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树节深藏着重大的人文价值与历史意义,是当今世界最具发掘潜力的文化宝藏之一。我这么说,绝对不是信口开河,也不是信口雌黄。不信么?如果你用心发掘中国植树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就一定会知道我所言非虚。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并提倡植树造林的人。早在1893年的《上李鸿章书》中他便指出“中国欲强,急兴农学,讲究树艺”,更在广州演讲“”时再次指出:“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1915年,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首倡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同年7月,在孙中山的大力推动之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中国便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之后,国民政府索性将孙中山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土地荒漠化是人类现今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孙中山之所以说“中国欲强,急兴农学,讲究树艺”,就是因为植树造林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保护耕地不被荒漠侵蚀,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生产,振兴百业。

  早在2000多年前,汉景帝就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农业生产是粮食供应的根本保障,粮食供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是万世不变的真理!

  人类社会在进入工业化之后,重工商,抑农林,是许多国家都走过的弯路,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虽然农业生产得益于工业化的助力,产能和效率大大提升。但是,一个人口大国不能完全保障粮食供应的自足,需要大量进口填补缺口,这种情况在和平、丰收的年代里是没有问题的,一旦爆发战争、大饥荒,或者重大天灾,后果不堪设想!例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湖北武汉的粮食供应由于封城,交通受阻导致粮食和各种生活物资出现供应紧张,已经略可窥见潜在的比疫情本身更可怕的断粮危机!

  没有“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大力推动,军阀割据、混乱不堪的北洋政府设立植树节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没有“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大力推动,旧中国的推翻,新中国的建立,都极可能会大大延迟。

  孙中山当之无愧是世界公认的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是民间广为传颂的“国父”。国民政府将原定在清明的植树节,改为孙中山的祭日3月12日。新中国建立之后,植树节得以沿袭,既是继承了植树兴农的国策,也是公开颂扬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弘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因此,我们中国人每逢植树节,可以不植树,但是不应该不感铭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和革命精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中国广为流传的教育理念,意思妇孺皆知:种一棵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扎稳根。树立一个人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人生百年,用一百年才能让一个人扎根和定性也不足为怪!

  为什么人比树更难扎根?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树一旦种下就很少挪动,经过十年的雨露甘霖潜滋暗长,就能深扎根基。人为了更好地谋生需要不断走动,时常改变,正因为脚下无根,所以更容易内心迷茫,不知心灵应该扎根何处。孔子都说“盖棺论定”,就是说人要走完一生,不再移位,不再改变,才能确切定义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然而,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不自觉地对立人的百年大计缺失耐心,人人对人对己都急于定性,凡事急功近利,不思何为扎根,不思扎根何处,这难道不正是社会心气浮躁风气的根源?

  孙中山倾尽一生献身革命事业,才扎根立命成为一个伟人。我们这些生在和平年代的后人,需要找到怎么样的“一亩三分地”,才能让自己倾尽一生去扎根立命?

  花草树木无需自知,生而具有呼进二氧化碳,产出氧气的基本功能。生而为人有什么基本功能呢?——使万物各尽其用。首先要定义好万物,才能使用好万物,然后再能革新万物,创造新事物。

  花草树木因其功用狭窄,看似小用,实则易于无声中有大用。人因其功用宽泛,看似有大用,实则易于陷入无用感。每个人,包括像王阳明这样的天才和圣贤都需要经过漫长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知之明,届时,心中的一切迷茫和痛苦都会犹如拨云见日!

  综上所述,中国植树节不光是物质世界的植树节,更是精神世界的植树节。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在物质世界收获更多的物质文明,同时在精神世界收获更多的精神文明。所以,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好好过一过中国植树节,用心思量,要有耐心去弄清楚自己扎根立命的“一亩三分地”究竟在哪里。

  李白为什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而不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不妨认真地开个玩笑——李白的意思是,就算我天生是一根废材,我也必然有我的用处。如果你感觉自己很无用,那一定是你还没找对适用之处。对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在第33届奥运会上作出重要贡献个人的决定