

  《植物名实图考》共38卷、70余万字,分门别类收录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木等12类植物,共1714 种。

  聂璜是清代的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他自幼便对海洋生物非常感兴趣。长大后,聂璜发现当时的文献典籍中普遍使用文字来描述海洋生物,缺乏形象逼真的图案,相关文字记述也颇为模糊。为此,他产生了绘制一本图文并茂的海洋生物图鉴的想法。

  为此,聂璜前往云南、贵州、湖北、河北、天津、福建等地,认真考察水生生物的特征和习性。在福建沿海地区定居期间,他用了近6年时间搜集整理资料,绘制海洋生物图鉴,最终于1698年完成了《海错图》的绘制。《海错图》中有细腻艳丽的生物图案,对生物进行注释的文字生动有趣,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非常可读。

  嵇含为晋代大臣、植物学家,《南方草木状》是他的传世著作。嵇含在北方任过职,也在南方任过职。他曾担任广州太守,《南方草木状》就是他在这一任期前后写成的。

  南方自古多奇花异草,嵇含在《南方草木状》卷首处称“中州之人,或昧其状。乃以所闻诠叙,有裨子弟云尔”,让中原等地的人们认识了解南方的奇花异草,或许正是嵇含踏足户外考察植物并撰写著述的驱动力。

  《海槎余录》为明代文人顾玠(一作“顾岕”)所撰,记录了他在海南为官六年的见闻。明万历《儋州志》有这样的记载:“顾玠,苏州人,嘉靖间任(儋州同知),敏达有为,革弊弭奸,升南安府通判。”

  嘉靖年间顾玠在儋州任职,闲时四处游走、观察、记录,写下关于海南的数百则自然笔记。《海槎余录》如是云:“山川要害、土俗民风,下及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共几百于则”后来,原稿丢失,顾玠又凭记忆重新撰写成书,这就是大家今天看到的《海槎余录》。

  明末清初岭南才子屈大均被誉为“广东徐霞客”,著有《广东新语》,此书中有许多记载海南景致、风物的自然笔记。清代学者潘耒为《广东新语》作序,其中有言:“于是考方舆,披志乘,验之以身经,征之以目睹,久而成《新语》一书。”屈大均在自序中谈到了创作此书的目的:“予尝游于四方,闳览博物之君子,多就予而问焉。予举广东十郡所见所闻,平昔识之于己者,悉与之语。语既多,茫然无绪,因诠次之而成书也。”

  屈大均早年游历广东各地,考察自然风物、风土人情,晚年时写成内容广博的《广东新语》。这本书中,有大量对海南自然景观的描写,比如“自儋州至崖千里间,木多杂树,又多树上生树,盖鸟食树子,粪于树枝而生者。巨且合抱,或枝柯伏地下,连理而生”这几句话描绘的树木奇观,就具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