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现文心出版社总编辑马达评价刘运来,身上有“艺术家的倔劲儿”。

  刘运来低着头笑,没说话。为了完成一本书的装帧设计,他前后花了一个月,跑遍农贸市场、超市和菜店找素材和灵感,还被人家当成盗取商业机密的同行赶了出去。

  “最美的书”评委会每年都会评选一批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代表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先进水平,至今已成功举办20届。

  获奖的《迷失的小蒜》是一本关于植物庄稼的散文随笔。把活色生香的农贸市场搬进书里,如何成为“最美的书”?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专访设计者刘运来,聊聊装帧之上承载的艺术魅力与人文精神。

  《迷失的小蒜》一文,发表于2019年3月末《成都晚报》的终刊号上,那之后《成都晚报》正式休刊。在此前的十多年,何频的散文都发表在报刊的专栏上。

  “纸媒收缩后,似乎标志着一种写作形式和年代的转变,我以此文为书名纪念自己持续十多年的报刊专栏写作。”

  李佩甫为此书写序时说道:在何频先生眼中,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他通常从路边树、地头菜、脚下草着笔。榆槐椿柳,蔓菁桑萝,没有一朵花一棵草在他笔下是简单的。他熟知它们的小名、昵称和学名,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此前,同样是植物散文集的《看草》、《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先后获得2008年和2012年“最美的书”,书籍装帧设计者均为刘运来。

  正如李佩甫先生所言,在阅读写作中,何频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园地,做了一名植物秘密的破译者。

  何频先生坦言,此次与刘运来合作,他交付其完全的信任,直到书籍定版才第一次见到它长什么样子,并绝对满意。

  刘运来表示,书籍设计,不只是封面设计和内容排版这些平面工作,从策划之初到制作完成一本书,就是设计师在策划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最美的书”评委会评价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设计独特,附着的市场票据引人注意,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图书材质使用轻柔的环保纸张,手书文字颜色为紫罗兰色,与正文形成反差,设计简约但不失张力。图书装订优良平整,内部搭配透明贴纸展现作者手稿绘图,充分呼应了图书主题,创新了书籍图文关系的组合方式。

  记者手中的这本小书,小开本,精致典雅。摊开看,内文纸张是文雅的新闻纸,不仅匹配书作者的报刊情结,成本造价相比也更低。装帧精美、细节讲究,让人爱不释手。

  最有趣的莫过于全书呈现出的“菜”元素。菜场的萝卜香蕉韭菜,价签,促销单,市井气息浓郁,翻开的每一页,都是热腾腾的生活。

  在书的开头和结尾处分别有两个目录。开头是文章目录,结尾是图片目录。设计师看中了书作者何频手绘的花草果蔬随笔画,挑选了约30张代表画作,单拎出来做成透明的植物图不干贴。

  为了增强互动性,设计师让读者可以选择将这些不干贴,找到书中对应位置,动手粘贴,完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刘运来说,这是“邀请读者一起来体验这本书”。

  他认为,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图书具备互动性、体验性,这是这本书最大的图文关系上的创新点和创意点。

  他在最初拿到这本书的稿子时,通读一遍,整本书讲的都是植物和庄稼,文中许多专业名词,文献典籍注释,距离普通人生活较远,他感到难读。

  对于不了解特殊植物的、非专业的大众来说,怎样减轻他们的阅读障碍、拉近书与读者的距离,是设计时主要考虑的问题。

  他考虑用购物体验解决阅读“舒适度”的问题。营造沉浸式阅读的场景,为读者找到生活化的亲近氛围。

  菜场,那是人人都熟悉的地方。菜名,价签,斤两,每个人都在打交道。刘运来有一个习惯,到了一个地方,除了逛书店,就是逛菜场。“菜是和当地人交流最直接的,像空气和阳光一样。”

  为了设计这本书,设计师刘运来把超市、菜店、大卖场、农贸市场跑了一个遍,拍下各类图片,找寻灵感。

  在超市取材拍摄时,他被导购员抓住“鬼鬼祟祟偷拍”,商场的主管出面要求他必须删掉,“说我拍了他们的商业机密。”他只好删除,然后被赶出来。

  “这家不让我拍,我就去其他地方拍。”前后花了一个月时间,刘运来把和菜有关的购物小票、付款码、促销单、广告牌陆续体验了一遍,收集起来,后来都成为书中的设计元素。

  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提取灵感,然后做形式上的匹配,不仅考虑外观吸引人,还要考虑文本阅读的舒适。“各种实验和尝试,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

  “书可以作为艺术形式存在,或作为功能性工具书存在,但它已经不能被称为主流的信息获取渠道了。所以我们就要关注主流的东西,用视觉语言也好,情景设置也好,一定要转移到当下的阅读习惯中去。”

  在《迷失的小蒜》这本书中,他为难懂的典籍注释设计了聊天记录式的对话框,让年轻读者“不陌生、不抵触”。

  刘运来在设计中研究的,是人与阅读之间的关系。“为书和读者之间搭建桥梁,让他们产生良好交流。”

  但书籍设计,归根结底要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服务,抢夺内容的“炫技式”设计被他认为是过度设计。“设计是为了增加可读性和易读性,不为阅读增加障碍。”

  能否把握“美”与“用”的尺度,也是“最美的书”评委会中外评委衡量一本书能否当选的重要条件。“最美的书”追求最美,但强调贴近读者、结合书籍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来谈美。

  原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现文心出版社总编辑马达见证了这本书从约稿、选题到出版的过程,他说,装帧设计不是书的附属品,“《迷失的小蒜》内容的乡土性,设计上用新闻纸做旧,加上购物小票的设计,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留白适宜,间距得当,设计精巧。”刘运来认为,书籍作为实物的收藏价值使得装帧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也是自己作为设计师不断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